陳樹武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程》中的中小學生的一般性發展目標明確指出:“學生的責任是在道德和倫理上對個人的行為負責,具有誠信,公正的品質,尊重他人。”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學生的責任教育。
一、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對小學生進行責任教育
根據小學生具有年紀小,自制力差,好動等特點,對于自己的行為,學習等沒有明確的目的,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的身心發展特點。針對此特點,把問題生活化,切合學生的實際把問題轉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淺出地進行剖析,從而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不但在興趣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每一個學生都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并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滿足了學生的虛榮心,得到了自尊心,樹立了自信心和正確的學習觀,從而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思想和行為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形成明確的價值導向,以努力學習為責任,以為他人、集體、國家做貢獻為責任,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結合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堅持以責任小公民的標準來要求學生,教育學生,指導自己的教學。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尋找責任教育因素,恰到好處地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為有效地開展好責任教育這項工作,我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把“責任教育”與“知識學習”緊密結合
首先,從課堂教學人手抓責任教育。教師把“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起來。在教學中認真挖掘教材中責任教育因素,及時有效地滲透責任教育。
2.把“精心設問”與“學會做人”結合起來
問題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在教學中不怕學生有問題、只怕學生沒問題,因此,我們把培養“問題”學生作為自己的教學原則,在教學中教師的問題設計要具有開放性、挑戰性和目的性,用問題引領學生,學生隨著教師的節奏有張有弛,并且學生學會了提問題,而且學生分析的角度廣了、方法多了、思維過程明確了,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獨立分析,遇到疑難問題學生自己就會主動與同學合作學習,并主動分工且明確,在合作中學會了求知、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分擔責任,學會了尋找任務,學會幫助別人和為完成共同任務,而付出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恰當的探究方法,學習能力逐步提高,找到了自己的行為目標,進行了理想定位,并為集體的成功而感到快樂,增強集體榮譽感。
三、結合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
與班級日常活動相結合。在活動中明確分工,規范學生的行為,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時做,時時有事做,有意識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能力及合作精神。學生學會了與他人共同勞動,共同管理,分擔責任,適應自己的角色,學生學會了主動去監督別人同時也自覺接受別人的監督,文明待人,坦誠做事。學生的行為由規范到自覺,學生有了很強的集體榮譽感,樹立“班榮我榮,班級恥我恥”的觀念。并能為奪取集體榮譽而貢獻自己的力量。承擔相應的責任,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境界不斷提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身邊的人。并主動學習他人的優點,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穩定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一名合格的有責任的小公民。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