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文
誠信是為人之德,是道德的基石。同時也是小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誠實守信”作為一種道德規范提出,充分體現了誠信教育的重要性。誠信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整個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礎。一切良好的道德品質都必然建立在誠信基礎之上。誠信從古時候起就被列為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但是,當今社會我們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誠信危機,假冒偽劣、說假話、欺上瞞下等等不誠信的行為充斥在我們的周圍,我們的孩子也遭受著誠信的考驗。這些不誠信的行為都會在學生的心靈上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從而使“誠信失范”處于一種惡性循環狀態。這種危害性是長遠而又難以估量的。所以,誠實守信教育應該從兒童抓起,從小學生抓起,并要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貫穿于整個學校教育階段,乃至人的一生。而小學生處在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地位,從小抓好誠信教育,是當前德育工作重要內容,是每位教師應盡的職責。它不僅是小學生個體道德品質的基礎教育,也是提高全民道德素質,振興民族精神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教育。
一、小學生誠信教育的現狀
我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這變革對教育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并且也因誠信教育在小學生健康成長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交往過程中出現誠信缺失現象。雖然我國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然而,一些學校注重學生的智育,而忽視了德育這一關鍵環節,對學生的誠信教育自然難以落實。再加上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所以出現了說謊,在校門外攤點;小賣部或者商店賒賬不還;借了同學老師的錢不還;借多還少;甚至賴賬,以及說話不算數,不能兌現承諾;“順手牽羊”拿別人的東西,占小便宜,并且隱瞞同伴的錯誤等現象。在學習過程中讓別人替代自己做作業,抄別人的作業來交差,甚至不交作業,上課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考試作弊,對教師不講真話,欺騙教師,以及妒忌別人取得好成績等。
二、小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1.小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問題
“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立足于社會最重要的品德,也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在調查觀察中,我們發現小學生誠信缺失的情況較為嚴重。主要表現在學習、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學習上,小到照抄作業、曠課撒謊,大到考試作弊、涂改數據甚至偽造學籍檔案等事件時有發生,這些不誠信行為,在部分青少年眼中根本不算羞恥。在升學考試作文中居然有很多滿分作文都涉嫌抄襲。
生活上,小到撒謊騙人、待人虛偽,大到明偷暗盜、借錢不還、借多還少、甚至賴賬等行為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甚至于在各項評優評比中也弄虛作假。
2.小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會環境的影響
從社會大環境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由于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使得部分經營者在利益驅動和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走私騙稅、虛報浮夸、欺上瞞下等現象,也使得人們總是想用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利潤,這種求利意識就容易導致功利主義思想的惡性膨脹,影響人們道德水準的提高。而這種虛假欺騙不同程度地滲透到社會的政治、文化、教育領域,從而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敗壞了社會風氣,也造成了整個社會的誠信危機。學校不是“世外桃源”,社會的誠信危機必然會影響學校校園和學生。
(2)家庭教育的缺陷和失策
家庭是小學生生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小學生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談舉止及教養態度、教養方法對小學生誠信品質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言行不當、教養態度和方法存在缺陷都會影響小學生誠信品質的養成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家長比較重視子女的學習成績,家庭教育實際上變成了智力投資和學業督導。此外,獨生子女缺乏謙讓,缺少磨難的成長經歷,難以養成堅毅的性格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對學生誠信品質的形成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3)學校教育的偏差與失衡
學校是知識與智慧的海洋,是小學生成長的沃土。教育學生誠實守信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和目標之一。然而,面對市場經濟的多元信息和價值沖突的新情況、新問題,學校教育不僅沒能針對現實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相反,自身卻出現了不少偏差與失衡,導致育人功能弱化,特別是在誠信教育方面,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差甚遠。學生發現盡管老師要求學生做個誠實的人,但他們自己卻常常不夠誠實。
(4)小學教師師德的失范
孔子曾多次告誡負有道德教育責任的師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作為誠信教育的教育者,必須首先以誠信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表現出高尚的誠信品質,那樣學生才會上行下效。反之,誠信教育不可能成功。教師本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高尚人格的代表,但時下一些教師也抵制不住金錢和名利的誘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喪失師德,迷失誠信,對小學生誠信品質的養成產生消極影響。正是大量的以“假集體主義”面貌出現的不誠實、不守信的弄虛作假行為在實施過程中,嚴重侵害著學生們的心靈。
(5)小學生自身道德自律意識的欠缺及心智發育不成熟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多在六至十二歲之間,正是品德形成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由于他們的辨別是非能力低,自我約束力不強等原因,以致他們常常表現出認識與行動相脫節,言行不一等誠信缺失現象日益凸顯。這些都是兒童生理、心理發展不成熟以及他們的生活經驗貧乏,缺少生活鍛煉所致。心智發育的不成熟使小學生的自律意識也處在不成熟階段,一旦受到利益的誘惑,有些小學生就有可能掙脫道德的束縛,用不道德手段獲取本不屬于自己的物質或精神利益。
三、加強小學生誠信教育的思考與對策
1.加強小學生誠信教育的內外環境,做到環境孕育誠信
其一,著眼課本,在學科教學中滲透誠信教育。
其二,營造良好的社會大環境,推進誠信教育。
2.加強小學生的制度規范
3.注重家長的身教作用,加強家庭教育
4.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
通過對小學生誠信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部分小學生中存在著誠信嚴重缺失的問題。究其根源仍在教育,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歸根到底要靠加強小學生誠信教育。本文就如何加強小學誠信教育進行了深入探討,歸納出較為系統、全面的措施。通過整合教育內容來提升青少年誠信教育信度;通過努力加強小學生誠信教育的內外環境,做到環境孕育誠信;加強小學生的制度規范;注重身教,加強家庭教育;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誠信教育作為當代道德教育的一個新視點,是隨著現代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而日益受到重視的,它有著深厚的現實基礎和理論源泉。我們必須進一步對誠信教育進行研究,并不斷地在教育實踐中改進理論的模式,使之符合教育實踐發展的需要。加強小學生誠信教育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各自為戰。而改變小學生誠信教育的現狀,解決小學生誠信缺失問題,任重而道遠。我們相信在全民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下,小學生的誠信教育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我們一定會培養出千百萬具有高度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擁有良好道德素養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永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