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希英
隨著近些年的大學擴招,原來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已一去不復返,原來的天之驕子已輝煌不再,大學生找一份滿意的工作比登天還難,找到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就已經是不錯了,家長深知社會競爭的激烈性和殘酷性,每位家長又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每天天不亮,一個個小小的身軀背著碩大的書包走在上學的路上,晚上又會看到小學生一到家就開始完成當天的作業(yè),有的甚至到九十點鐘,小學生真的有這個必要這么累嗎?小學生到底應該學什么?小學教學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
我認為小學生學習的成功與否不應該是會背多少詩歌,會做多少應用題,會寫多少英語單詞。小學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習慣和學習的興趣,這對學生日后的學習有這深遠的意義,會使每個學生終身受益,這才是小學教學的真正目的。
看看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小學教育,如在美國,孩子上學不是負擔而是樂趣。首先,時間上的安排就比較寬松。從早八點半至下午兩點半的六個小時在校時間里,兩小時是課間活動,在課堂上的四個小時也有一半時間是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每個班級大致有20個學生,配有幾百冊圖書供學生翻閱。學校的作業(yè)不必帶回家,如果有作業(yè),也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興趣作業(yè)。如:折紙手工、畫簡筆畫、電腦制作賀卡、手抄報等。孩子們的活動是自主的,意志是自由的,他們的表現(xiàn)也是大膽的,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多次問家長,孩子們是否愛上學,他們總會把問題推給孩子,而不同的孩子給出的則是相同的答案:我愛上學。再看看我們的鄰居日本,學校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育設施培養(yǎng)學生具有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教育內容的充實豐富除了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外,日本小學教育內容中還重視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勞動教育。日本小學強調充實健康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體魄。學校有體育課,并定期開展運動會、游泳會、遠足及各種球類比賽活動。活動強調人人參加,人人得到鍛煉。學校還把學生的健康、安全及體育事項作為學校行政工作的一件大事,每學期都要進行專題研究。日本小學教育中還十分重視“生存方式”的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生活習慣、自我控制能力和遵守日常社會規(guī)范的態(tài)度。
反觀我們的孩子,每天有做不完的作業(yè),好不容易做完了,可家長還是不會放過孩子——讓孩子做一些其他的練習冊,更有甚者還會在周六日,讓自己的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學生不僅大都失去了本該游戲的時間,甚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有些人會說我們的情況和人家不一樣,是的這個我不能否認,人家的方法可能不一定完全適合我們的國情,但是有一點我要說的是我們現(xiàn)在的小學生在全世界的勞累程度和每天學習時間卻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可是成果卻與付出完全不成比例。每年世界奧林匹克競賽無論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等中國學生都可以年年拿到金牌,人數(shù)也不是一個兩個,但是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沒有獲得過任何一塊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物醫(yī)學等自然科學獎項,而美國得獎人數(shù)是全世界得獎人數(shù)的一半,有人會說我們得到了,不是有莫言么,沒錯莫言確實為國人爭光,但是首先莫言得到的是諾貝爾文學獎,其次莫言小學都沒畢業(yè),更沒有上過任何補習班,更多是自己的自學,那是對知識真正的渴望和對文學的興趣,沒有任何人的逼迫!
中國人的智商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于猶太人,中國人也從不缺乏吃苦耐勞精神,那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問題不是單一方面引起的,不能完全歸咎于學校和老師或者家長,而是全社會共同去努力的結果,首先應該是我們每個做家長的和做老師的應該改變觀念,學生的差別不應該用分數(shù)來衡量,用卷子去量化,而應該努力去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愿意去學習、會學習,這樣學生才會有充足的信心和源源不斷的動力。我們國家一直不斷在為學生減負不斷地調整著教學,我相信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我們一定會把教育搞好!為祖國和社會培養(yǎng)出真正需要的人才!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