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曉紅
本校探索研究的“244”教學模式以“自主學習”和“學習策略”為支點,構建閱讀教學中教師、學生、教科書編者、文本的“四向對話”,以“起、承、轉、合”作為基本的教學四步流程,致力于語文課堂從“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致力于尋求一種“教”與“學”的平衡,致力于文本“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然而模式只是一個靜止的框架,“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佳途徑,妙用“讀”能激活這個靜止的模式,能讓模式充滿活力。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春聯》的教學為例,談談在“244”教學模式中“讀”的妙用。
一、起——初讀,讀通文本的語言
“起”就是導入初讀,整體感知。這是任何文章開講前的準備,讀得越熟練,“四向對話”就越深入。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為了讓孩子們樂于讀,咱們得變著花招,并適時將難讀的詞、難讀的句子逐個擊破,做到人人會讀。例如《春聯》一課中,通過自由讀、朗讀擂臺賽通讀全文,整體感知,而后將目光鎖定五副春聯,通過指名讀、同桌你讀我聽、開火車讀、男女生比賽讀等不同的形式,讀準字音,讀出春聯的節奏,為進一步“承”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承——品讀,領悟文本的內涵
“承”就是抓住重點,感悟內容。這個重點常常聚焦的是文本內部細微的生發點,反復琢磨,真正走近作者,與作者對話,讀出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領悟文本內涵。春聯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它語言精練,內涵豐富,意境深遠,只有適度解讀,低吟淺誦,才能品出內涵,讀出韻味。
1.適度解讀,品味意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年段閱讀目標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大意。”“領悟大意”,顯然對春聯的解讀要適度。如果深度解讀就會遠離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搞錯了“季節”,盡管不能說是“對牛彈琴”,但至少是“自作多情”。《春聯》一課中,如果一味解釋每副春聯的意思,不但使課堂索然無味,更沖淡了其內容豐富這一特點。以“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為例引導想象,舉一反三,于是在孩子的眼里不僅僅是綠意盎然的芳草,不僅僅是紅艷艷的杏花,更有歡飛的蝴蝶、忙碌的蜜蜂、沁人心脾的花香……于是多少個學生就有多少幅爛漫的春光圖。想象畫面其實就是孩子獲取個性理解的過程,雖然這樣可能會造成部分孩子理解的粗淺,但這是孩子自己的理解,這就是“適度”。語文學習三分得益于老師的教,七分得益于自己的學。特別是春聯模糊的認識反倒成就了千萬種可能,不管理解到什么程度,只要是每個孩子都積極地將這些文字變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春聯的年味就能在抑揚頓挫的誦讀中自然流淌,欲罷不能。
2.低吟淺誦,讀出韻味
歌曲靠作曲家對節奏的控制把握節奏,那么文字,特別是春聯這種韻味十足的文字靠什么來控制節奏呢?“平仄”。這對四年級孩子來說有難度,所以,以讀代講、低吟淺誦就是最好的辦法。孩子們先獨自揣摩,有快板式讀法,有表演式讀法,有利用聲調吟誦的,有同桌合作一唱一和的……最后師生合作背誦,學生根據上聯的變化讀出下聯的節奏。
又 是 一年芳 草 綠,女生接——,
X . X X XX.XX
春回大地 千山秀, 千山 秀 ,男生接——;
X X X X X X X X X X
勤勞門第春光 好,女生接——,
X X X XX.X X—
梅 開 春 爛漫,男生接——,
X XX . XX
綠 柳舒 眉 辭 舊歲,女生接——,
X X.X X. X . XXO
綠柳舒眉 辭舊歲,辭舊歲——,全班齊——
X X X X X X XX X X——
接著,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前收集的春聯,于是課堂上響起了音樂般的旋律,高低起伏,快慢緩急,或恬淡靜謐,或意氣風發,或舒緩柔美,孩子們完全融在這春聯的意境中,在親歷言語實踐的過程中學語習文,得言得意。文本中的“抑揚頓挫”“聲律美”還需要費盡心思去解釋嗎?正所謂“詩從味中出、味在詩中藏”,一切盡在這瑯瑯的書聲中。
三、轉——研讀,探討文本的形式
“轉”就是品味賞析,探討形式。作者思想和方式之間需要尋找的橋梁,這橋梁,就是語言形式。歌德說:“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閱讀教學的真諦就是引導孩子們發現這個秘密的過程。課堂上和孩子們一起研讀,即深入閱讀,在思考中讀,在探究中讀,探討文本言語形式,玩味語言的妙處。
1.斟酌,探知言語密碼
春聯的言語密碼就是“對仗”,僅僅從內容的角度理解它是表層的,只有從形式上去探究它,才能聽到語言內部的撞擊聲。課堂中讓學生嘗試改聯、補聯、賞聯等在具體的語文實踐中揣摩,感知,體會春聯的“一字未忽宜,語語悟其神”。比如:引用了王羲之寫春聯的故事,出示“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讓孩子們將下聯補齊,起先孩子們興趣盎然,亂猜一氣,而后引導根據對仗的特點再次思考,孩子就有了答案。其實,不管答案如何,孩子們思想的漣漪已經被蕩起;不管答案如何,孩子們沉浸在語言的斟酌、情感的共鳴、思維的快樂中。
除此之外,還和孩子們試著對對子“天對( ),花紅對( )……”等,讓春聯的言語密碼逐漸了然于心。
2.默讀,發現結構奧妙
四年段還屬于中年段,學生的學習既立足于段,還要向篇過渡,揣摩重點的同時,還要關注整體。而默讀是思考揣摩的好方法。《春聯》一課層次清晰,抓住特點,用“總分總”的結構來介紹春聯這種傳統文化現象,這些都是孩子們可以“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謀篇方式。引導學生在默讀中發現,并提供一些適當的資料,讓孩子們嘗試模仿介紹謎語、歇后語等,甚至可以寫一寫。這樣就將“讀”“說”“寫”結合在一起,在研讀揣摩中,探究文本形式。不管是修辭手法,還是構段方式,都是“學習策略”的滲透,課堂上多一些這樣的策略學習,久而久之,孩子們就能舉一反三,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合——賞讀,激活文本的外延
“合”既是鞏固,也是拓展與提升。文本只是一個例子,借助文本,追本溯源,豐厚閱讀,激發熱情,引導自主探究,將閱讀引向縱深。春聯只是對聯的一種,課堂上還可引入行業聯、趣聯、楹聯等等,在誦讀中激發孩子們探究的熱情,激活了文本的外延。課后孩子們興致勃勃地成立了研究小組:“誦讀小組”“資料整合小組”“故事串燒小組”,還舉行了“走進春聯”挑戰賽,甚至家長們也被邀請到活動中。古希臘哲學家說得好:“大腦不是一個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點燃的火把!”教育的過程不是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啟智的過程。語文的學習更不是教教材的過程,更是自主探究的過程。
模式是靜止的,讀是靈動的,讀賦予模式生機,所以妙用“讀”能讓模式充盈起來。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