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鈺菁
《指向天際的弧線──漫談漫畫臺南孔廟》是一本結合圖文來記憶故鄉府城之書。經歷三百多年歲月洗禮的孔廟,見證了臺灣近代開發史的榮枯與變遷,亦是臺南著名的地標。從歷史文化層面來論,這堵紅墻象征著中華文化在此生根;對一個游子而言,它是家鄉的代名詞,也是臺南人記憶里無法抹滅的色彩。
“一開始單純覺得孔廟很漂亮,想將它畫下來。畫(寫)了它,確認了那是出于自己對家鄉的感情。”作者蘇春敏小姐在發表會上的這段自白,確實將這本書的精神內涵與成形過程一語道盡。現今手里感受到成書的厚實,于2012年時,不過是二十來幅的工筆畫。當時遠景的發行人葉麗晴一眼識得畫里千秋──與紅墻綠意相映的臺南孔廟;由西方水彩呈現中國傳統建筑的畫作,色澤飽滿又透著幾許水墨的寫意韻味,構建的細節和光影的捕捉著實令人驚艷。這幾幅工筆畫出版成一本美麗的畫冊,確實有其風格特色,然而,若能用文字深入詮釋這些古跡建物,詳其未盡之處,它將會是一本精彩動人的書籍。于是,她暫擱下出版畫冊的原定構想,轉而向作者提出“是否能寫”的建議,為書的編輯方向達成不甚確切的初步共識,既非一拍即合,也留了下不知何時得以揭示的伏筆。
若此次會面是一處伏筆的預留,要追溯這本書構思的始源,時間可推至2011年,因同窗契友接手“臺南市中暨大成國中校友會”,促成了蘇春敏小姐自美返臺的契機。一行人穿梭在家鄉的土地上,隨行友人將視野所及的老屋、古跡、舊巷等歷史細細爬梳予她。如昔日因五條運河匯集而得名的“五條港”,在他人口中說得那般熟稔,之于她竟是如此陌生,心念所及的家鄉似乎成了一個既熟悉又困惑的名詞。漫步至文學館時,她細讀到閩南語詩《愛情 仔店》:“我的愛情并不儉/全部交關/你開的愛情 仔店……”(意為“我的愛情毫不吝惜,全部惠顧給你開的愛情雜貨店”)。友人見她意猶未盡,事后以e-mail傳了莊柏林作詞的閩南語歌《苦楝若開花》,一名同硯讀后去信道:“舊臺南州知事府邸前有幾棵百年苦楝樹,特別雅致。只因命名之累,受盡冷落。‘苦楝的閩南語諧音如‘可憐,民家幾乎不種這樹。”
初聞苦楝之事,一個念想跟著躍上心頭:由同窗執筆寫,自己來繪圖,似是可行。一念之動,她便執筆畫了幾幅,以熟悉的紅墻──孔廟為描繪對象。其間友人提出畫臺南各景點作為旅游書,她也不改其志,因在審視孔廟建筑時,十來幅畫已映入藝術家的眼底,只待時間讓它于紙上成像、現影。
一年后,看似將以畫冊拍板定案,未料臨門拐回至原初構想──不同的是,書寫者成了自己。
2013年中秋前的第二次會面,蘇春敏小姐返臺揭示了這醞釀一年的伏筆。她不僅帶來了近五十幅畫作,且有文字作發聲,從繪者到寫作者的身份轉移,其背后的意涵不單是一名建筑生手研讀群書的自我解答,同時也藉由傳統建筑與文史背景的書寫與闡述,找到認識家鄉土地的方式。
談及畫里乾坤,作為一名替孔廟紀實的藝術家可不敢有絲毫含混,既是以工筆畫寫“真”,木構建上的偶、奇數,一根根算得清楚,只因深知它對中國人的意義才這般錙銖必較。見她如此費盡心思求“真”,亦有人問:“何不將實景拍下來?”然而,以鏡頭捕捉的畫面、視角實是有其限制,作畫者卻可透過自身的美學觀點,去其糟粕,留其精華,除了感知紀實,亦能篩濾畫面上有礙觀瞻之處。后記《繪畫空間的演變》詳述古今繪者以不同手法主觀呈現空間的目的,此中差異也突顯了畫圖是有其必要的。一方面按著實景寫真,另一方面著手“粉飾太平”,虛實之間的交錯與拿捏皆取決于作畫者的寸心。一切準備就緒,如打濕的圖紙面,收筆方休。
初見蘇春敏小姐的畫作即知這會是一本美麗的書,藝術家表現建物的美,是在理性與感性之間達至平衡,編輯這本書亦然。印象頗深的一次,是與作者協調圖文次序的統一與節奏,因圖置放的左右影響視覺心理及對圖像的關注程度,是以舍棄了次序的制式,而循著理性的法則來尋求更多與觀者感性的對話。為讓書的內容臻至完美,作者在即將付梓的時限內連夜畫上明倫堂側面、文昌閣的木梯、編鐘和敔等圖,不知拂去了多少橡皮擦屑。其間,她繪制西廡內的木雕老虎──“敔”時,因昔日敲其頭、刷其背各三次,表示樂章奏畢,于是心生將此篇排于正文之末、后記之前,正巧與其本職相互呼應,也體現出作者的巧思。
從一開始純粹對美的欣賞,興起了畫的意念,進而衍生這一系列的孔廟紀實。此中曾有過力挽狂瀾于亡逝的慨嘆,面對老榕、孔榕的相繼逝去,她慶幸自己于三年前就開始著手,方能將消逝在時間奔流里的事物記錄下來,也深刻體認到“有些事情應盡早做”。既已找到了自己為土地作傳的方式,舍我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