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
【摘要】模因論作為一種新的語用理論,為我們的語言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方式主要包括兩種:基因型和表現型。這兩種復制傳播方式的復制和傳播極大地豐富了人類語言的傳播途徑。同時,也啟迪我們在師范生寫作教學中可以利用模因復制傳播的特點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模因論;模因傳播方式;師范寫作教學
模因論(memetics)作為一種新的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語用理論,對語言現象有著強大的解釋力,為我們的語言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模因論中最核心的術語是模因(meme)。布萊克摩爾將模因的復制傳播方式分為兩種:一是基因型,即內容相同而形式各異的復制傳播方式。二是表現型,即形式相同而內容各異的復制傳播方式。語言模因在其復制傳播過程中不是如復印機般的從內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它往往會與不同的語境相結合,組成新的模因復合體。了解了語言模因的這兩種復制傳播方式,可以為我們提高師范學生的寫作能力提供幫助。
一、內容相同形式各異——模因基因型傳播
布萊克摩爾在分析模因復制傳播過程中指出:一種以傳遞信息內容為主的語言模因在復制傳播過程中,不管其表現形式如何,它的內容卻始終不變,我們將這種模因類型稱為基因型。基因型語言模因在復制傳播過程中會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同一語言模因的直接傳遞,另一種是同一語言模因的異形傳遞。
(一)同一語言模因的直接傳遞
在師范生寫作教學中,同一語言模因的直接傳遞是指通過引用的方式將信息內容在不改動的情況下直接應用于學生的寫作教學中。這類信息可以包括各種名言警句、成語、俗語、慣用語、口號、引文、轉述,以及別人說的話等。寫作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引用一些名人名言這類語言模因來增加說服力、權威性,增強文采美、文化含量;可以通過引用古詩名句這類語言模因來營造意境,以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拔動讀者的心弦,增添文章的神韻。比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段文字用晏殊、柳永、辛棄疾的名句作論據,來揭示凡是大事業大學問家都要有堅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我把這些例文介紹給學生,讓他們了解了古詩詞名句,不僅開拓了他們的眼界,豐富他們的文學知識,而且也是學生的樂趣之所在。
對此,教師們可以將那些名詩句進行歸類:比如,有用于珍惜時間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用于閱讀寫作: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用于新生事物: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有用于勤奮學習: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有用于新舊交替: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用于功夫很深: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有用于景象繁榮:春城無處不飛花,春風得意馬蹄疾;有用于愛惜糧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用于處處皆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有用于深厚母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有用于氣勢磅礴: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有用于到處有朋友: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等等。
另外,筆者特別強調的是學生應系統地學習成語。成語是漢語詞匯體系中的特殊一族,結構緊湊,表現力強,有的能反映出深刻的思想意義,有的能描繪出鮮明生動形象,有的能表達出復雜曲折的含義。所以,成語要是使用得當的話,可以達到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的表達效果。因此,學好用好成語也會有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
在寫作教學中,我們是非常提倡同一語言模因的直接傳遞即“引用”這種模因傳播方式。在此,我們便不能忽略我國一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背誦。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慨:兒時背誦的散文、詩歌等等語言材料,直到老年也會在大腦中復制出來。而到成年之后我們通過運用交際性、啟發性等多種語言教學法所學得的語言材料往往會成正比的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在人的大腦中不再有這樣的語言模因。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我們還是非常提倡背誦這一中國傳統教學模式的。
(二)同一語言模因的異形傳遞
同一語言模因的異形傳遞是指語言模因在其復制傳播過程中會出現因語言模因的移植而導致的信息變異現象,復制傳播后的語言信息與復制前的語言信息大相徑庭。但這些變化并不影響初始信息的復制傳播。因為,它復制出來的內容仍然是初始語言模因所要表達的內容。這也是一種以復制信息內容為主的模因。語言模因的這種傳播方式也給我們的寫作教學帶來很多啟示。在寫作教學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恰當運用同義詞、代詞、不同的句式、不同的段式和章法來表達相同的語言信息。
寫作行文最忌單調,重復。作者在上下文或課文中不同的地方,斟酌使用有細微區別的同義詞,可以使文章表意精確、微妙、圓熟。比如《項鏈》中作者寫到:“ 因為在婦女,美麗、豐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惟一的資格。“美麗、豐韻、嬌媚”這三個詞意思相同,用在一起可以互相補充,使內容表達得更充分;又如“由于傷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整天地哭泣。”這里連用“傷心、悔恨、失望、困苦”四個同義詞,用來加重語氣。
二、形式相同內容各異——模因表現型傳播
語言模因在其復制傳播過程中還存在另外一種形式,即形式相同而內容卻不同的模因表現型傳播方式。這種類型的語言模因采用同一的表現形式而復制傳播不同的內容。模因表現型傳播方式對我們寫作教學的啟發是很大的。我們要教會學生結合不同的語境,在同一語言形式中嵌入不同的內容,組成新的模因復合體。這是進行寫作的一個重要的階段。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同音異義的橫向傳播
同音異義的橫向傳播是指語言模因復制傳播過程中保留原來結構,并以同音異義的方式橫向傳播。通過這種方式使原來詞語的意義按照使用者的意圖發生變異。這種模因傳播的方式雖然在廣告的偽成語中常用,但是,在寫作教學中,我們也應該根據實際需要而進行恰當的指導。使學生了解這類成語的變異和使用方法。如:止咳藥廣告詞:咳不容緩(刻不容緩);服裝廣告詞:衣相情愿(一廂情愿);滅害靈廣告詞:默默無蚊(默默無聞);熱水器廣告詞:隨心所浴(隨心所欲);摩托車廣告詞:騎樂無窮(其樂無窮);打印機廣告詞:不“打”不相識;賽馬廣告詞:樂在“騎”中(樂在其中);味精廣告詞:“鮮”為人知等等。
(二)同形聯想傳播
同形聯想傳播是指語言模因的形式沒有發生變化,但會根據不同語境而產生不同的意義聯想。語言模因在復制傳播的過程中會出現變異,而意義變異是語言模因變異的一種重要方式。一種語言模因所表示的含義會因語言使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當然也會因為不同使用者的需要表達而發生改變。這種語言模因傳播方式在寫作教學中是非常常見的。很多人都說中國人含蓄而內斂,不會很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于是,“托物言志”便是中國人常用的一種寫作表現手法。比如:牡丹表示富貴大方;菊花帶有高潔、脫俗、堅貞的含義;紅豆寓含相思之情;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蘭草表示高潔友誼;芳草比喻離恨;鴻雁會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愁;鳴蟬比喻人品清高、高潔等等。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來寄托情思的一種表現手法。
再如季羨林的《清塘荷韻》,季老通過記述摘種荷花艱辛的生命歷程,表達出對生命頑強、堅韌的贊美。作者寄情于物,將紛繁復雜的人生感悟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予以體現,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所謂“一花一天國,一沙一世界”。
(三)同構異義橫向傳播
同構異義橫向傳播是指語言模因的結構形式并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改變的是內容。這樣的語言模因可以是單個詞語,可以是語句,也可以是整段篇章。在寫作教學中,學生常用這種方法進行創作。學生往往別出心裁地以某個特定結構為樣板套以不同的內容。如季羨林先生于八十六歲高齡時完成的《清塘荷韻》一文可謂是一篇上乘佳作。文章在結構上也獨具匠心。第一、二年:祈盼奇跡出現;第三年:見到了些微的希望;第四年:終于見到了滿塘的荷花。文章中,季老將對荷花的愛戀轉化為“種荷”的動力,將荷花視為張揚生命個性的強者,窮盡筆墨地展示荷花的頑強、堅韌,從而展現自己的人生歷程。
學生們學完這篇文章后,便仿照這篇文章的格式進行創作。有的學生寫自己養魚的故事:第一個月……,第二個月……,第三個月……,第四個月……。有的學生寫自己種菜的經歷: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還有的學生寫自己飼養小狗,飼養其他小動物的經歷。這都是模仿《清塘荷韻》的寫作格式。可謂是妙不可言。
結論:模因論為語言的變化和發展引入了信息復制的觀點,也為我們寫作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啟發我們在寫作教學中可以利用模因復制傳播的特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Dawkins Richard rhe Selfish Ge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Susan Blackmore The Meme Machine[M]New Scienti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何自然 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 2005(06):54
[4]何自然,何雪林 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 2003(2)
[5]何自然,謝朝群等 語用三論:關聯論.順用論.模因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12)
[6]譚占海主編 語言模因研究[C]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9
[7]季羨林 清塘荷韻[M]長江文藝出版社 1997
[8]葉圣陶怎樣寫作——跟大師學語文北京:中華書局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