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芳
〔摘要〕 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無論從所學專業、學位情況、學習成績、獲獎情況、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和工作經驗等人力資本指標,還是從招聘會、家庭關系、媒體網絡、老師推薦、朋友和同學推薦、社會中介機構推薦等社會資本指標來看,都發揮著各自的重要作用,兩者對畢業生就業影響程度的大小受到當時當地的就業政策和就業環境影響。隨著勞動力市場機制的確立和就業信息的公開、透明程度的提高,人力資本在就業過程中的作用將日益明顯,社會資本的運作空間將逐漸縮小。但是,隨著就業競爭的日益激烈,社會資本在提高就業質量、使人力資本得到較高回報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社會資本,人力資本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4)04-0102-04
1998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逐年增加,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對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論述與分析研究也日漸增多且角度各異,但從“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角度入手,并對兩個影響因素進行比較分析的并不多見。為了更清晰地說明兩者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程度,本文將這兩個概念轉化為具體指標進行分析。主要運用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的方法,選取某綜合類本科院校11個學院理、工、文、管、法多個學科2010~2012屆畢業生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183人,占52.28%,女生167人,占47.71%;在所有被調查的學生中,已有工作的194人,占55.42%,未落實工作的156人,占44.57%。共發放問卷350份,問卷全部收回,有效問卷300份。
一、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人力資本是指存在于人體之中的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技能和體力等質量因素之和。 〔1 〕 (P25 )其中包括三個基本要素:知識要素、技能要素和健康要素。為了進行實證分析,將其中的知識要素、技能要素具體操作化為所學專業、學位狀況、學習成績、獲獎狀況、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和工作經驗五個方面進行調查。由于健康要素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影響差異性較小,所以不作分析。調查與分析結果如下:
(一)所學專業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通過圖1可以看出,不同專業類別畢業生就業狀況明顯不同。工科畢業生的就業率明顯高于其他學科,達到75.89%,而其他專業的就業率普遍低于50%。這說明,所學專業作為大學生人力資本的重要指標在其就業過程中有重要影響。
(二)學位情況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從圖2中可以看出,“未讀其他學位”的畢業生“已有工作”和“未找到工作”的比例差為2%,輔修第二學位的比例差為8%,修了雙學位的比例差為21%,隨著比例的增加,充分說明輔修學位的畢業生就業狀況明顯好于未輔修其他學位的畢業生,輔修的學位越多,個人所獲得的人力資本存量會越高,就業狀況越好。
(三)學習成績和獲獎情況對就業的影響。從圖3可以看到,學習成績排名在班級前25%的畢業生中,已有工作的人數比例均超過未找到工作的人數,而排名在班級25%后的學生中,就業率明顯降低。從圖4可以看出,沒有獲過獎的畢業生中未就業的人數高于已經有工作的畢業生,而獲5次以上的畢業生中已就業與未就業人數比例差遠高于獲獎3~4次和1~2次的差值。作為人力資本的重要表現形式,成績和獲獎情況是各用人單位較重視的錄用指標,是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的前提條件。
(四)擔任學生干部情況對就業的影響。圖5顯示:在校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的畢業生與未擔任過任何職務的畢業生相比,就業狀況明顯不同,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學生,“已有工作”的百分比均高于“未找到工作”的百分比,在沒擔任過學生干部的畢業生中則正好相反。同時,通過圖表可以發現,擔任的學生干部級別越高,“已找到工作”和“未找到工作”的差距越大。這表明,隨著用人單位用人標準的變化,擁有較好的組織協調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就容易得到比其他同學更多重視,從而得到更多就業機會,而這些能力往往是在擔任學生干部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加強的。
(五)工作經驗對就業的影響。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用人單位的選才標準不斷變化,用人門檻逐年提高,工作經歷、參加培訓經歷、資格證書在學生就業過程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二、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近年來,社會資本被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引入到職業流動的研究中,通過學者們的分析研究發現不僅人力資本對人們獲得職業有重要影響,個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在其就業過程中同樣起著重要作用,只是作用的方式與程度不同。為了從實證角度研究其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程度,本文根據研究需要,綜合中外理論界關于社會資本理論的著述,將其定義為“高校畢業生從自身社會網絡中所獲得的資源”,同時從畢業生實現就業的途徑上對社會資本概念進行操作化為:招聘會、家庭關系、媒體網絡、老師推薦、朋友和同學推薦、社會中介機構推薦(一)社會公共資源的運用多于社會網絡資源。從表1可以看出,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對于社會公共資源的依賴性較強,利用招聘會和媒體網絡就業的學生分別占63%和7%,而利用個人社會網絡資源獲得就業機會的畢業生則較少,其中利用家庭關系、老師幫忙聯系、同學朋友和校友推薦共占30%。由此可見,當前畢業生通過招聘會網絡媒體等公共的社會資本找工作的較多,通過家庭、親友、老師等社會關系網絡途徑找工作的學生相對較少。因此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要獲得較多的就業機會,除了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上的招聘會、網絡媒體、中介機構這些公共就業平臺,還要學會發掘身邊的個人社會網絡資源,為自己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弱關系的運用多于強關系。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認為個人關系網絡可以分為強關系網絡和弱關系網絡兩種,關系的強弱決定了能夠獲得信息的性質以及個人達到其行動目的的可能性。通過表1可以看出,30%的大學生是通過家庭關系、老師、同學、朋友推薦即強關系獲得就業機會,70%的學生是通過招聘會、媒體網絡及弱關系獲得就業機會。這表明在初次就業過程中,學生對弱關系的運用明顯多于強關系。
(三)大學生的就業社會資本范圍小、數量少。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本范圍較小,多數學生僅限于學校的招聘會或校園就業網,個人社會網絡資源也更多的來自與父母的社會關系。這主要是由于大學生大學四年在校學習時間較多,很少有同學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去積累個人的社會資本,同時由于大學生對社會資本認識較少,所以即使周圍有一些潛在的社會資源也很難發現。所以大學生應該不斷提高自身人力資本存量,同時要多注重開發和利用社會資本,為自己實現順利就業獲得更多機會。
三、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就業影響的比較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大學生自身所擁有的人力資本存量在其就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力資本存量越高,就業機會越多。而社會資本作為一種非正式的資源配置方式在促進畢業生就業、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那么究竟兩者影響程度如何,下面將作進一步分析。
首先,通過問卷調查對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在就業過程中的重要性進行了統計分析(見表2)。結果顯示,在認為“非常重要”這一調查內容上,所學專業、獲獎情況、學位情況、學習成績、是否擔任學生干部、資格證書、工作經歷、所在學校知名度等人力資本指標的百分比明顯高于家庭背景、社會關系、送禮買人情等社會資本指標。而認為“不重要”的調查結果正好與“非常重要”的結果相反,這說明在就業過程中,學生更重視人力資本的作用,認為人力資本比社會資本更重要。
其次,通過對數據分析比較發現,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程度受當時的環境影響。如前邊的分析顯示,人力資本對畢業生就業有重要影響,但這種影響的程度是以有一個競爭公平、信息較公開透明的雙向選擇畢業生就業制度為前提的。也就是說,人力資本主要在市場體制下才有較為顯著的作用。“只有假定在一開放的、完全競爭的同質的市場過程中,個人的不同能力才會得到不同的報酬。也惟有在此情形下,我們才可以忽略除個人特質之外,那些可能影響個人就業的結構性因素,例如市場特質(非完全競爭市場,雙重或多重勞動力市場等)、政府干預、階級控制等”。 〔2 〕 (P218 )我們可以預見,隨著這種開放的、公平的就業市場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人力資本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作用將逐漸增大,而社會資本發揮作用的機會將越來越少。
同時從表1可以看出,在社會資本的利用上,公共社會資本如學校招聘會、校外招聘會和網絡媒體的利用明顯高于個人自身社會關系網絡。而在通過學校招聘會、校外招聘會和網絡媒體等途徑找工作的過程中,人力資本存量的大小也直接影響著畢業生能否獲得工作崗位。但在人力資本存量均衡的前提下,有較多的個人社會關系網絡往往可以幫助畢業生獲得收入較豐、地位較高的職位,所以社會資本在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增加畢業生就業機會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總之,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都發揮著各自的重要作用,兩者對畢業生就業影響程度的大小受到當時當地的就業政策和就業環境影響。隨著勞動力市場機制的確立和就業信息的公開、透明程度的提高,人力資本在就業過程中的作用將日益明顯,社會資本的運作空間將逐漸縮小。但是,隨著就業競爭的日益激烈,社會資本在提高就業質量、使人力資本得到較高回報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靳希斌.教育經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許嘉猷.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M〕.臺北:三民書局,1986.
責任編輯 于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