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兵
【摘要】本文針對現時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意象教學“難教”“難學”的問題,提出古詩詞的意象教學的一些方法。正文從四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探討:如何在情景中體會詩詞意象;怎樣角色體驗,達到情感的共鳴;拓展途徑,豐富學生對意象的認識;通過反復閱讀,活躍思維,激發想象。希望通過這些方法能有效培養學生對詩歌的審美解讀能力,提升整體文化素質。
【關鍵詞】古詩詞;意象;意象教學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是作者內在的思想情感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鑒賞詩歌有許多途徑,意象往往是考生選擇分析詩歌的重要角度。意象教學即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將作者所展現的情感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現出來,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然而在現時的古詩詞教學中,存在著不少流弊。在教學理念上,教師中心主義、考試中心主義的問題突出;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思想意義、輕視審美過程的問題普遍存在;在教學方法上,程式化與肢解化現象嚴重。如何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更快速、更準確地掌握詩詞意象,無疑成為高中語文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下面從意象教學的角度進行切入,依據自身多年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條較為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創設情境,在意境中體會詩詞意象
高中語文詩詞選修課教學的目的,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另一方面更在于讓學生感悟詩詞中所體現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從而準確把握詩詞的主題思想。從這個角度而言,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通過必要的手段,了解詩詞的內涵。而在教學中最有效的手段,莫過于將學生置身于詩詞所營造的意境中,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為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將情境與詩詞所表達的情感相貼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一是通過多媒體儀器,為學生營造氛圍。如在《聲聲慢》一課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李清照的電影剪輯《聲聲慢》,讓學生在幾分鐘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清照的悲涼之情,體會李清照詞中的悲、愁、苦、痛。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則可通過多媒體,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讓學生在營造的意境中,體會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畫卷,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時通過觀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展示,讓學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學效果要遠遠勝于教師按部就班的教學。
創設情境也可以是以音樂營造氛圍,通過音樂傳達的情感,為學生詩詞學習營造氛圍,讓學生進入狀態,體會詩人的情感,把握詩詞意象。如在《春夜別友人》的教學中,可通過音樂播放男生吟唱的《春夜別友人》,感受音樂傳達的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感受作者目送友人赴古道,隱隱哀愁胸中涌的離愁。
二、角色扮演,使學生達到情感的共鳴
在語文教學中,很多時候會用到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懷,同樣的,在詩歌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在理解詩詞含義的基礎上,置身于詩詞描述的環境中,以詩詞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詩詞的意境,進而把握詩詞所傳送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學習中,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對詩歌進行擴展,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李白、李白的友人,讓學生依據詩歌內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離別,希望遠行的人留下來。青翠的山巒橫臥于北城之外,繞城的河水像一條白練汩汩東流。就在這秀麗的青山秀水之間,友人將要上路遠行了。李白與友人策馬并轡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經到了城外,依然難舍難分。但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就在這時,兩匹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離,昂首向天,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遠了,馬的悲鳴聲,似乎仍在空中回蕩,長留在詩人心中,也伴送著友人的萬里行程。而詩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他的腦海里,或許在重溫剛才與友人依依話別的情景,或許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點點滴滴。但這一切,都只能是追憶了。通過這樣的場景及學生置身角色之中,感同身受的扮演,加深學生對離別詩的理解,通過角色體驗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提高教學的效率。
三、補充拓展,豐富學生對意象的認識
要提高詩詞教學的教學效率,教師還應該想辦法豐富學生對詩詞中意象的認識,只有具備豐富的意象知識,在分析詩詞時才可以達到游刃有余。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多種渠道來滿足學生對意象的認識。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授課的形式,將詩詞中的意象加以規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義。如在詩詞中,“柳”普遍代表送別、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梅”則代表著傲雪、堅強、不屈不撓、逆境等意象;“西風”普遍認為是落寞、惆悵、衰敗、游子思歸的象征。那么學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了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綿長的愁苦、歷史的發展趨勢等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在掌握了月亮常被詩人借用烘托情思的意象之后,對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作者的望月懷思也很容易把握。
再者,教師也可以通過諧音教學,豐富學生的詩詞意象。如在有關“柳”在詩詞中的含義分析時,教師則可引用“柳”與“留”諧音,故柳的出現,常常代表了挽留之意,也就引申為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了解了這一意象,在分析《折楊柳》和《雨霖鈴》的中心思想及意象分析時,學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依依惜別及離別的傷感。在分析“蓮”的意象時,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很多時候“蓮”也就代表了“憐愛”,借以表達了愛情。如南朝樂府的《西洲曲》,即通過蓮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此外,也可通過事物的特征把握其意象含義。如松樹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在詩詞中松樹也就成為高潔品質的象征;菊花作為傲霜之花,也被作為人格品質的一個代表,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通過景物的特征來把握詩詞的意象,也是在詩詞教學中較為有效的方法。
四、反復閱讀,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
在詩詞的學習中,古人信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現今時代詩詞的學習。在高中語文詩詞選修課的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詩詞,在閱讀的過程中,活躍學生的思維,進而激發學生的聯想,將詩詞中描述的場景連成一個完整的事件,在周圍環境及事件的聯系之中,學生也逐漸掌握了詩詞所表達的意象,體會到作者的感情。
如在《春江花月夜》的學習中,學生反復閱讀,將作者描述的景致拓印在腦海,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復雜的光與色,并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在這美麗的景色之中,孤獨的游子在靜靜思念著故鄉,美麗的景色無人共賞,也使得他愈加孤獨,愈加思歸。這樣的反復吟誦,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這首詩的含義,也利于學生把握作者所抒發情感的路線,加深了對本詩的理解。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手段還有很多種。用意象教學法來進行高中的古典詩詞教學,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形成一個正確的品味詩詞的習慣,由表及里,感受詩歌意境,體悟作者感情。同時,學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來賞析所有的古典詩詞,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詩詞欣賞能力。
參考文獻:
[1]施春暉,湯苗苗.論古詩詞中的意象教學.
[2]林萍.淺談詩歌中的意象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