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翠峰 宋英智
【摘要】漢字與書法是一種孿生關系;單從書法的角度來看是兩回事。書法的產生與漢字息息相關,它的發展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相反,書法表現對象是漢字,它的發展必然也促進漢字的發展
【關鍵詞】書法;漢字;相互促進
書法是書寫漢字,以漢字為表現素材的一種造型藝術,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可見,漢字與書法,是緊密相連的,相互影響的。漢字發展、演變的角度說,漢字與書法是一種孿生關系;單從書法的角度來看是兩回事。書法的產生與漢字息息相關,它的發展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相反,書法表現對象是漢字,它的發展必然也促進漢字的發展。
(一)漢字促進了書法藝術發展
自從人類從“結繩記事”后,有了漢字,書法也隨之發展。后來,隨著漢字的不斷演變、發展,書法的發展也逐漸豐富起來了。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漢字是商代的留下的遺物。大都刻在龜甲、獸骨或鑄刻在鐘鼎等器物上,即所謂的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是一種發展很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書法亦方扁多變,錯落相生。金文與甲骨文幾乎同時存在,或許稍晚一些,金文的體系更趨向成熟與完備。所以,它也更有書法的韻味。。代表作品有《散氏盤銘文》長達三百五十七字,書法風格渾厚雄偉;《毛公鼎》文長四百九十七字,書法奇逸飛動。再有如《大盂鼎》、《令尊》、《虢季子白盤》、《墻盤》等都別有特色,這些不僅是漢字發展研究經典的資料,同時也是書法學習上的范本。可見,漢字的發展推動了書法的發展。
后來的的各種字體的發展演變也都推進了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每一種字體的研究資料,又都是書法學習的經典碑帖。這一點,已為廣大漢字研究者與書法學習者所熟知。
(二)漢字規范了書法的發展
1.漢字書寫需要規范性
“六書”是傳統文字結構的基本要求。但真正的造字及結構方法卻只有“四書”,即: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無論寫字,還是講求藝術性的書法,都是離不開這“四書”的,都要嚴格遵照 “四書”的規范要求。盡管書法是為了更好“立象以盡意”,更多的表現線條的生命美,可以對漢字進行造型。但這種造型,始終要遵循文字本身的規律,也就是要遵照“四書”所要求的規范。如果“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只留線條,只講線性,漢字就失去了其自身的結構之美,成為一種和抽象藝術沒有區別的線條構成。也就沒有了文意,漢字也就不成其為漢字。沒有漢字,我們就認為沒有書法。所以,書法取象要在漢字自身的規范內進行。
2.文字使用的規范性
剛剛有漢字之時,字數較少。往往是一字多義;一字而又有數形。這可以從甲骨文、金文隨處可見。然而,漢字的使用是有一定要求的。那就是要遵循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特別是在用甲骨文、金文進行創作的時候,常有當時還沒有出現的字。這種字的意義會由其它字來表示。要找到這個沒有出現的字的意義的字,就要借助于轉注或假借的用字方法來完成書寫。
(三)書法推動了漢字發展
書法的創作素材是漢字,但書法是更好表現漢字的藝術素質。這種藝術創造便推動了漢字書寫的進一步發展。從文字史、書法史來看,每一次字體的發展、演變、定型都是書法家來完成的。現舉例說明如下。
1.秦統一文字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異體紛雜,不利于書寫與交流。于是“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李斯“精大篆,為小篆書之祖”。其所書嶧山、碣石、瑯琊臺、會稽等刻石已經后人摹刻,原作已面目全非。惟有《泰山石刻》可以一睹當年李斯的書寫原貌。
2.楷書的形成
楷書字體在書法家鐘繇的手中完成。他的代表作很多。《宣示表》《賀捷表》等字體顯然是從早期行書脫胎而出的。如果把比較規整的行書寫得端莊一點,把早期行書里已經出現的橫畫收筆用頓勢的筆法加以改造和應用,再增加一些波磔和各種鉤的使用,就會形成《宣示表》那種似隸似楷的字體。鐘繇的行書和早期的行書的風格十分相似。他這種字體應用與比較鄭重的場合,如在給皇上上奏章的時候,把字寫得比平時所所寫的字更端莊、清楚一些,這樣就形成了最初的楷書字體。以上所說如果基本符合事實的話,我們簡直可以把早期的楷書看作早期的行書的一個分支。明人孫鑛在《書畫跋跋》中說:‘余嘗謂漢魏時,隸乃正書,鐘、王小楷乃隸之行。這是很精辟的見解。‘鐘王中的‘王指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他跟他的兒子王獻之的楷書,是在鐘繇楷書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顯得更為清秀、美觀”。其他各種字體的演變也是如此。所以,書法藝術發展又在不自覺中推動了漢的演變與發展。
(四)“翰”與“辭”的融合
漢字的造型是通過書法藝術的創作來表現的,書法是來表現漢字的一種藝術。它們的結合點是漢字的“形”與“義”,或者稱之為“翰”與“辭”。這里所說的“形”是指書法藝術本身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形式。“義”是指書法所寫漢字的內容,即文意。書法只有達到“辭”與“翰”的結合,方可成為經典之作。“書家沒有對所書寫的文辭的思想內容進行整體理解,是不可能情深調和地進行書法創作。學書者的經驗可以說明這一點,單字臨習,只能習前人書法之形跡,不可能抒發自己的情感。 只有“翰”與“辭”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加完美地達到書法表情達意的效果。顏真卿在寫《祭姪文稿》時,身遭家國之痛,心情沉重。他正是把這種情感完全注入到了二百三十多字的祭奠文稿中,才有了文稿那種震撼心魄的力量,才成為了“天下第二行書”。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反映了他在“烏臺詩案”后橫遭流放時心境的寫照。這簡直與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有一種殊途同歸之妙,同時也就有了“天下第三行書”的誕生。
參考文獻:
[1]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祝敏申.大學書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1
[3]叢文俊.中國書法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