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達布胡白拉
【摘要】對于一件陶瓷藝術品來說,色釉裝飾層是體現其審美價值的重要載體。因此,陶瓷藝術創作過程中施釉及燒成便成為非常重要的工藝流程。這兩種工藝流程的成敗直接關系到陶瓷藝術品的最終藝術效果,或為作品增添藝術魅力,亦或將作品毀掉。筆者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發現,釉料在燒制過程中出現的氣泡缺陷可以控制,并且將這種缺陷當做一種新的釉面肌理,利用到藝術品的創作當中。本文簡單介紹了筆者的這種藝術實驗過程,與廣大陶瓷藝家及陶藝愛好者進行交流為盼。
【關鍵詞】陶瓷;釉面;肌理;實驗
陶瓷藝術自其起源開始一直注重裝飾性。對于一件陶瓷藝術品來說,色釉裝飾層是體現其審美價值的重要載體。因此,陶瓷藝術創作過程中施釉及燒成便成為非常重要的工藝流程。這兩種工藝流程的成敗直接關系到陶瓷藝術品的最終藝術效果,或為作品增添藝術魅力,亦或將作品毀掉。筆者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發現,釉料在燒制過程中出現的氣泡缺陷可以控制,并且將這種缺陷當作一種新的釉面肌理,利用到藝術品的創作當中。為了能夠與廣大陶藝工作者進行交流,筆者以此文將這一實驗研究簡單介紹如下。
一、實驗目的
通過反復實驗,合理控制釉料在燒制過程中出現的氣泡缺陷,并將這種氣泡缺陷當作一種新的釉面肌理,利用于陶瓷藝術品的創作。
二、實驗原理
坯料的物理化學性質和燒成溫度,對釉料的性能要求和釉料所用原料的化學成分及工藝性能等是釉料配方的依據。釉層是附著在坯體上的,釉層的酸堿性質、膨脹系數和成熟溫度必須與坯體的酸堿性質、膨脹系數和燒成溫度相適應。這樣坯體經過高溫燒成才能獲得陶瓷制品的一切性能。
三、實驗儀器設備及材料
1.0.02立方的陶瓷電窯
2.清水河缸料泥漿50公斤
3.清水河高白泥50公斤
4.黏土50公斤
5.工業用堿或食用堿1袋
6.燒成溫度為1280℃的大缸釉5公斤
7.燒成溫度為1230℃的山東淄博大紅釉5公斤
四、實驗要求
將釉料在高溫當中出現氣泡這種缺陷有目的性地控制好,將氣泡的大小均勻地分布在器物表面上。影響出現氣泡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做實驗、燒窯之前一定要把準備工作做好。
1.坯體裝窯之前必須烘干,保證坯體完全干燥。
2.施釉時注意釉漿的濃度和施釉的厚薄等。
3.掌握好坯體和釉子在高溫燒制過程中的物理、化學變化規律。
4. 掌握好坯體和釉料在高溫窯內氣氛當中的變化以及規律。
5.嚴格執行裝窯操作規定及科學合理的裝窯。
6.嚴格的執行燒成制度和氣氛制度,仔細觀察燒窯過程中每一個步驟及環節。
五、實驗內容
內容 材料 氣氛 功率 溫度 時間 結果
釉面汽泡控制 配方土(缸料、黏土、高白泥、堿) 還原 0wa—65w 1300℃ 13:00分—18:00分 氣泡分布均勻
六、實驗步驟及實驗記錄
1、實驗步驟如下:
①做好的坯體晾干,按要求施釉。
②檢查窯爐以及電源。
③裝窯、送電。
④0℃—300℃用功率小一點排潮氣 (物理水)。
⑤300℃—600℃功率大一點慢慢升溫(排化學水)。
⑥600℃—800℃繼續升溫(排結晶水),充分氧化。
⑦快速升溫直到所需的溫度。
⑧高溫還原,保溫。
⑨熄火冷卻。
⑩做記錄。
2、實驗記錄。溫度數據如下:
100℃、140℃、156℃、164℃、172℃、180℃、188℃、204℃、220℃、300℃、388℃、404℃、492℃、508℃、588℃、612℃、702℃、792℃、882℃、952℃、1002℃、1102℃、1192℃、1202℃、1292℃、1302℃。
七、實驗結果分析
此次實驗從2013年10月17日13:00開始至18:00結束,到18日13:00開窯共持續了24小時。燒成結果顯示:器物顏色整體偏灰,溫度比預定的溫度高出2度,在可控制范圍內。氣氛還原、氣泡出現分布也很均勻,氣泡的大小也很均勻,坯體已經瓷化,強度較好、聲音清脆悅耳。請看下圖:
燒成結果分析如下:
1. 顏色整體偏灰的原因有以下三點:①窯內氣氛是還原氣氛;②窯內溫度有點偏高,壓力大;③底釉是顏色較重的釉料。
2. 出現氣泡的原因,一是溫度偏高,高出釉子本身的溫度;二是施了兩種不同溫度的釉料;三是釉料之間的收縮不一致,釉料和坯體收縮差距較大。
3. 坯體聲音清脆、強度好的原因主要是坯體已經瓷化,溫度高。
八、實驗結論
從燒成結果看,本次實驗基本達到了實驗目的和預期效果。器物釉面氣泡大小分布均勻,將來可作為一種肌理效果用于陶藝作品的創作。
參考文獻
[1]鄭寧.陶藝的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曾令可,李萍,劉艷春.陶瓷窯爐實用技術.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0.
[3]董蘇學譯,杰奎姆·曼寧·切維利亞·克萊門特.施釉技法.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