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彭 京 黃浦江
或許某一天由于傳播方式和載體的改變,報紙會“死去”,但新聞永遠不會死。對于一家媒體來說,最根本的還是內容,優質、原創、權威、客觀的新聞是核心競爭力,畢竟,“受眾是頑固的”②。
南昌地處經濟并不發達的中部城市,常住人口不到520萬,經濟體量不大(2013年GDP為3336億元,在中國城市中排第48位),卻擁有6份都市類報紙,市場競爭之激烈,訂報價格之低多年來一直居全國前列。
在嚴峻的市場和新聞競爭面前,2013年,《江南都市報》以創新為源泉,從改版到打造周末厚報,從推出新欄目到試水社區報,不斷進行新聞產品研發,強化市場核心競爭力:5月,針對城市居民文化程度提高、白領增加這一現狀,報社進行全面改版,新銳的文風、快捷的資訊、清晰的板塊深受讀者歡迎;成功改版后,6月打造了全新的《江南星期6》周刊,目標群體為時尚青年以及周末休閑群體;7月,推出大型高端訪談欄目“江南新視野”,通過對黨政領導、專家學者、商界精英及社會名人面對面的專訪,為“江西新境界”提供思想支撐,為江西快速發展營造強大的輿論場,推出這個欄目一是為提高報紙品位,二是鎖定黨政商三類高端受眾;9月,和臺灣中時集團《旺報》聯手打造的《江南都市報·臺北版》在寶島面世,這也是海峽兩岸報紙首次成功開展的辦報合作,滿紙江西風情拉近贛臺同胞情誼,增加了《江南都市報》的品牌影響力;10月,《社區紙》又順應城市化加快和小區主人翁意識增強這一趨勢,溫情面世,以更加平民化的視角,將記者在大街小巷采訪有血有肉有溫度的新聞呈現給廣大讀者,進一步豐富了報社的新聞產品;11月,在江南白領情緣會的多年成功活動基礎上,《江南婚戀》帶著撲鼻的墨香,與讀者見面了,同時,江南婚戀俱樂部也隨之成立,分享讀者們的喜事;12月,又推出了封導版,版面更大氣,也更接地氣。
全媒體時代,“江南都市報”這一傳媒品牌的新聞產品,不僅在報紙層面形成多維矩陣,官方微博、微信也成為新型新聞產品。2013年6月,在《江南都市報》官方微博推出“江南微報紙”,7月《江南都市報》微信訂閱號正式上線,一個月就云集了2萬多粉絲,成為江西唯一擁有自定義功能的媒體微信平臺,不僅承載了快報、微報的新聞功能,全媒體新聞產品架構基本成形,同時,分時、分眾的立體傳播形態也初露端倪。
新聞不斷創新帶來的是讀者和主管部門的雙重肯定:《江南都市報》推出的多個策劃活動,應者如潮;公益報道,踴躍參與;營銷活動,紛至沓來;僅2013年暑期,我們聯合共青團江西省委、江西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的“2013年江西希望工程大型公益助學圓夢活動”,即募集捐款918.898萬元,資助2073名貧困大學新生圓了大學夢;《江南都市報》對“南昌領導干部作風建設”“暢通省城”活動、“昌九一體化”“直擊鄱陽湖候鳥遷徙棲息地”“休閑梅嶺”等系列報道,引起全省上下強烈反響,省領導紛紛批示、表揚;《江南都市報·臺北版》被業界高度評價,并由此引發了連鎖反應,一批大陸都市類媒體也隨之走進臺灣,成為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的新平臺;“江南新視野”甫一推出,即接連采訪多位副省級領導,廳級干部和知名學者,紛紛應邀發表真知灼見,為江西發展營造了強大輿論場,成功奠定了江西媒體高端訪談地位,并被江西省委宣傳部列為重要宣傳陣地……
通過新聞重構,原創升級,分眾傳播,《江南都市報》在江西“一報獨大”的局面不僅穩如泰山,更在向“品牌獨大”這個更高的層面探索邁進。
當下,報紙仍是最有公信力和品牌影響力的媒體,而具有強大發行量的都市報更是具有“一紙出,萬人應”的市場號召力。
2001年,《江南都市報》在省內報業中率先采用廣告代理制。廣告代理制為報社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我們也越來越發現,這種“依靠賣版面來獲得收入”的傳統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下報紙的發展。
2013年,《江南都市報》在進行新聞改革的同時,也啟動了創新廣告模式,一方面對現有廣告代理模式進行變革,另一方面強化廣告自營,通過開拓電商、會展、戶外等廣告經營,用兩條腿走路,拓展廣告增長空間。
比如,《江南都市報》2013年在南昌市舉辦了幾十場產品直銷會,場場銷售額驚人。由某珠寶電商主辦的“鉆石直銷惠”展銷活動,在國內多個城市先后舉辦,但在南昌主辦次數最多,接連舉辦了5場。為何?效果超出了主辦方最樂觀的預期50%以上!去年直銷模式的風靡,也證明都市報是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一位商家老總就說,這種直銷活動,只有影響力強大的都市報能夠辦,網站無法令人信服。
再比如,《江南都市報》2013年舉辦了三場車展,一場比一場規模大,尤其是第三場2013中國(江西)“十一”車展,創下了展位面積最大、參展車企最多、參展車型最多、觀展人數最多的多個江西紀錄,4天時間吸引近30萬人次觀展,賣出了8000多輛車,這樣的效果令眾多參展商震驚,報社也創收1000多萬元。負責供應南昌國展中心快餐的餐飲公司統計發現,在人流量最多的10月1日,僅中午快餐就賣了50000多份。對此,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都夸贊“江南一紙出,讀者萬千來”。可見,辦好報紙、辦強報紙,反哺報紙本身就是“處處商機”。
2013年,《江南都市報》還通過新聞延伸,在教育培訓、旅游團購、藝術品投資、相親交友等多方面大膽探索,都取得不錯的效果,利潤喜人。多元經營正成為報社新的經濟增長點。廣告經營的諸多創新,讓讀者享受到實惠的同時,也得到了商家和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
新聞、廣告、發行,歷來是報業的三駕馬車,雖然要面對傳播渠道轉型、讀者年輕化、信息手機化等種種挑戰,但在現有條件下,發行仍然是都市報不能忽視的一環。盲目擴大發行,片面追求訂戶數量已不合時宜;一味地壓縮發行,減少成本也有損競爭力。要使報紙得到最大效果的傳播、最大價值的傳播,必須發行有“道”,實施精準發行、有效發行,在調整讀者結構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訂戶附加值。
南昌市場規模比較小,但報業競爭激烈,多年來一直有6家都市類報紙并存,報紙征訂價在全國都屬于最低的城市。報業大戰打了多年, 2011年至2012年,甚至創下了20元訂閱報紙兩年的全國“紀錄”,可謂拼殺得“血流成河”,各報社的發行虧損都很嚴重。直到去年,《江南都市報》仍需補貼發行1.3億元,成本消耗非常大。這種低價策略,既不符合市場規律,也有損媒體品牌形象。2013年下半年,《江南都市報》編委會幾經討論,做出一個大膽決定:提價!將報紙全年征訂價提高到100元,這個風險很大,但值得去冒,不僅是降低成本的原因,還有品牌價值提升的需要,更有優化讀者質量的考量。同時,《江南都市報》也希望發聲:我的市場我做主。這一聲確如定海之聲,同城紙媒紛紛跟進。
當年11月,《江南都市報》通過斥資開展技術研發,又率先在全國開啟微信訂報之先河,并邀請江西移動加盟,雙方在互惠互利基礎上,給微信訂報客戶免費贈送半年手機流量。這一發行變招不僅吸引很多年輕讀者,訂戶進一步年輕化,而且使微信粉絲大量增長。從實踐來看,報紙調價只要宣傳得當,讀者大多理解和接受,90%以上訂戶成功續訂,發行成本大幅降低。尤其是微信訂報的助力,把眾多年輕人變成讀者,讓媒體讀者結構有了顯著改善。
大膽創新,需要眼光和魄力,更需要完善制度架構,激發員工活力。為此,《江南都市報》去年在機制上進行了大量創新,大刀闊斧地對采編口和經營口的部門進行改革。
面對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報業發展新媒體勢在必行。2013年初,《江南都市報》在全省報業中率先設立新媒體部,從報業戰略上高度重視全媒體轉型實踐。目前,《江南都市報》官方微博、微信粉絲無論是影響力還是粉絲數量,都是江西媒體中的NO.1。成立新媒體部的嘗試,在完善傳播平臺的同時,也給“江南都市報”這一傳媒品牌加分不少,增強了報社影響力與話語權。尤其難得的是,新媒體部成立當年即自收自支并略有盈利。
面對廣告經營形勢的發展,《江南都市報》成立江南都市報廣告公司,在強化廣告自營的基礎上,全面負責報社的營銷活動,重點打造品牌車展、房展,伺機進軍戶外廣告,多媒體廣告。去年,實現經濟收入近2000萬元。
面對地市新聞與廣告創收拓展迅速,《江南都市報》2013年成立了地市中心,并在多個設區市招標廣告代理公司,出版《地市新聞》,在做大做強地方新聞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增收潛力。
面對報社多元經營蒸蒸日上,《江南都市報》在2013年9月成立了獨立的產業部,負責報社所有的多元化經營,充分挖掘品牌和公信力營銷的潛力,以進一步做大做強報社延伸產業,希望通過三五年的努力,使多元收入成為報社經營收入的重要支柱之一。2013年,產業部在發展教育、公務員培訓等傳統業務的同時,又突破性地和省旅游部門合作,開辟了多種營銷產品,在全省旅游行業一炮打響。
面對報社《藝術與市場》周刊逐步成熟,“江南藝術館”影響擴大,藝術領域已形成強勢品牌,江南春文化藝術傳媒有限公司又應運而生,一方面延伸周刊,與省內實力企業共同創辦面向全國發行的藝術類雜志;另一方面延伸品牌,自主經營藝術品,經紀藝術家。
面對報社新聞創新、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拓展,《江南都市報》及時完善了激勵機制,在用人制度和經濟杠桿上加大了力度,通過及時提拔能力突出的干部,將員工平時獎金也與報社經營收入直接掛鉤,使得全社采編口和經營口員工更加關注報社發展,主人翁意識大大增強。
一系列的創新,不僅讓《江南都市報》2013年的利潤創下歷史新高,也提升了強勢媒體的品牌形象。今年2月19日,人民網發布首屆中國報紙移動傳媒百強榜,《江南都市報》居全國32位,是江西唯一上榜的都市類報紙。去年,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首次評選并宣布“全國百強報刊”,《江南都市報》成為江西唯一上榜的都市類報紙;在中國最具廣告投放價值、最受讀者關注的“全國都市報30強”排行榜中,《江南都市報》再度上榜,列第21位,這是連續第六年上榜。在2013年11月由江南都市報社承辦的第十八屆全國省級晚報(都市報)總編輯年會上,《江南都市報》的創新做法,吸引了很多媒體老總關注。
送別2013,我們將擁有一個怎樣的2014?
報業大環境的確形勢嚴峻、生存空間越來越受到擠壓;新媒體的沖擊隨著傳播方式、傳播載體的技術不斷升級,將更加激烈;市場競爭也不再局限于報紙本身傳統的“三駕馬車”(新聞、發行、廣告),而是全方位、多領域展開。我們唯有正視挑戰,勇敢破解,“掀起新一輪的創新浪潮”③,方能立于不敗之地。也唯此,都市報才能生活在“春天里”!
【注釋】
①“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論,來自諾埃勒·諾依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傳播學刊》上發表的論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對這個理論進行了全面概括。該理論從大眾傳播、社會心理和輿論三者出發考察傳播過程,發現個人常常“屈服”于主流社會輿論。
②“受眾是頑固的”,一詞來自雷蒙德·鮑爾(Lymond Bauer)在1964年發表的《頑固的受眾》一文:“信息不是槍彈,它們也沒有射向受眾,而是放置在受眾愛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的地方。受眾能抵抗宣傳,或另做解釋,或用于自己的目的。受眾是頑固的。”
③“掀起新一輪的創新浪潮”,來自傳播學經典著作——《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美國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