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賢輝 涂 珂
2009年7月,《新華日報》圖片專版——“影像”應運而生。經過四年的精心耕耘,“影像”專版已出版逾200期,并逐步摸索形成了獨特的草根風格,成為報紙的品牌專版,受到讀者歡迎。自創辦以來,“影像”始終圍繞“草根民生”這條主線策劃運作,用鏡頭講述老百姓的生活,呈現最質樸的“悲喜”與“感動”。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些報紙圖片專版為追求“悅讀”效果,集中關注名山大川、陽春白雪。此類版面雖美輪美奐,但不接地氣,與百姓生活相去較遠,且缺乏時效性和信息量,很難得到讀者認同。
為避免這種情況,《新華日報》根據“影像”版面定位,從源頭抓起,從建立作者隊伍抓起。創辦之初,編輯們就四面出擊,組織了一支到基層拍、在基層拍、拍基層的攝影隊伍,報社技術部門為他們打造了圖片發稿平臺和業務交流平臺,為每個人建立了專門的發稿賬號,使他們坐在家里鼠標一點,就可以上傳圖片。四年來,這支小而精的作者隊伍為“影像”版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高質量稿源。以2013年1月至10月為例,“影像”版共推出47個專題,其中來自基層的民生主題30個,記者下基層拍攝20多個,特約攝影隊伍拍攝10多個。
“影像”專版的主力軍是《新華日報》攝影部記者。為鼓勵攝影記者下基層,報社編委會專門出臺政策,并將攝影記者“走轉改”納入考核,與收入掛鉤。而攝影記者們也都把下基層拍專題當作一個接觸基層、體驗民生、鍛煉業務能力的契機。
聚攏特約攝影隊伍
特約攝影隊伍是“影像”專版的另一生力軍。他們或為地市報攝影骨干,或為酷愛新聞攝影的拍客。他們常年生活在基層,用相機與鄉親打交道,善于從身邊生活里捕捉美的瞬間。特約攝影隊伍為“影像”版開啟了一個全新視角,讓讀者始終感受到,鏡頭始終在他們中間。依托特約攝影隊伍,“影像”版專門推出了“拍客”“百姓”小板塊,力求最及時、最準確地呈現市井中的蕓蕓眾生,刊發大量原生態、生活化的攝影作品。
借力圖片機構
除此之外,報社還與中新社、東方IC、CFP等國內主流圖片平臺建立了長期用稿合作,借助它們豐富的觸角,更全面地關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重大主題。春運期間推出的《回家》《一路有你》等圖片專題都是這類合作的結晶。
聚焦民生、關注民生、報道民生是《新華日報》“影像”專版重點突出的一條主線。近年來,農民、社區大媽、外來務工人員等越來越多的“小人物”成為“影像”專版的主角。一些平時鮮有關注的柴米油鹽等百姓小題材透過圖片專題,真實而生動地呈現“大民生”下不同層面的真實生活。
2013年,滬蘇浙皖陸續發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部分地區迅即出臺了停止活禽市場交易等一系列防控措施,一些活禽經營者損失慘重。他們處于什么狀態?他們有怎樣的訴求和渴望?我們適時推出專題《為禽所困》(圖1),以南京一家種苗場老板的經歷為主線,披露了活禽交易暫停給家禽飼養業帶來的慘痛損失,以此呼吁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措施,幫他們度過難關,專題見報后,獲得社會各界好評。
困難群體是社會的關注焦點,他們的生存狀態從側面體現了社會的文明程度,而這類“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照片往往最有溫度、最有力量。“影像”版2013年上半年推出了一系列關于困難群體的攝影專題。《愛在,夢就在》聚焦十余年來照顧腦癱患兒的泰州市海陵區小兒腦癱康復中心主任王洪湘,父愛如山,感人肺腑;《我的農民工兄弟》關注南京奧體中心周圍從事青奧會工程建設的外來務工人員,畫面震撼(圖2)。
就業一直是百姓關注話題。社會就業取向日益多元化,各層面的人群都面臨不同抉擇。他們在求職過程中的遭遇、困惑、思考令人深思。“影像”版多層面、大縱深地介入就業報道,成為一個亮點。《求職公寓》里,一群剛畢業的大學生,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備嘗酸甜苦辣,他們的生活場景如同鄰家孩子一樣,深刻、真實而親切(圖3);《歡樂店主》報道了一對小夫妻高考落榜后在淘寶開店,苦心經營換來紅火的生意……
“影像”版的細節體現了我們對個體的敬重,對讀者多元審美情趣的觀照。
以普通人心態與感覺選圖
人們喜歡的、關心的往往就是那些生活化、有思想、有人情味的圖片。因此這類圖片是“影像”版的“常客”。這些圖片以人為“新聞眼”,突出人的表情、眼神、動作,拒絕簡單記錄、堆砌生活,注重自然情態的釋放。而某些有很強視覺沖擊力的圖片,因畫面過于夸張、血腥,超出普通人的心理承受范圍,而被“影像”版拒之門外。
彈性化版面設計
“影像”版的設計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照片決定風格、主題決定風格,沒有恒定模式。編輯通過對版面的巧思善工,進一步發揮圖片合力提煉報道主題,使圖片中最有新聞價值的部分得到“增值”。版心正文字體纖細不失厚重,藝術感強,給人以親切感,同時還能很好地襯托照片,不搶風頭。此外,為舒緩圖片多而帶來的視覺壓力,“影像”特別強調留白與適度設計,為讀者閱讀創造喘息與想像的愉悅空間。
注重視文字敘事
圖片版要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有趣味,僅靠圖片難以完成,因此,文字的補妝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口語、形象、個性、散文式、人情味等帶有“影像”標簽特質的文字契合讀者的情感訴求,依托畫面的視覺沖擊形成共鳴。因此,每一期“影像”都注重再編排再創作:與圖片作者溝通,了解圖片的拍攝背景,進一步深挖圖片背后的故事,在充分理解攝影者要表達的東西后,運用文字等手段對專題圖片“梳妝打扮”, 以期深入圖片人物的心理世界,使畫面、文字、標題相得益彰。
細節凸顯人性化
一張照片所表達的信息能給版面帶來成功,但細節上的疏忽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這就需要編輯在工作中做一個有心人,時時刻刻注意細節。編輯一期關于腦癱患兒的圖片專題報道時,編輯發現一個問題:腦癱患兒的面部過于清晰。圖片見報后,讀者會怎么看?孩子家長會怎么想?要不要打馬賽克?一連串的問號拷問的不僅是編輯的處理方式,更是黨報的價值追求與社會責任。
咨詢熟悉法律的同事,可不打馬賽克,在法律上沒什么問題。幾個編輯經過認真討論、斟酌,最后決定還是在孩子面部打上馬賽克,雖然,這樣做使人物表情、畫面感染力、版面整體效果都大打折扣,但欣慰的是,處理手法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孩子。照片見報后,不少讀者發來電子郵件,對本報的這一處理舉動給予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