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秋萍
(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到2015年,廣東省旅游業需要的直接從業者將達到190萬人。其中亟需通曉項目開發和境外策劃的管理人員,熟悉出入境業務的國際領隊,有經驗的組團調度導游和熟悉五星級酒店各崗位的一線服務員。而廣東省旅游人才的現狀是高端人才在各大旅游公司的流動性強、缺口大、畢業生供不應求。鑒于全省旅游業綜合改革迫在眉睫,“十二五”期間廣東省推出了《關于試行廣東省國民旅游休閑計劃的若干意見》、《廣東省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意見〉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加快我省旅游業改革與發展建設旅游強省的決定》(粵發〔2008〕20 號)等政策文件[1]。
“以證代考”是為了滿足崗位(群)對職業能力的要求,以職業資格及技能鑒定認證替代學校的課程考試,這要求高校的教學內容與國家職業標準一致[2]。導游資格證是旅行社帶團必須持有的上崗證,導游證考試是一種國家考試。而導游證的“以證代考”是指以參加“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證考試”代替旅游專業相關課程的結業考試,獲得導游資格證書可以申請替代某些相關課程的學分。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旅游英語專業的課程,如導游基礎知識、旅游英語、導游英語、全國導游基礎,導游實務等已經作為“以證代考”的替代課程。
近兩年的實踐證明,“以證代考”政策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幫助學生更新思想觀念,建立職業理念,注重專業學習和考核工作;更好地學習專業理論課程和實踐技能。第二,推進學校的專業建設,優化整合課程設置,大力加強實訓室建設。第三、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考分離,做到客觀、公正地監控教學和評價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第四,逐步引入職業資格鑒定到就業準入,推進學生就業與勞動人事制度改革。通過社會組織的統一考試,不但為用人單位錄用人才提供公正、客觀、科學的職業技能評價依據,也促使學生就業更加對口,從而提高學生就業質量[3]。
目前各高職院校的涉外旅游類專業在教學計劃、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2011以來學院制定了一系列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的規劃和文件,國際商務系成立了項目組,目的是積極推進課程標準和課程評價改革。旅游英語專業也承擔起了“以證代考”項目的研究任務。在考核方式上,更加注重知識技能的運用,總評分中加大過程性考核的份量。
項目組用了半年時間對涉外旅游行業的崗位進行調研,篩選出幾個典型崗位,并對其進行工作過程和任務分析,總結出相應的核心能力要求,構建了“4+1”模塊課程體系和探索出“雙核”能力(專業技術核心能力+職業核心能力)的教學模式。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涉外旅游專業工作崗位要求分析表
第一、考證內容與課程內容對接:堅持“行業標準進教材、進課堂”,將崗位技能要求融入教學內容[4]。全國導游員考試的筆試有四門課程在教學計劃中設置為專業必修考試課,考試用的教材也被選用做課程教材或輔導用書,聘請經驗豐富的教師為學院學生做考前培訓。導游考試內容包括六個模塊,即:政策法規、導游基礎知識、景點解說、短文復述、中英互譯、規范問題回答以及特殊情況應變處理。這些環節分別與旅游英語、導游實務和導游基礎等課程對接。對接的課程按照規定時間完成指定的內容,課程期終考核包含指定的內容。達到課程考核和技能鑒定相結合,專業教學與技能訓練一體化。
第二、考試時間與實踐周對接:學生入學第二年每學期有三周實踐周作為導游考證培訓和預演時間。少數沒有參加培訓的學生則至少要參加3周的涉外旅游行業的實踐,考取導游證的學生可以從事旅行社帶團或其他崗位的實踐。
第三、考證成績與學分對接:在寒、暑假和實踐周期間,有導游證的學生可以去旅行社帶團實習,憑用人單位的工作鑒定證明可以申請減免選修課的學分。
第四、考證與企業實踐對接:按照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畢業生必須獲得雙證書才能畢業。鑒于考取導游證有一定難度,少數學生數次考試不通過的,可以選擇假期的企業實踐替代。要求累計時間60天以上,用人單位提供工作鑒定證明。
為了使方案更具操作性,制訂了旅游英語專業“以證代考”的試行辦法,內容大致包括:(1)認定導游證的時間以省旅游局公布成績的時間為準,學生筆試得分在480分或以上,口試成績在120分或以上的,可以認定獲取導游證。(2)已獲導游證的學生可以申請當學期或下學期的部分課程免予參加期末考試。(3)已獲取導游證的學生可以申請在寒、暑假期間實習帶團,如實習超過20天并有用人單位工作證明的,可以免去選修課學分2分。(4)學生如果在畢業前還沒有取得資格證的,憑寒、暑假參加實習超過60天的工作證明可以以認定替代職業資格證書。(5)學生在畢業時還沒有獲得任何資格證的,不能獲得畢業證。
在具體實施方案時,主要對課程考核內容和方式進行改革。以旅游英語課程為例,以典型任務過程為順序,以崗位標準為基準,課程考核包括過程性考核和期末實操考核組成,見表2。過程性考核包括平時任務、景點解說、課程作業三個部分;期末實操考核由期末實踐考試和全國導游資格證考試組成。
1.過程性考核
(1)分階段測評(占30%):學生每學完一個項目,以兩個人為一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按要求進行兩組對話,每組對話在2-3分鐘左右,老師進行課堂抽查,評分為1-6分。對話共分10個項目,每個學期至少完成5組。
(2)景點解說(占50%):學生以4-6人為一小組,完成省內一個著名景點的中(英)文導游詞撰寫,借助PPT課件在課堂上進行20分鐘脫稿講解,要求內容詳實,講解生動清晰,得分占課程總評的30%。
(3)課程作業(占20%):學生要根據已有的主題撰寫文章,每學期完成3篇600字的作業,要求思路清晰,表達流暢,有自己的看法。
2.期末實操考核
(1)期末考試(占50%):學生要對本學期所學內容進行中英互譯,并進行運用對話,制定旅游行程單,等等。
(2)考取導游證(占50%):學生如果在當學期獲得了導游證書,就可以免于參加期末考試。

表2 學習項目及考核內容
“以證代考”項目在旅游英語專業實施了兩學年,專業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首先,在修改人才培養方案時引入考證體系。根據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核心能力的思路,我們構建了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需求為目標、突出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主體,以及以大專文化知識結構、職業資格標準的課程兩翼。其次,在制定課程標準時把考證培訓融入課程內容。我們重點做了典型任務分析,將課程對應典型崗位,參考行業標準和職業資格證要求,改革教學內容,為學生取得職業資格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三,促進了教學方法變革,形成了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我們改變了傳統的單一的評價模式,加強實訓力度和過程管理,以實訓考核替代期末考試,加強對學生實操能力的考核評價。第四,采取新的考核措施。部分課程的期末評價由資格證書考試取代期末考試,這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對專業教學也有正面的反撥作用,實現了一舉多得,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第五,加速培養了“雙師型”教學團隊。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對行業和崗位必須深入了解,紛紛利用寒暑假下企業體驗,考取了導游證、旅行社計調師證和考評員證等等,目前項目組講師以上教師均持有以上相關資格證。
此外,實施“以證代考”政策,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的熱情大大提高,過關率也逐年提高。2012年底統計結果表明,2011級的80名學生報考英語導游證,一次過關率達到50%,累積過關率達到75%。這個數據比全省的平均通過率高出兩倍多。旅行社等紛紛前來招聘,這批學生中已有近40人持IC卡上團,得到用人單位和客人的肯定和表揚。實踐證明,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專業能力普遍得到較大的提高。
1.謹慎選擇考證項目。我國《職業分類大典》將職業分為8個大類、64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職業[5]。實行“以證代考”考核模式的關鍵是,如何從1838個職業中科學選擇專業對應的職業。在制定培養計劃時,應認真研究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根據職業能力要求做好考證課程的規劃和安排,把考證項目納入教學計劃中,為實行“以證代考”創造條件。
2.尋求政策保障。與教務處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以保證“以證代考”考核方案的最終落實。因為涉及到學分和教務系統的設計,證書的適用性等問題,應提前做好方案和實施細節,召集教務處、專業指導委員會代表共同討論通過,經過試驗調整后才形成政策。
3.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以證代考”無形中會增加學生的經濟負擔,考核的難度也大于普通期末考試,部分學生會感到困惑而不愿意參加考證考試,對此我們要認真對待。如教師在新生入學專業介紹時就要講清楚教學計劃的要求和畢業雙證書要求,解讀學校的免考政策。開學后,免考課程的老師在課堂上還要經常提及和答疑,讓學生自愿主動接受這種考核模式。
4.做好任課老師的思想工作。考證所需課程內容分解到各門課程,要求老師除了教授課本知識還要兼顧考試內容,盡量把考證的相關內容在正常教學課時中完成,節約學生的備考時間,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5.做好考前集中培訓工作。項目負責人要提前做好調研,避開選修課時間才能制定課表,保證報考學生能參加培訓。同時,邀請企業經驗豐富的從業人員或者培訓師一起制定培訓內容和授課。免費培訓,減輕學生經濟負擔。
6.考證通過率與教學評價掛鉤,實施獎勵。學校把證書考核的合格率作為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依據,引導教師認真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7.做好考前(組織報考)和考后(技能鑒定、導游管理公司掛靠等)工作。成立專門小組負責聯系相應的考證機構(如職業技能鑒定所、各類考核站等),指導學生網上報名和查詢成績,幫助學生做好證書的鑒定工作。
[1]關于試行廣東省國民旅游休閑計劃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dta.gov.cn/gmlyxxjh/gmlyxxjhjj/2009-02-21.
[2]王榕.對“以證代考”考核方式的思考[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1).
[3]陳羅湘,劉鋼.高職教育“以證代考”考核模式探微[J].職業教育研究,2008,(5).
[4]鄧秋萍.“以證代考”培養涉外旅游人才“雙核”能力的研究——以導游資格證為例[J].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13,(3).
[5]史書良,劉志剛.關于“以證代考”的實踐與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