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新建 魏娜
支氣管哮喘是常見的呼吸系統慢性病之一, 患病率在全球范圍內逐年增高, 依據診治指南進行規范化的診斷和治療,對提高支氣管哮喘的控制水平,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縮短急性發作期治療時間不但可以減少患者痛苦、減緩疾病進展而且可以減少醫療費用。作者于2013年4月~2014年5月期間采用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壓縮霧化吸入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44例, 并設對照組做統計學對比,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88例支氣管哮喘中-重度急性發作患者均為住院患者, 其中男48例, 女40例;年齡18~40歲12例,41~50歲22例, 51~70歲5例。入選病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制定的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1]。排除病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支氣管擴張、肺間質性病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對本藥過敏者。88例患者隨機分成鹽酸氨溴索參與組(治療組)44例和常規治療組(對照組)4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和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病例常規使用多索茶堿注射液(黑龍江福和華星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靜脈滴注, 及布地奈德混懸液2 ml(阿斯利康公司生產)加復方異丙托溴銨霧化液2.5 ml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產)壓縮霧化吸入(德國百瑞霧化器PARI BOY N型085G1005), 2次/d, 根據病情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組按上述治療方案基礎上加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產)壓縮霧化吸入:生理鹽水4 ml加鹽酸氨溴索注射液30 mg, 2次/d。兩組病例治療均以10 d為1個療程, 療程結束時判斷療效。
1.3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咳喘緩解, 喉中無喘鳴音, 雙肺無哮鳴音;有效:咳喘減輕, 喉中喘鳴音消失, 雙肺偶可聞及哮鳴音;無效:癥狀、體征均無變化或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90.90%, 顯效率81.82%;對照組:總有效率81.82%, 顯效率27.2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治療組患者的喘息癥狀、肺部哮鳴音的變化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肺部濕啰音消失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主要癥狀、體征對比(n)
支氣管哮喘是有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患。這些細胞釋放大量炎性介質, 激活氣道靶細胞,引起支氣管痙攣, 微血管滲漏, 黏液分泌亢進, 黏膜水腫和神經反射興奮等病理改變。從而導致氣道管腔的狹窄, 進而使氣道阻力增加而出現哮喘發作。支氣管哮喘發作時, 患者大量出汗并且因為呼吸加快, 呼吸道內水分丟失也較平常呼吸時水分丟失明顯增加, 同時由于茶堿類藥物的利尿作用又導致排尿量增加, 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脫水;炎癥細胞和血漿滲出導致支氣管黏膜水腫, 氣管腔內分泌物積聚, 從而形成難以咳出的痰栓, 引起中小支氣管進一步的、廣泛的阻塞,使呼吸困難加重并且不易緩解[2,3]。祛痰藥中的黏液調節劑可以作用于氣道內的分泌細胞, 調節黏液性及漿液性分泌,使漿液量分泌增加, 從而使氣管纖毛黏液痰的溶膠層增厚,纖毛活動空間增加, 并且可以使纖毛擺動頻率及強度均增加,運輸能力增強, 進而促進痰液排出, 通暢氣道。鹽酸氨溴索還可刺激肺泡Ⅱ型細胞使表面活性物質合成及分泌增加, 該物質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張力及粘液的粘稠力, 改善氣道黏膜纖毛區及無纖毛區痰液的輸送。鹽酸氨溴索還可提高抗生素在支氣管分泌物中的藥物濃度, 并且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4,5];在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治療中應用鹽酸氨溴索, 可使痰液稀釋、纖毛運動功能恢復和加強, 進而使痰液更易被清除,而霧化吸入局部用藥可以使藥物更易、更快作用于氣道靶組織, 使其更快、更好地發揮作用。本研究顯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鹽酸氨溴索注射液霧化可使患者喘息、肺部哮鳴音、濕啰音消失均優于對照組, 減輕了患者痛苦, 縮短了住院時間, 減少了住院費用, 可作為支氣管哮喘重要的輔佐治療方法之一, 但本研究病例數比較少, 并且僅僅納入了中-重度急性發作患者, 對危重急性發作患者未納入, 使得結論有一定局限性, 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及教育的管理方案.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3, 26(3):132-138.
[2] 蔡柏薔, 李龍蕓.協和呼吸病學.第2版.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12:1121-1130.
[3] 荊新建, 鄭金艷, 王樹凡.支氣管哮喘患者緩解期肺通氣功能觀察.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2004, 7(2):102-103.
[4] 周漢良, 陳季強.呼吸藥理學與治療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 426-427.
[5] 陳新謙, 金有豫.新編藥物學.第1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42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