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祖軍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由于食管、胃、十二指腸等病變引起的出血, 患者主要臨床表現有嘔血和黑糞等, 該種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點。引起上消化道出現的病因有很多, 較為常見的有消化道潰瘍、急性胃黏膜損害、胃癌等,對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要進行及時的治療, 降低患者死亡率[1]。雖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高, 對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有了明顯的進步, 但出現合并癥患者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 因此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對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2]。根據以上情況, 信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對于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國產醋酸奧曲肽聯合泮托拉唑的聯合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為本院從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2例, 隨機分成兩組, 各36例, 治療組男20例, 女16例, 年齡25~84歲, 平均年齡(51.4±4.3)歲;對照組21例, 女15例, 年齡24~83歲, 平均年齡(51.1±4.2)歲,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資料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于對照組進行泮托拉唑鈉40mg 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 中的靜脈滴注, 2次/d, 連續使用3 d,對于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加用國產醋酸奧曲肽注射液0.1mg 加入生理鹽水20 ml 進行緩慢靜脈推注, 推注時間要進行嚴格的控制, 要在10min以內完成整個推注過程, 繼之以50 μg/h 濃度持續靜脈滴注3 d。在對于兩組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 還需對于兩組患者進行補液、擴容、糾酸等治療, 必要時還可以對于患者進行輸血治療。如果治療3 d后, 患者的出血情況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可以考慮對于患者采用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工作人員對于患者在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要進行詳細的記錄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并要求患者定期進行復查, 對于自身是否存在病情復發的情況進行檢查, 對于復發的患者要求其盡快前往醫院再次接受治療。
1.3 療效評價標準 ①治愈:患者心率、血壓等數據恢復正常, 大便轉黃、經胃鏡證實無活動性出血的情況。②有效:患者心率、血壓等數據基本恢復正常, 大便轉黃、經胃鏡證實只有少量活動性出血。③無效:患者心率、血壓等數據沒有明顯變化, 大便仍然呈黑色, 患者仍然存在較為嚴重的活動性出血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組的治療有效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 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n(%)]
2.2 治療組有1例患者出現頭暈的情況, 對照組有2例患者出現頭暈的情況, 2例患者出現嘔吐的情況, 1例患者出現腹瀉的情況, 通過處理后均恢復正常, 治療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要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統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種疾病具有病因復發、病情發展速度快、死亡率高等特點,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會構成巨大的威脅, 因此對于該類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搶救具有重要意義[3]。目前對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介入治療等, 其中藥物治療就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救治方法, 特別適合于醫療條件較為薄弱的基層醫院, 該種治療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再出血率和病死率, 值得進行臨床推廣。
根據以上情況, 本院對于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國產醋酸奧曲肽聯合泮托拉唑的聯合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 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1.67%, 只有1例患者在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 通過及時處理后恢復正常,該種治療方法獲得了患者及其家屬的一致好評。泮托拉唑能夠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 起到較為有效的止血作用, 奧曲肽能夠促進血管收縮, 減少內臟流血量, 抑制血管的生成, 從而起到控制出血的目的, 對于兩種藥物進行聯合使用具有治療效果好、治療費用低、安全性較高等有效, 是一種有效的治療上呼吸道出血的方法。
綜上所述, 采用國產醋酸奧曲肽聯合泮托拉唑聯合治療方法對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具有顯著效果, 該種治療方法具有治療效果好、安全性高、治療費用低等優點, 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
[1]鮑新洲.醋酸奧曲肽聯合洛賽克治療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作用研究.海峽藥學, 2012, 24(9): 129-130.
[2]劉大洪, 周萍.國產醋酸奧曲肽聯合泮托拉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療效觀察.基層醫學論壇.2013, 17(22): 2920-2921.
[3]唐美妃.泮托拉唑用于急危重癥患者消化道出血43例.中國藥業, 2013, 22(7): 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