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廣進
乙型肝炎肝硬化頑固性腹水指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后期出現的, 一組以腹脹大、尿少為主要癥狀的疾病, 它是肝炎肝硬化臨床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也是臨床危重疾病之一,其治療難度大, 病情持續, 易合并其他癥狀, 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文獻指出, 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患者1年生存率僅為25%[2], 南陽市社旗縣中醫院康復科依據文獻, 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癥, 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自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75例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患者的臨床資料, 患者中男性47例, 女性28例;患者年齡26~65歲, 平均年齡(40.1±5.8)歲;患者病程10~20年, 平均病程(14.2±3.9)年, 腹水出現時間0.5~3年, 平均出現時間(10.5±1.9)個月;根據隨機的原則, 將患者分為治療組38例與對照組37例,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 結果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及判定標準 根據2000年全國傳染病會議(西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案》中的診斷標準, 經肝功能及B超確診。
1.3 排除病例標準 排除同時感染人類免疫性缺陷病毒患者;排除重疊感染其他肝炎患者;排除合病自發性腹炎患者;排除酗酒、吸毒患者。
1.4 方法 給予患者基礎、保肝、利尿、抑毒等治療, 給予注射門冬氨酸鉀鎂、肌苷、復方丹參、還原型谷胱甘肽等,給予口服雙氫克脲噻片、螺內酯, 白蛋白低的患者加輸新鮮血漿, 2次/d;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 加用中藥湯劑, 主要為丹參、雞血藤各30 g, 黨參、茯苓、黃芪、鱉甲、豬苓, 各15 g, 白術、澤瀉、莪術各20 g, 當歸 12 g, 柴胡 9 g, 三七粉4 g。兩組患者均治療2個月, 觀察其臨床療效。
1.5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 B超顯示腹水消失, 肝功能、白蛋白恢復正常水平;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 B超顯示腹水大部分消失, 肝功能有所改善、白蛋白水平有所提升;無效:以上改善皆無。有效率=(顯效+總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 t檢驗, 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2個月, 觀察其臨床療效, 治療組患者顯效14例, 有效21例, 無效3例, 總有效率92.1%;對照組患者顯效12例, 有效18例, 無效7例, 總有效率81.1%, 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西醫認為, 肝硬化腹水的成因為肝纖維化及門靜脈高壓, 且肝硬化時患者心、腎、肺、胃等功能及免疫功能的退化, 會對腹水產生一定影響;肝硬化腹水屬中醫“膨脹”、“蜘蛛膨”等范疇,其病理為氣滯、濕阻、血瘀、正虛, 患者邪盛正衰, 至病情遷延、反復。在治療上, 抓住正虛為理, 注重扶正祛邪, 調補脾胃。
本組研究中, 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 以西醫的常規治療為基礎, 結合中醫的整體觀念, 取二者所長, 中西醫結合, 避免治標引起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 提高臨床療效[3]。經治療后, 治療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
由此可見, 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乙肝肝硬化療效顯著, 可臨床推廣應用。
[1]劉彥晶, 李琳.中西醫結合治療乙肝后肝硬化腹水32例療效觀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2, 7(6):74-75.
[2]張興宏.中西醫結合治療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發腹水療效觀察.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3, 2(31):446-447.
[3]巫協寧, 汪佩文.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策略.中華消化雜志, 2010, 30(10):78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