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波 邢竹萍 張航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2年12月門診及住院患者80 例, 符合眩暈診治專家共識診斷標準[1]擬定:①頭暈或眩暈伴隨頸部疼痛;②頭暈或眩暈多出現在頸部活動后;③部分患者頸扭轉試驗陽性;④頸部影像學檢查異常,如頸椎反屈、椎體不穩、椎間盤突出等;⑤多有頸部外傷史;⑥排除了其他原因, 如眼源性或耳源性眩暈, 除外腦內病變如腫瘤或單純精神性神經官能癥。治療組40 例, 男25 例,女 15 例 , 年齡 38~70 歲。對照組 40 例 , 男 23 例 , 女 17 例 ,年齡40~68 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伴隨疾病等方面基本相似,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給予常規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一般性治療。
1.2 觀察方法 治療組采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mg,3次/d, 天麻素注射液0.6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緩慢靜脈滴注、1次/d, 10 d為1個療程;對照組給予鹽酸氟桂利嗪片5mg口服, 2次/d, 連用10 d, 用藥期間觀察患者肝腎功能及血常規變化。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1~3 d后, 眩暈癥狀和伴隨癥狀基本消失, 頸椎活動正常;有效:治療5 d后, 眩暈癥狀和伴隨癥狀較治療前減少50%, 頸椎活動度增大;無效:治療10 d后臨床癥狀無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13.0進行統計學方面的分析, 用卡方、t進行檢驗。以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上述結果進行分析, 發現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在臨床治療效果方面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詳見表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用藥期間兩組均未見肝腎功能、造血系統異常及明顯不良反應。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之間臨床效果的比較
頸性眩暈是指頸椎及有關軟組織(關節囊、韌帶、神經、血管、肌肉等)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變化所引起的眩暈。頸性眩暈主要因素則為頸枕部的軟組織損害。它可通過多個環節對前庭眩暈中樞的間接性刺激而產生眩暈癥狀。同時也可以導致椎部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導致大腦供血不足, 形成大腦缺血性損傷, 導致眩暈、頭疼、 頸部疼痛、 手臂無力等癥狀。非手術治療的關鍵在于兩點:①增強并積極鍛煉頸部軟組織(關節囊、韌帶、神經、血管、肌肉等)功能。②運用其他手段增加大腦血液供應, 緩解缺血性損傷。
天麻素注射液原為中藥提取物, 有效成分為天麻素和天麻苷元, 增強γ-氨基丁酸受體的親和力, 進而發揮中樞抑制效應, 達到鎮靜、鎮痛、抗驚厥作用[2,3];同時調整神經系統功能障礙, 抑制血管活性物質和致痛物質, 達到止痛效果。天麻素可拮抗興奮性氨基酸對神經細胞的毒性作用和抑制氧自由基誘導的神經細胞損傷作用。實驗表明, 靜脈滴注天麻素不僅可以增加兔腦血流量, 而且能對抗腎上腺素的縮血管作用, 對微循環障礙有預防作用, 阻止血栓形成;能有效增加椎部基底動脈供血, 改善迷路動脈及內耳動血, 從而解除由供血不足而帶來的平衡障礙、眩暈、耳鳴和眼球震顫等癥狀。
甲磺酸倍他司汀化學結構及藥理作用與組胺類似, 是組胺H1受體的弱激動劑, H3受體的強拮抗劑。對腦及內耳血管有舒張作用[4], 從而消除內耳性眩暈、耳鳴及耳閉感, 還能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 促進細胞外液的吸收, 消除淋巴內水腫。改善內聽動脈供血, 緩解眩暈耳鳴癥狀, 能對抗兒茶酚胺的縮血管作用及降低動脈壓, 并有抑制血漿凝固及ADP誘導的血小板凝集作用, 能延長大白鼠體外血栓形成時間。動物實驗證明靜注倍他司汀可舒張血管, 使椎部基底動脈系統血流量增加54%。同時能競爭性抑制病理情況下過度分泌的組胺對前庭中核H1受體的激動作用[5], 促進前庭、乳突狀神經核組胺的分泌, 促進前庭功能恢復。臨床研究表明,比較氟桂利嗪與倍他司汀抗眩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倍他司汀優于氟桂利嗪。
綜上所述, 天麻素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頸性眩暈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且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使用安全, 值得推廣。
[1]賈建平, 趙鋼, 韓軍良, 等.眩暈診治專家共識.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0, 43(5):369-374.
[2]談躍, 李躍林, 徐勉, 等.天眩清與鹽酸培他定治療眩暈癥的臨床對照研究.中國新藥雜志, 2001, 10(11):49.
[3]王明禮, 陸曉紅, 王復新.天眩清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療效觀察.中草藥, 2001, 32(9):823.
[4]Van Cauwenberge PB, De Moor SEG.Physiopathology of H3-receptors and pharmacology of Betahistine.Acta Olaryngol(Stockh),1997, 526(Suppl):S43.
[5]Wang JJ, Dutia MB.Effects of histamine and betahistine on rat medial vestibular nucleus neurones:possibl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anti-histaminergic drugs vertigo and motion sickness.Exp Brain Res, 1995, 10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