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武 高麗娟 項崇悟等
新生兒的各個系統發育未成熟,免疫系統不完善,機體抵抗力差,易發生各種感染。醫院感染爆發流行是一種危及醫院臨床工作的一件重要而且棘手的事情,新生兒醫院感染不僅增加患兒的痛苦、家庭經濟負擔,延長患兒的住院時間,嚴重者可危及生命。預防新生兒醫院感染意義十分重大。2012年10月,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發生6名新生兒在入院后第2、第3天出現臍輪紅腫、臍部膿性分泌物等情況。分泌物細菌培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確診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臍炎,現將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10月,疫情發生時NICU每日占床數8~15張,平均每床占地6~12 m2,床間距約90~120 cm。醫患比例為0.5∶1。共收治22例患兒,其中14例因早產入院。其中,合并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4例,新生兒黃疸6例、窒息2例、青紫待查1例、其他高危兒1例。
1.2方法
采用現場調查方法對流行期間所有NICU在院新生兒和NICU工作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收集發病患兒血標本,并對醫務人員手和鼻前庭、新生兒咽和直腸拭子,新生兒奶和相關用品、暖箱和病例夾等環境點采樣。
1.2.1實驗方法細菌鑒定采用API、VITEK等細菌鑒定系統或按《全國臨床實驗室操作規程》進行。將標本接種于5%羊血瓊脂平板及流感嗜血菌平板(HAEM: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產品),分別置35℃、7%CO2的孵箱中培養18~24 h。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進行菌種鑒定。
1.2.2藥物敏感試驗藥敏實驗遵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的KB法藥敏實驗操作標準。肺炎鏈球菌采用MIC法,其余細菌藥敏試驗采用K-B法,按CLSI標準判讀結果[1]。
2結果
6例患兒均于生后第2、第3天發病,表現為臍輪紅腫,臍部膿性分泌物。6名患兒均在同一新生兒監護病房,體重為1 650~3 210 g。
2.1首發病例情況
患兒,男,生后0.5 h因母體胎盤早剝入院。出生體重1 990 g。生后第2天,出現臍部紅腫,臍部膿性分泌物,臍輪紅腫,涂片找到革蘭染色陽性球菌,2 d后培養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新生兒臍炎診斷明確。入院后給臍部護理,苯唑西林鈉靜脈治療,2 d后,臍部紅腫消退。
2.2爆發情況
首發病例確診后,第2天發現第2例,第3天發現第3例,第7天出現第4例,第9、10天出現第5、第6例。
2.3實驗室檢查結果
自發現第3例感染病例后,醫院立即展開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獲得細菌學標本126份。其中,來源于新生兒臍部分泌物標本3份;同期住院的14例新生兒臍部分泌物培養14份,3 d內接觸新生兒所有醫護人員的手、鼻前庭拭子36份;喂養14名新生兒奶標本27份;暖箱、溫度計、加濕器、病歷夾、浴液、奶嘴、胃管頭等環境和新生兒用品拭子73份。查獲18份金黃色葡萄球菌陽性標本,3份來源于患兒的臍分泌物、15份來自醫護人員的手和鼻前庭拭子、病歷夾、暖箱。根據藥敏試驗判斷金黃色葡萄球菌藥敏結果具有高度同源性(表1)。
2.4醫院感染管理控制
立即調離攜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醫護人員,將病歷夾、暖箱、環境進行徹底消毒、滅菌處理。擴大采樣范圍,包括手術室和產科接觸新生兒的用品采樣送檢培養標本共224份,培養出12份金黃色葡萄球菌標本,其中,臍部護理包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且抗菌譜上具有高度同源性,再取同批次的臍部護理包6份送檢,培養出3份具有相同抗菌譜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立即更換臍部護理包后,之后沒有新的病例發生(表2)。
3討論
衛生部2006年頒布實施的《醫院感染管理辦法》[1]中明確指出,醫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同時也給出了醫院感染爆發的定義,即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實驗室證實的血液感染定義標準之一,是從1份或多份血標本中分離出認定的病原菌,且與其他部位感染無關[3]。本資料中6例患兒均具有臍輪紅腫,臍部膿性分泌物,臍部分泌物培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確診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臍炎。金黃色葡萄球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種常見致病菌,是NICU醫院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4]。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由于機體免疫系統功能不成熟,易發生感染。出生體重、損傷性操作是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生的高危因素。另外平均每床占地面積過小、醫患比例過低使得洗手衛生依從性低及感染前使用抗生素等也是院內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NICU出現爆發流行時,首先想到的是發生院內感染。本調查中,在首次培養出感染病菌后的第7天還出現第4例新生兒臍炎病例。在開展進行流行病調查的同時,我們再次取樣送檢,發現所有病例來自我院產科。于是擴大采樣范圍,包括手術室和產科接觸新生兒的用品進行采樣送檢培養標本共224份,包括手術室吸引器、遠紅外搶救臺、消毒用碘伏和產科的臍部護理包、吸耳球、吸引導管等。最終發現感染源來自新生兒臍部護理包。
雖然目前從細菌培養藥敏試驗抗菌譜確定細菌同源性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它相對的快速、方便。本研究顯示,新生兒疾病爆發流行時可以因產房、手術室感染而導致。最終一致認為局部室內消毒不嚴,不注意手衛生,以及醫護人員接觸,是引起的這次爆發流行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的原因。但是新生兒出生時所密切接觸的物品也不能例外,應該將其相連系起來,并做好監測。總之,在NICU出現爆發流行的時候,不能僅局限于NICU局部空間以及接觸人員的監測工作,一定要考慮新生兒其他接觸的因素,包括產房、及手術室、接觸物的影響。
4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辦法[S].2006.
[2]金冬,葉玉容.74株醫院感染病原菌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1,6(8):439.
[3]陸文香,徐衛東,吳培南.新生兒病房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現狀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17(6):529-530.
(收稿日期:2013-09-16)
新生兒的各個系統發育未成熟,免疫系統不完善,機體抵抗力差,易發生各種感染。醫院感染爆發流行是一種危及醫院臨床工作的一件重要而且棘手的事情,新生兒醫院感染不僅增加患兒的痛苦、家庭經濟負擔,延長患兒的住院時間,嚴重者可危及生命。預防新生兒醫院感染意義十分重大。2012年10月,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發生6名新生兒在入院后第2、第3天出現臍輪紅腫、臍部膿性分泌物等情況。分泌物細菌培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確診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臍炎,現將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10月,疫情發生時NICU每日占床數8~15張,平均每床占地6~12 m2,床間距約90~120 cm。醫患比例為0.5∶1。共收治22例患兒,其中14例因早產入院。其中,合并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4例,新生兒黃疸6例、窒息2例、青紫待查1例、其他高危兒1例。
1.2方法
采用現場調查方法對流行期間所有NICU在院新生兒和NICU工作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收集發病患兒血標本,并對醫務人員手和鼻前庭、新生兒咽和直腸拭子,新生兒奶和相關用品、暖箱和病例夾等環境點采樣。
1.2.1實驗方法細菌鑒定采用API、VITEK等細菌鑒定系統或按《全國臨床實驗室操作規程》進行。將標本接種于5%羊血瓊脂平板及流感嗜血菌平板(HAEM: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產品),分別置35℃、7%CO2的孵箱中培養18~24 h。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進行菌種鑒定。
1.2.2藥物敏感試驗藥敏實驗遵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的KB法藥敏實驗操作標準。肺炎鏈球菌采用MIC法,其余細菌藥敏試驗采用K-B法,按CLSI標準判讀結果[1]。
2結果
6例患兒均于生后第2、第3天發病,表現為臍輪紅腫,臍部膿性分泌物。6名患兒均在同一新生兒監護病房,體重為1 650~3 210 g。
2.1首發病例情況
患兒,男,生后0.5 h因母體胎盤早剝入院。出生體重1 990 g。生后第2天,出現臍部紅腫,臍部膿性分泌物,臍輪紅腫,涂片找到革蘭染色陽性球菌,2 d后培養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新生兒臍炎診斷明確。入院后給臍部護理,苯唑西林鈉靜脈治療,2 d后,臍部紅腫消退。
2.2爆發情況
首發病例確診后,第2天發現第2例,第3天發現第3例,第7天出現第4例,第9、10天出現第5、第6例。
2.3實驗室檢查結果
自發現第3例感染病例后,醫院立即展開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獲得細菌學標本126份。其中,來源于新生兒臍部分泌物標本3份;同期住院的14例新生兒臍部分泌物培養14份,3 d內接觸新生兒所有醫護人員的手、鼻前庭拭子36份;喂養14名新生兒奶標本27份;暖箱、溫度計、加濕器、病歷夾、浴液、奶嘴、胃管頭等環境和新生兒用品拭子73份。查獲18份金黃色葡萄球菌陽性標本,3份來源于患兒的臍分泌物、15份來自醫護人員的手和鼻前庭拭子、病歷夾、暖箱。根據藥敏試驗判斷金黃色葡萄球菌藥敏結果具有高度同源性(表1)。
2.4醫院感染管理控制
立即調離攜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醫護人員,將病歷夾、暖箱、環境進行徹底消毒、滅菌處理。擴大采樣范圍,包括手術室和產科接觸新生兒的用品采樣送檢培養標本共224份,培養出12份金黃色葡萄球菌標本,其中,臍部護理包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且抗菌譜上具有高度同源性,再取同批次的臍部護理包6份送檢,培養出3份具有相同抗菌譜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立即更換臍部護理包后,之后沒有新的病例發生(表2)。
3討論
衛生部2006年頒布實施的《醫院感染管理辦法》[1]中明確指出,醫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同時也給出了醫院感染爆發的定義,即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實驗室證實的血液感染定義標準之一,是從1份或多份血標本中分離出認定的病原菌,且與其他部位感染無關[3]。本資料中6例患兒均具有臍輪紅腫,臍部膿性分泌物,臍部分泌物培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確診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臍炎。金黃色葡萄球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種常見致病菌,是NICU醫院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4]。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由于機體免疫系統功能不成熟,易發生感染。出生體重、損傷性操作是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生的高危因素。另外平均每床占地面積過小、醫患比例過低使得洗手衛生依從性低及感染前使用抗生素等也是院內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NICU出現爆發流行時,首先想到的是發生院內感染。本調查中,在首次培養出感染病菌后的第7天還出現第4例新生兒臍炎病例。在開展進行流行病調查的同時,我們再次取樣送檢,發現所有病例來自我院產科。于是擴大采樣范圍,包括手術室和產科接觸新生兒的用品進行采樣送檢培養標本共224份,包括手術室吸引器、遠紅外搶救臺、消毒用碘伏和產科的臍部護理包、吸耳球、吸引導管等。最終發現感染源來自新生兒臍部護理包。
雖然目前從細菌培養藥敏試驗抗菌譜確定細菌同源性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它相對的快速、方便。本研究顯示,新生兒疾病爆發流行時可以因產房、手術室感染而導致。最終一致認為局部室內消毒不嚴,不注意手衛生,以及醫護人員接觸,是引起的這次爆發流行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的原因。但是新生兒出生時所密切接觸的物品也不能例外,應該將其相連系起來,并做好監測。總之,在NICU出現爆發流行的時候,不能僅局限于NICU局部空間以及接觸人員的監測工作,一定要考慮新生兒其他接觸的因素,包括產房、及手術室、接觸物的影響。
4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辦法[S].2006.
[2]金冬,葉玉容.74株醫院感染病原菌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1,6(8):439.
[3]陸文香,徐衛東,吳培南.新生兒病房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現狀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17(6):529-530.
(收稿日期:2013-09-16)
新生兒的各個系統發育未成熟,免疫系統不完善,機體抵抗力差,易發生各種感染。醫院感染爆發流行是一種危及醫院臨床工作的一件重要而且棘手的事情,新生兒醫院感染不僅增加患兒的痛苦、家庭經濟負擔,延長患兒的住院時間,嚴重者可危及生命。預防新生兒醫院感染意義十分重大。2012年10月,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發生6名新生兒在入院后第2、第3天出現臍輪紅腫、臍部膿性分泌物等情況。分泌物細菌培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確診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臍炎,現將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10月,疫情發生時NICU每日占床數8~15張,平均每床占地6~12 m2,床間距約90~120 cm。醫患比例為0.5∶1。共收治22例患兒,其中14例因早產入院。其中,合并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4例,新生兒黃疸6例、窒息2例、青紫待查1例、其他高危兒1例。
1.2方法
采用現場調查方法對流行期間所有NICU在院新生兒和NICU工作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收集發病患兒血標本,并對醫務人員手和鼻前庭、新生兒咽和直腸拭子,新生兒奶和相關用品、暖箱和病例夾等環境點采樣。
1.2.1實驗方法細菌鑒定采用API、VITEK等細菌鑒定系統或按《全國臨床實驗室操作規程》進行。將標本接種于5%羊血瓊脂平板及流感嗜血菌平板(HAEM: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產品),分別置35℃、7%CO2的孵箱中培養18~24 h。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進行菌種鑒定。
1.2.2藥物敏感試驗藥敏實驗遵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的KB法藥敏實驗操作標準。肺炎鏈球菌采用MIC法,其余細菌藥敏試驗采用K-B法,按CLSI標準判讀結果[1]。
2結果
6例患兒均于生后第2、第3天發病,表現為臍輪紅腫,臍部膿性分泌物。6名患兒均在同一新生兒監護病房,體重為1 650~3 210 g。
2.1首發病例情況
患兒,男,生后0.5 h因母體胎盤早剝入院。出生體重1 990 g。生后第2天,出現臍部紅腫,臍部膿性分泌物,臍輪紅腫,涂片找到革蘭染色陽性球菌,2 d后培養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新生兒臍炎診斷明確。入院后給臍部護理,苯唑西林鈉靜脈治療,2 d后,臍部紅腫消退。
2.2爆發情況
首發病例確診后,第2天發現第2例,第3天發現第3例,第7天出現第4例,第9、10天出現第5、第6例。
2.3實驗室檢查結果
自發現第3例感染病例后,醫院立即展開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獲得細菌學標本126份。其中,來源于新生兒臍部分泌物標本3份;同期住院的14例新生兒臍部分泌物培養14份,3 d內接觸新生兒所有醫護人員的手、鼻前庭拭子36份;喂養14名新生兒奶標本27份;暖箱、溫度計、加濕器、病歷夾、浴液、奶嘴、胃管頭等環境和新生兒用品拭子73份。查獲18份金黃色葡萄球菌陽性標本,3份來源于患兒的臍分泌物、15份來自醫護人員的手和鼻前庭拭子、病歷夾、暖箱。根據藥敏試驗判斷金黃色葡萄球菌藥敏結果具有高度同源性(表1)。
2.4醫院感染管理控制
立即調離攜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醫護人員,將病歷夾、暖箱、環境進行徹底消毒、滅菌處理。擴大采樣范圍,包括手術室和產科接觸新生兒的用品采樣送檢培養標本共224份,培養出12份金黃色葡萄球菌標本,其中,臍部護理包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且抗菌譜上具有高度同源性,再取同批次的臍部護理包6份送檢,培養出3份具有相同抗菌譜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立即更換臍部護理包后,之后沒有新的病例發生(表2)。
3討論
衛生部2006年頒布實施的《醫院感染管理辦法》[1]中明確指出,醫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同時也給出了醫院感染爆發的定義,即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發生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實驗室證實的血液感染定義標準之一,是從1份或多份血標本中分離出認定的病原菌,且與其他部位感染無關[3]。本資料中6例患兒均具有臍輪紅腫,臍部膿性分泌物,臍部分泌物培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確診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臍炎。金黃色葡萄球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種常見致病菌,是NICU醫院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4]。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由于機體免疫系統功能不成熟,易發生感染。出生體重、損傷性操作是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生的高危因素。另外平均每床占地面積過小、醫患比例過低使得洗手衛生依從性低及感染前使用抗生素等也是院內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NICU出現爆發流行時,首先想到的是發生院內感染。本調查中,在首次培養出感染病菌后的第7天還出現第4例新生兒臍炎病例。在開展進行流行病調查的同時,我們再次取樣送檢,發現所有病例來自我院產科。于是擴大采樣范圍,包括手術室和產科接觸新生兒的用品進行采樣送檢培養標本共224份,包括手術室吸引器、遠紅外搶救臺、消毒用碘伏和產科的臍部護理包、吸耳球、吸引導管等。最終發現感染源來自新生兒臍部護理包。
雖然目前從細菌培養藥敏試驗抗菌譜確定細菌同源性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它相對的快速、方便。本研究顯示,新生兒疾病爆發流行時可以因產房、手術室感染而導致。最終一致認為局部室內消毒不嚴,不注意手衛生,以及醫護人員接觸,是引起的這次爆發流行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的原因。但是新生兒出生時所密切接觸的物品也不能例外,應該將其相連系起來,并做好監測。總之,在NICU出現爆發流行的時候,不能僅局限于NICU局部空間以及接觸人員的監測工作,一定要考慮新生兒其他接觸的因素,包括產房、及手術室、接觸物的影響。
4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辦法[S].2006.
[2]金冬,葉玉容.74株醫院感染病原菌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1,6(8):439.
[3]陸文香,徐衛東,吳培南.新生兒病房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現狀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17(6):529-530.
(收稿日期:2013-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