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丹 何麗萍
傷害具有常見、多發、死亡率和致殘率高的特點,嚴重地危害著公眾的健康。在我國由傷害導致的死亡,居死因順位第5位,也是1~45歲年齡組人群中的首位死因。傷害的預防已經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因此,很多國家建立了完整的傷害監測系統。浙江省從2004年開始建立了以哨點醫院急診室為基礎的醫院傷害監測系統,并于2009年實現了網絡報告。義烏市中心醫院是義烏市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市屬醫院,于2012年開始參與傷害監測。為更加詳細地了解義烏市的傷害發生流行現狀,并且提供可針對性的預防措施,現就2012年義烏市中心醫院1—12月的監測數據分析如下。[HJ*6][HJ]
1資料與方法
1.1監測對象
以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因傷害到義烏市中心醫院就診的首診病例為監測對象。
1.2監測內容
監測內容包括一般情況、傷害事件的基本情況(時間、地點、原因、活動狀態、意圖等)、傷害的臨床信息(傷害性質、部位、結局等)。
1.3監測方法
嚴格按照《浙江省醫院傷害監測網絡報告技術規范》相關要求開展監測工作。各接診醫師持續、系統地對所有到義烏市中心醫院就診的傷害病例進行登記,填報統一的《浙江省醫院傷害監測報告卡》,醫院有專人對報告卡進行審核,并錄入“浙江省慢性病監測信息管理系統”,義烏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按要求完成傷害卡片的審核,并及時對同一個病人同一次傷害的不同卡片進行查重。
1.4質量控制
形成全方位的監測網絡,成立傷害監測工作領導小組、傷害監測報告辦公室;建立醫院傷害監測工作制度,明確各級各類人員職責;[JP3]定期進行傷害監測培訓;院內每月1次開展漏報調查和卡片質量抽查,義烏市CDC每季度1次進行現場督導,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整改。
2.2傷害特征描述
2.2.1傷害發生原因傷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有跌傷/墜落、鈍器傷、交通傷、刺/割傷和燒燙傷。男性傷害原因構成前5位與全人群一致,女性略有差異,交通傷代替鈍器傷排第2位。不同年齡組之間,傷害原因的分布也略有差異,0~14歲年齡組和60歲~年齡組以跌傷/墜落為主;15~44歲年齡組和45~59歲年齡組以鈍器傷和跌傷/墜落為主(表1)。且農民工、工人和農/漁業勞動者在傷害發生的主要原因中所占的比列較高,學齡前兒童和學生的跌傷/墜落較多。
2.2.2傷害發生地點傷害發生地點主要集中在街道/城區、家和工作場所。男性前3位為工作場所、街道/城區和家中,女性前3位為家中、街道/城區和工作場所。0~14歲和60歲~年齡組以家中為主,15~44歲年齡組以工作場所為主,45~59歲年齡組以街道/城區為主(表2)。幾個主要職業的傷害發生地點構成比也有差異,農民工和工人的傷害多發生在工作場所,農/漁業勞動者主要在街道/城區,學齡前兒童和學生主要在家中(表3)。
2.2.3傷害發生時間傷害全年均有發生,第三、四季度多于第一、二季度。進一步分析5類傷害主要原因的時間分布,發現傷害的發生存在集中趨勢,7—9月是各種傷害發生的高峰期。跌傷/墜落和鈍器傷在10月份出現小高峰,交通傷和刺割傷在3月份和8月份有2個小高峰,燒燙傷的發生比較平穩(圖1)。
2.2.5傷害嚴重程度和結局大部分的傷害病例的嚴重程度都是“輕微淺表傷”(48.89%)和“中等程度傷害”(41.14%),性別構成無差異。0~14歲、15~44歲和45~59歲3個年齡段的傷害嚴重程度跟全人群無差異,60~歲年齡組的“中等程度傷害”占第1位。傷害監測病例中89.81%的結局是留觀或處理后回家。
2.2.6傷害的性質和部位傷害部位中軟組織受傷占72.34%,其次是全身性傷害(19.80%)和骨關節傷害(7.86%)。進一步分析傷害的具體性質,排前5位的是淺表擦傷、裂傷、腦震蕩、血腫/瘀傷和骨折,比例分別是34.36% 、16.47% 、12.68% 、8.25% 和6.19%。男性與全人群一致,女性腦震蕩替代裂傷排在第2位。各年齡組傷害性質構成中排第1位的都是淺表擦傷,60歲~年齡組的腦震蕩和骨折所占的比例明顯高于裂傷和血腫/瘀傷。傷害部位中,頭部所占比例最高,為59.37%,其次是上肢(21.09%)和下肢(9.01%)。性別之間無差異;45~59歲年齡組和60歲~年齡組都是軀干取代下肢排第3位。
2.2.7傷害意圖91.06%的傷害病例都是非故意,他人故意傷害構成中男性高于女性,而自己故意構成比女性高于男性。
3討論
從傷害病例的人口學特征可以看出,本組監測病例存在性別差異,男性多于女性,且以外來務工的青壯年為主,多數職業為農民工、工人和農/漁業勞動者,這與國內相關研究報道一致[1-2]。義烏市經濟發展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截止2011年底義烏市的外來人口已經超過150萬,是本地戶籍的2倍多。這個龐大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農民工,他們由于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工作強度偏高、勞動保護條件有限及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等諸多因素,成為意外傷害的高危人群,這個群體應該是我們傷害防控干預的重點。一方面要加強外來務工人員的管理,督促企業做好崗前培訓和職業教育,提高個人防范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提高重點單位的安全生產檢查力度,促使其改善勞動條件,給工人提供安全的生產環境,避免不必要的傷害發生。
傷害發生原因中跌傷/墜落最多,占41.86%,且主要集中在兩個跌傷/墜落的高危年齡組(0~14歲和60歲~)。兒童好動,喜爬高,安全意識缺乏,而老年人身體功能退化,平衡能力下降又有多種慢性病并存,這些因素使這兩個年齡組最容易發生意外傷害,尤其是跌傷/墜落,所以對這兩個人群我們應該有針對性的干預。比如在村居社區、中小學校、老年大學、工廠工地以講座、觀看錄像、發放科普安全手冊的形式,進行生動的、通俗易懂的宣傳教育。本組監測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傷害原因排序中動物傷偏低,與其他研究報道不一致[3]。這跟義烏市的動物致傷門診設立在13家鄉鎮(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他市屬醫療機構和民營醫院均不接種狂犬疫苗的政策有一定關系。
7—9月是傷害的高發期,非故意且發生在“空閑”時傷害最多,90%以上是“輕微淺表傷”和“中等程度傷害”。夏季天氣炎熱,居民的外出活動相對增多,且休息和飲食都不規律,容易造成體力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增加意外事故發生。今后工作中我們要多在夏季進行安全技能的宣傳教育,以增強居民的安全意識。
由于我市的傷害監測處于起步階段,數據收集途徑有限且開展難度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測質量。
在今后工作中,我們應當多途徑多渠道開展監測,以獲得全面的信息,從而更準確地揭示義烏市的傷害流行狀況,為預防干預指明方向,減少我市傷害的發生。
4參考文獻
[1]葉幼姝.廈門市中醫院2010年傷害監測哨點資料病例特征分析[J].海南醫學,2012,23(2):140-141.
[2]錢一建,沈美清,陳俊,等.桐鄉市2004—2006年醫院急診傷害監測結果分析[J].[JP3]浙江預防醫學,2008,20(4):12-13.
[3]張新衛,肖媛媛,潘勁,等.2009—2010年浙江省28家哨點醫院急診室傷害監測結果分析[J].疾病監測,2012,27(3):221-225.
(收稿日期:2013-11-20)
傷害具有常見、多發、死亡率和致殘率高的特點,嚴重地危害著公眾的健康。在我國由傷害導致的死亡,居死因順位第5位,也是1~45歲年齡組人群中的首位死因。傷害的預防已經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因此,很多國家建立了完整的傷害監測系統。浙江省從2004年開始建立了以哨點醫院急診室為基礎的醫院傷害監測系統,并于2009年實現了網絡報告。義烏市中心醫院是義烏市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市屬醫院,于2012年開始參與傷害監測。為更加詳細地了解義烏市的傷害發生流行現狀,并且提供可針對性的預防措施,現就2012年義烏市中心醫院1—12月的監測數據分析如下。[HJ*6][HJ]
1資料與方法
1.1監測對象
以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因傷害到義烏市中心醫院就診的首診病例為監測對象。
1.2監測內容
監測內容包括一般情況、傷害事件的基本情況(時間、地點、原因、活動狀態、意圖等)、傷害的臨床信息(傷害性質、部位、結局等)。
1.3監測方法
嚴格按照《浙江省醫院傷害監測網絡報告技術規范》相關要求開展監測工作。各接診醫師持續、系統地對所有到義烏市中心醫院就診的傷害病例進行登記,填報統一的《浙江省醫院傷害監測報告卡》,醫院有專人對報告卡進行審核,并錄入“浙江省慢性病監測信息管理系統”,義烏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按要求完成傷害卡片的審核,并及時對同一個病人同一次傷害的不同卡片進行查重。
1.4質量控制
形成全方位的監測網絡,成立傷害監測工作領導小組、傷害監測報告辦公室;建立醫院傷害監測工作制度,明確各級各類人員職責;[JP3]定期進行傷害監測培訓;院內每月1次開展漏報調查和卡片質量抽查,義烏市CDC每季度1次進行現場督導,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整改。
2.2傷害特征描述
2.2.1傷害發生原因傷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有跌傷/墜落、鈍器傷、交通傷、刺/割傷和燒燙傷。男性傷害原因構成前5位與全人群一致,女性略有差異,交通傷代替鈍器傷排第2位。不同年齡組之間,傷害原因的分布也略有差異,0~14歲年齡組和60歲~年齡組以跌傷/墜落為主;15~44歲年齡組和45~59歲年齡組以鈍器傷和跌傷/墜落為主(表1)。且農民工、工人和農/漁業勞動者在傷害發生的主要原因中所占的比列較高,學齡前兒童和學生的跌傷/墜落較多。
2.2.2傷害發生地點傷害發生地點主要集中在街道/城區、家和工作場所。男性前3位為工作場所、街道/城區和家中,女性前3位為家中、街道/城區和工作場所。0~14歲和60歲~年齡組以家中為主,15~44歲年齡組以工作場所為主,45~59歲年齡組以街道/城區為主(表2)。幾個主要職業的傷害發生地點構成比也有差異,農民工和工人的傷害多發生在工作場所,農/漁業勞動者主要在街道/城區,學齡前兒童和學生主要在家中(表3)。
2.2.3傷害發生時間傷害全年均有發生,第三、四季度多于第一、二季度。進一步分析5類傷害主要原因的時間分布,發現傷害的發生存在集中趨勢,7—9月是各種傷害發生的高峰期。跌傷/墜落和鈍器傷在10月份出現小高峰,交通傷和刺割傷在3月份和8月份有2個小高峰,燒燙傷的發生比較平穩(圖1)。
2.2.5傷害嚴重程度和結局大部分的傷害病例的嚴重程度都是“輕微淺表傷”(48.89%)和“中等程度傷害”(41.14%),性別構成無差異。0~14歲、15~44歲和45~59歲3個年齡段的傷害嚴重程度跟全人群無差異,60~歲年齡組的“中等程度傷害”占第1位。傷害監測病例中89.81%的結局是留觀或處理后回家。
2.2.6傷害的性質和部位傷害部位中軟組織受傷占72.34%,其次是全身性傷害(19.80%)和骨關節傷害(7.86%)。進一步分析傷害的具體性質,排前5位的是淺表擦傷、裂傷、腦震蕩、血腫/瘀傷和骨折,比例分別是34.36% 、16.47% 、12.68% 、8.25% 和6.19%。男性與全人群一致,女性腦震蕩替代裂傷排在第2位。各年齡組傷害性質構成中排第1位的都是淺表擦傷,60歲~年齡組的腦震蕩和骨折所占的比例明顯高于裂傷和血腫/瘀傷。傷害部位中,頭部所占比例最高,為59.37%,其次是上肢(21.09%)和下肢(9.01%)。性別之間無差異;45~59歲年齡組和60歲~年齡組都是軀干取代下肢排第3位。
2.2.7傷害意圖91.06%的傷害病例都是非故意,他人故意傷害構成中男性高于女性,而自己故意構成比女性高于男性。
3討論
從傷害病例的人口學特征可以看出,本組監測病例存在性別差異,男性多于女性,且以外來務工的青壯年為主,多數職業為農民工、工人和農/漁業勞動者,這與國內相關研究報道一致[1-2]。義烏市經濟發展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截止2011年底義烏市的外來人口已經超過150萬,是本地戶籍的2倍多。這個龐大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農民工,他們由于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工作強度偏高、勞動保護條件有限及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等諸多因素,成為意外傷害的高危人群,這個群體應該是我們傷害防控干預的重點。一方面要加強外來務工人員的管理,督促企業做好崗前培訓和職業教育,提高個人防范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提高重點單位的安全生產檢查力度,促使其改善勞動條件,給工人提供安全的生產環境,避免不必要的傷害發生。
傷害發生原因中跌傷/墜落最多,占41.86%,且主要集中在兩個跌傷/墜落的高危年齡組(0~14歲和60歲~)。兒童好動,喜爬高,安全意識缺乏,而老年人身體功能退化,平衡能力下降又有多種慢性病并存,這些因素使這兩個年齡組最容易發生意外傷害,尤其是跌傷/墜落,所以對這兩個人群我們應該有針對性的干預。比如在村居社區、中小學校、老年大學、工廠工地以講座、觀看錄像、發放科普安全手冊的形式,進行生動的、通俗易懂的宣傳教育。本組監測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傷害原因排序中動物傷偏低,與其他研究報道不一致[3]。這跟義烏市的動物致傷門診設立在13家鄉鎮(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他市屬醫療機構和民營醫院均不接種狂犬疫苗的政策有一定關系。
7—9月是傷害的高發期,非故意且發生在“空閑”時傷害最多,90%以上是“輕微淺表傷”和“中等程度傷害”。夏季天氣炎熱,居民的外出活動相對增多,且休息和飲食都不規律,容易造成體力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增加意外事故發生。今后工作中我們要多在夏季進行安全技能的宣傳教育,以增強居民的安全意識。
由于我市的傷害監測處于起步階段,數據收集途徑有限且開展難度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測質量。
在今后工作中,我們應當多途徑多渠道開展監測,以獲得全面的信息,從而更準確地揭示義烏市的傷害流行狀況,為預防干預指明方向,減少我市傷害的發生。
4參考文獻
[1]葉幼姝.廈門市中醫院2010年傷害監測哨點資料病例特征分析[J].海南醫學,2012,23(2):140-141.
[2]錢一建,沈美清,陳俊,等.桐鄉市2004—2006年醫院急診傷害監測結果分析[J].[JP3]浙江預防醫學,2008,20(4):12-13.
[3]張新衛,肖媛媛,潘勁,等.2009—2010年浙江省28家哨點醫院急診室傷害監測結果分析[J].疾病監測,2012,27(3):221-225.
(收稿日期:2013-11-20)
傷害具有常見、多發、死亡率和致殘率高的特點,嚴重地危害著公眾的健康。在我國由傷害導致的死亡,居死因順位第5位,也是1~45歲年齡組人群中的首位死因。傷害的預防已經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因此,很多國家建立了完整的傷害監測系統。浙江省從2004年開始建立了以哨點醫院急診室為基礎的醫院傷害監測系統,并于2009年實現了網絡報告。義烏市中心醫院是義烏市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市屬醫院,于2012年開始參與傷害監測。為更加詳細地了解義烏市的傷害發生流行現狀,并且提供可針對性的預防措施,現就2012年義烏市中心醫院1—12月的監測數據分析如下。[HJ*6][HJ]
1資料與方法
1.1監測對象
以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因傷害到義烏市中心醫院就診的首診病例為監測對象。
1.2監測內容
監測內容包括一般情況、傷害事件的基本情況(時間、地點、原因、活動狀態、意圖等)、傷害的臨床信息(傷害性質、部位、結局等)。
1.3監測方法
嚴格按照《浙江省醫院傷害監測網絡報告技術規范》相關要求開展監測工作。各接診醫師持續、系統地對所有到義烏市中心醫院就診的傷害病例進行登記,填報統一的《浙江省醫院傷害監測報告卡》,醫院有專人對報告卡進行審核,并錄入“浙江省慢性病監測信息管理系統”,義烏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按要求完成傷害卡片的審核,并及時對同一個病人同一次傷害的不同卡片進行查重。
1.4質量控制
形成全方位的監測網絡,成立傷害監測工作領導小組、傷害監測報告辦公室;建立醫院傷害監測工作制度,明確各級各類人員職責;[JP3]定期進行傷害監測培訓;院內每月1次開展漏報調查和卡片質量抽查,義烏市CDC每季度1次進行現場督導,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整改。
2.2傷害特征描述
2.2.1傷害發生原因傷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有跌傷/墜落、鈍器傷、交通傷、刺/割傷和燒燙傷。男性傷害原因構成前5位與全人群一致,女性略有差異,交通傷代替鈍器傷排第2位。不同年齡組之間,傷害原因的分布也略有差異,0~14歲年齡組和60歲~年齡組以跌傷/墜落為主;15~44歲年齡組和45~59歲年齡組以鈍器傷和跌傷/墜落為主(表1)。且農民工、工人和農/漁業勞動者在傷害發生的主要原因中所占的比列較高,學齡前兒童和學生的跌傷/墜落較多。
2.2.2傷害發生地點傷害發生地點主要集中在街道/城區、家和工作場所。男性前3位為工作場所、街道/城區和家中,女性前3位為家中、街道/城區和工作場所。0~14歲和60歲~年齡組以家中為主,15~44歲年齡組以工作場所為主,45~59歲年齡組以街道/城區為主(表2)。幾個主要職業的傷害發生地點構成比也有差異,農民工和工人的傷害多發生在工作場所,農/漁業勞動者主要在街道/城區,學齡前兒童和學生主要在家中(表3)。
2.2.3傷害發生時間傷害全年均有發生,第三、四季度多于第一、二季度。進一步分析5類傷害主要原因的時間分布,發現傷害的發生存在集中趨勢,7—9月是各種傷害發生的高峰期。跌傷/墜落和鈍器傷在10月份出現小高峰,交通傷和刺割傷在3月份和8月份有2個小高峰,燒燙傷的發生比較平穩(圖1)。
2.2.5傷害嚴重程度和結局大部分的傷害病例的嚴重程度都是“輕微淺表傷”(48.89%)和“中等程度傷害”(41.14%),性別構成無差異。0~14歲、15~44歲和45~59歲3個年齡段的傷害嚴重程度跟全人群無差異,60~歲年齡組的“中等程度傷害”占第1位。傷害監測病例中89.81%的結局是留觀或處理后回家。
2.2.6傷害的性質和部位傷害部位中軟組織受傷占72.34%,其次是全身性傷害(19.80%)和骨關節傷害(7.86%)。進一步分析傷害的具體性質,排前5位的是淺表擦傷、裂傷、腦震蕩、血腫/瘀傷和骨折,比例分別是34.36% 、16.47% 、12.68% 、8.25% 和6.19%。男性與全人群一致,女性腦震蕩替代裂傷排在第2位。各年齡組傷害性質構成中排第1位的都是淺表擦傷,60歲~年齡組的腦震蕩和骨折所占的比例明顯高于裂傷和血腫/瘀傷。傷害部位中,頭部所占比例最高,為59.37%,其次是上肢(21.09%)和下肢(9.01%)。性別之間無差異;45~59歲年齡組和60歲~年齡組都是軀干取代下肢排第3位。
2.2.7傷害意圖91.06%的傷害病例都是非故意,他人故意傷害構成中男性高于女性,而自己故意構成比女性高于男性。
3討論
從傷害病例的人口學特征可以看出,本組監測病例存在性別差異,男性多于女性,且以外來務工的青壯年為主,多數職業為農民工、工人和農/漁業勞動者,這與國內相關研究報道一致[1-2]。義烏市經濟發展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截止2011年底義烏市的外來人口已經超過150萬,是本地戶籍的2倍多。這個龐大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農民工,他們由于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工作強度偏高、勞動保護條件有限及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等諸多因素,成為意外傷害的高危人群,這個群體應該是我們傷害防控干預的重點。一方面要加強外來務工人員的管理,督促企業做好崗前培訓和職業教育,提高個人防范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提高重點單位的安全生產檢查力度,促使其改善勞動條件,給工人提供安全的生產環境,避免不必要的傷害發生。
傷害發生原因中跌傷/墜落最多,占41.86%,且主要集中在兩個跌傷/墜落的高危年齡組(0~14歲和60歲~)。兒童好動,喜爬高,安全意識缺乏,而老年人身體功能退化,平衡能力下降又有多種慢性病并存,這些因素使這兩個年齡組最容易發生意外傷害,尤其是跌傷/墜落,所以對這兩個人群我們應該有針對性的干預。比如在村居社區、中小學校、老年大學、工廠工地以講座、觀看錄像、發放科普安全手冊的形式,進行生動的、通俗易懂的宣傳教育。本組監測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傷害原因排序中動物傷偏低,與其他研究報道不一致[3]。這跟義烏市的動物致傷門診設立在13家鄉鎮(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其他市屬醫療機構和民營醫院均不接種狂犬疫苗的政策有一定關系。
7—9月是傷害的高發期,非故意且發生在“空閑”時傷害最多,90%以上是“輕微淺表傷”和“中等程度傷害”。夏季天氣炎熱,居民的外出活動相對增多,且休息和飲食都不規律,容易造成體力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增加意外事故發生。今后工作中我們要多在夏季進行安全技能的宣傳教育,以增強居民的安全意識。
由于我市的傷害監測處于起步階段,數據收集途徑有限且開展難度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測質量。
在今后工作中,我們應當多途徑多渠道開展監測,以獲得全面的信息,從而更準確地揭示義烏市的傷害流行狀況,為預防干預指明方向,減少我市傷害的發生。
4參考文獻
[1]葉幼姝.廈門市中醫院2010年傷害監測哨點資料病例特征分析[J].海南醫學,2012,23(2):140-141.
[2]錢一建,沈美清,陳俊,等.桐鄉市2004—2006年醫院急診傷害監測結果分析[J].[JP3]浙江預防醫學,2008,20(4):12-13.
[3]張新衛,肖媛媛,潘勁,等.2009—2010年浙江省28家哨點醫院急診室傷害監測結果分析[J].疾病監測,2012,27(3):221-225.
(收稿日期: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