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侯敬雯



各家銀行年報相繼披露,業績基本符合預期。本文重點解讀銀行年報中的非標資產。
非標資產現狀——名目改變,實質未變
非標資產由于受到監管,因此隱匿在合理名目下。同業業務是近年來銀行從事非標業務的重要手段,尤其是2011年后發展速度驚人。但自從2013年監管當局采取相應措施后,各行同業業務發展有所放緩。從已公布的13家上市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平安銀行,以下簡稱為工行、建行、中行、農行、交行、招商、中信、民生、興業、浦發、光大、華夏、平安,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未統計在內)2013年年報顯示:同業業務在規模上稍降,由年初的10.14萬億元下降為年底的9.75萬億元,下降了3.7%。其中四大行為4.62億元,下降0.76%;中小銀行為
5.13億元,下降0.06%。從銀行具體情況看,在同業資產與總資產占比上,中小銀行數據遠遠高于四大行。其中中小銀行為18.1%,四大行為7.6%(如圖1所示)。在同業資產結構中,買入返售占同業資產比重最大。上市銀行平均水平為56%,其中四大行平均為36%,中小銀行平均為64.7%。絕對規模前三位的為興業、農行和民生,分別為9210億元、7370億元和5704億元(如圖2所示)。從數據上看,中小銀行對于開展非標業務有著更大的動力。
雖然銀行同業資產規模有所減少,但并不意味著非標資產的實際減少。由于實體經濟中部分企業的資金饑渴,及銀行對利潤的追求與維護客戶關系的需要,非標資產通過其他科目進行了重新包裝,例如,將此前在買入返售資產項下的信托受益權歸入應收款項類投資項下,以規避監管。從數據上看,2013年13家銀行應收款項類投資同比增長約50%,絕對額增加1.14萬億元,增加的主要資產是信托受益權。
從銀行表現看,買入返售規模四大行有三家呈下降趨勢。2013年年底與年中比較,工、建、農分別下降了28%、16%、6%,只有中行大幅上漲225%(如圖3所示)。股份制銀行則出現分化。以華夏、交行、中信為代表的銀行大幅上漲(110%、43%、32%);以興業、浦發為代表的銀行略漲(8%、6%);以民生、招商、平安、光大為代表的銀行則下跌(-32%、-25%、-11%、-7%)。整體看來,13家銀行買入返售總規模略有下降(-198億元),但降幅有限(-0.6%)(如圖4所示)。
同期銀行應收賬款項類投資卻快速增長。2013年年底較年初大漲163%,較年中上漲25%。但四大行與中小銀行表現不一。四大行應收賬款規模2013年呈收縮狀態。工、建、中、農變動幅度分別-11%、-13%、0.03%、-2.7%(如圖5所示)。而股份制中小銀行則表現積極。年底較年中除民生和光大分別下跌11%和25%以外,其他行都表現為上漲,其中華夏、招行、交行、中信分別大漲1057%、166%、146%、113%(如圖6所示)。
從以上分析來看,銀行非標資產的投資規模沒有大幅下降,類貸款投資的實質并沒有真正改變。
非標資產難以壓縮的原因
從宏觀原因分析,在于旺盛的融資需求。在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下,尤其是“4萬億”政策刺激下,地方政府投融資和房地產商的投資積極性暴漲,軟約束下利率不敏感的融資主體增多,形成了直接、巨大的資金饑渴,這就是非標業務強大的需求端。但由于受制于銀行貸款投向全口徑管理、存貸比、貸款額度、資本充足率等制約,融資平臺和房地產在銀行表內融資受限,于是取道表外,達到規避監管獲得融資的目的。
從非標業務各利益方來說,都有著各自的利益訴求。對銀行方來說,出于盈利沖動和競爭激烈的考慮,尤其是在信貸額度受到嚴格控制的情況下,有很強的資產業務表外化動力,從而實現維護客戶關系,化解額度壓力,獲得存款沉淀,增加理財聯動的目的。對投資方來說,非標業務具有收益高、期限短、流動性強的優勢,且存在銀行隱性擔保,風險較低,是優于存款等傳統金融產品的選擇。對融資企業來說,雖然非標業務利率較高,但突破了額度限制,實現了最終的融資目的。對于通道方來說,不僅獲得了通道費用,還可以借此做大規模,搶占市場。于是,多方利益訴求在非標業務這里達成一致和均衡。這種利益格局不僅提供了非標業務生存發展的資產端,還形成了一時難以打破的利益聯盟(如圖7所示)。
從監管方來說,多頭監管下存在監管套利空間。非標資產運作涉及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多個金融主體,而它們的監管部門又不相同,這就為監管套利留下了空間。例如為規避銀監2010年72號文關于理財資金不能委托給信托公司的要求,2011年銀監會禁止銀行理財產品投向委托貸款、信托轉讓、信貸資產轉讓等監管要求,非標業務操作時在銀行和資金
需求者之間引入更多通道企業,如信托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和其他企業等,利用銀監會、證監會等機構分別監管的不便,拉長一筆非標業務的信用鏈條,使其橫跨多個監管部門,以達到規避監管的目的。又如2013年銀監會8號文雖然對銀行理財嚴加限制,但銀行代銷券商資管產品便不受限制(由于銀監會不監管券商及基金公司),使得8號文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相關建議
從資產端來說。必須盡快實現銀行資產端業務市場化。非標業務實際上是金融壓抑下的“中國式證券化”,是不完全市場化下的銀行相對市場化行為。因此,在銀行資產端早日實現市場化才是治本方法之一。具體而言,要加速推進利率市場化,使商業銀行真正成為自負盈虧的經濟體,同時建立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等,使非標業務在金融機構失去存在的意義。
從需求端來說?;庹谫Y平臺資金饑渴需要理順中央與地方的財權、事權,讓地方政府負債運作市場化;化解房地產的資金饑渴需要解決中國經濟的內部矛盾,發展壯大房地產以外的新興支柱產業。只有深層次調整經濟結構,依靠實體經濟支撐中國經濟,理順中央與地方關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非標投資需求端的癥結。
監管以“阻”向“疏”轉變。非標業務是混業經營趨勢下的產物,是實務需求的產物,承認其存在性、合理性,不以“阻”為主要監管手段,而以疏導為主引導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同時,加強銀監會和證監會等監管部門的協調,減少監管的空白地帶,采用更為市場化的監管手段,實現更有效率的監管。
(作者單位:中信銀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國社科院博士后流動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