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計算機學科是一門很特別、很實用的學科。為了教好這門課程,任課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做到將“要學生學”變為“學生要學”,讓學生不斷創新,自主學習。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興趣;因材施教;創新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生只有對某個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尋找解決的辦法,進而主動獲取與課程有關的知識,因此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疑是教師的首當其沖的重要任務。但值得注意的是,想要激發學生短時間的學習興趣或許并不難,更難的是教師如何維持學生的長久學習興趣,真正地將“要學生學”變為“學生要學”,這樣才能讓學生不斷創新,自主學習。所以,教師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抓住初中學生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心理特點,授課時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問題。也就是說教師將課程教學內容蘊含在設置的任務中,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行學習。通過這樣一個個有趣的完成任務的過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讓學生很輕松地建構出本學科的知識框架,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過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計算機學習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合作、創新的學習意識。
二、百看不如一練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但計算機知識的掌握卻是“百看不如一練”。中學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學時如果采用傳統的紙上談兵的教學方法,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盲目地上機練習也難以保證學習效率。所以,當教師通過對本課知識的講解和演示,讓學生對新學內容已經有了初步理解的時候,要讓學生把這一個還很模糊的概念轉變成自己思維中固有的知識或者清晰的認識;要讓學生對新學的沒吃透的知識逐漸吃透,最最關鍵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親手去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上機操作中去,通過實踐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學習成果。因此,在備課時,每節課我一般只安排15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講解、演示,剩余的時間則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完成教師課前設置的任務,努力去動手實踐。有的學生在教師講解時感覺聽得像霧里看花,似懂非懂,但是自己上機動手一操作,所有的問題就煙消云散、迎刃而解了。這樣,每堂課學習的知識學生都能通過實踐得到鞏固,達到熟練掌握,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率,何樂而不為呢!
三、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俗話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所以,學生之間必然存在差異性,這很正常。教育家韓鳳珍說過:“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采用了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方法。
首先,給優秀的學生以雄心。優秀的學生有著扎實的基本功,有著聰明的頭腦,還有自己獨到的學習方法,基于這些優越的條件,我要求優秀學生擁有的是雄心壯志,讓他們明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從而定下更高的目標,走得更遠。其次,給中等的學生以信心。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而好多同學本著“知足常樂”的思想也就樂于呆在這個位置,平平懶散而過,消極對待自己的學習。針對這種情況,我給中等生的是信心,時時鼓勵他們通過自己努力趕超優秀生,讓他們明白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道理,因而好多學生恢復了信心,迎頭直上,擴大了優秀學生的隊伍。第三,給學困生以上進心。在優秀教師的眼里,應該沒有“差學生”,只有學習困難的學生。我們應該尊重這類學生。努力激發他們的上進心,讓他們知道“我并不比別人差”“我還有優于別人的長處”。只有這樣,這些所謂的差生找到了一點學習的樂趣,也就增加了一點學習的勁頭了。
四、特色考試,學以致用
對于初中計算機課程,學習成績不能光憑借一紙試卷成績或一次上機成績對學生學習狀況蓋棺定論,這樣的話很容易扼殺學生在以后對這門課程的求知欲和興趣,不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所以,在初中計算機考試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本學期所學本學科知識,讓學生自己構思,或者小組合作,創作一份自己的作業作品,這樣既可以考查學生對本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實際動手能力,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創造能力,一舉兩得!
總之,計算機學科是一門新興的、發展迅速的學科,在教學中我們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做到將“要學生學”變為“學生要學”,讓學生不斷創新,自主學習。同時,教學是一門高深藝術,還需要我們每一個計算機教師共同努力探究,以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商貴賓.淺談初中計算機教學[J].學周刊,2012(14).
[2]王從秋.初中計算機課程的教學[J].成功,2012(18).
(甘肅省隴西縣菜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