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睡姐姐
小時候我有個壞習慣,出去玩熱了渴了,回來直接對著自來水龍頭喝水。
媽媽為此很傷腦筋,為了讓我深刻認識到喝自來水的危害,她孜孜不倦地對我科普,可我還是屢教不改。不利于健康這種話實在距離我太遙遠,無論當時在媽媽面前做出多少承諾,只要渴了,就腦袋一熱,直接走了捷徑。
有時我也不明白,為何小時候我會如此執拗。終于我意識到一件事:媽媽盡管一直說 “喝生水不好”,但家里卻沒有任何涼水壺或者涼水杯,當我口渴想喝水的時候,就必須等待從暖水壺里面倒出來的熱水晾涼,大熱的天,我等不急,于是就直接喝了自來水。
我媽想讓我改變喝生水的壞習慣,卻沒有給我創造一個可以隨時隨地喝涼白開的環境,所以她的話就打了水漂。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與其一味地講道理,不如在行動上、環境上為孩子創造好條件。
道理不如行動好用,行動不如環境重要。
有一次開家長會,有位家長懇求班主任,“麻煩你告訴孩子,不讓他上網,他聽你的。”班主任是個負責任的老師,說:“我一直說,不過他放學在家,主要還得靠你們來控制他。”“可是我說他不聽。”“那你把電腦設上密碼啊。”“我不會。”什么措施都不愿意采取,還寄希望于老師創造奇跡,那怎么能奏效呢?
一個親戚怪兒子從小不愛讀書,導致現在一身草莽氣。我知道,這事不怪孩子,他們家除了上學需要用到的課本,就找不到任何帶字的東西,從小連本《少年文學》都不訂。缺乏家庭的影響和熏陶,好習慣怎么可能從天上掉下來?
習慣拆開來解釋,就是實踐多了的一種慣性。教育是日復一日的浸染和體驗,對孩子來說,養成一些好習慣和壞習慣都需要時間,這并沒有什么不同。問題是,如果在生活中具備有利于好習慣的環境、氛圍,在行動上,思想上搭建出好習慣的技術支撐體系,好習慣就會像生活本身一樣,融化在孩子的認知里。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不妨先反省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