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廣明

錢荒來了,又走了,排山倒海地來,悄無聲息地走。隔夜SHIBOR現在都不到2%了,人們都快忘記錢荒了。但銀行人士不應該輕易放棄這個絕佳的案例,一定要從錢荒中總結出一些經驗。
錢荒的根本起因
2013年6月20日以隔夜SHIBOR達到歷史高點13.44%為標志的錢荒發生時,各種觀點超級熱鬧,現在時過境遷,是時候做個冷靜的回顧與反思了。要理解錢荒,要從銀行為什么會有流動性問題開始解答。那銀行為什么會存在流動性問題呢,或者說銀行流動性問題的起源到底是什么呢?是錯配。
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在銀行的利潤來源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借短放長,即進行資產負債合同期限的錯配。這是因為,收益率曲線(Yield Curve)通常是傾斜向上的,短端利率低,長端利率高。通過借短放長,即通過吸收短期資金,然后做長期的運用,銀行就充分利用了收益率曲線,拿到了錯配收入。沒有錯配收入,銀行也能賺錢,即使銀行進行比較徹底的匹配,即不進行錯配,銀行也能通過信用風險溢價拿到信用風險點差從而實現盈利。但是,從古老的鑄幣商時代開始,錯配價差就是銀行的一項主要收入來源了。但是,對錯配的過度追逐又會把銀行推向險境,這就是流動性風險。錯配過了頭,資產端期限過長,沒有足夠的頭寸來應付提款,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就發生了。
然而,這種流動性危機只應發生在少數銀行,不應該是銀行業的普遍情況。銀行史上的確發生過全局性的貨幣不足問題,這是因為黃金不能夠滿足工業革命后經濟迅猛發展對交易媒介數量急劇擴大的需要,但是,聰明的銀行家們通過不兌現信用貨幣體制這個重大的制度創新解決了歷史性難題,使得全局性的流動性緊張從根本上將一去不返。事實上,不兌現信用貨幣體制(也就是中央銀行體制)建立后,流動性泛濫(可以叫錢澇)倒是人類經常面臨的問題。那么,不兌現信用貨幣體制下怎么發生錢荒了呢?
這是因為近年來同業業務與影子銀行的迅猛發展。以往,在貨幣當局判斷貨幣偏松需要調整的時候,按慣例收縮基礎貨幣供應,相應地,商業銀行通過賣出國債、金融債等方式應對央行政策調整,債券市場甚至股票市場往往應聲下跌。應該說,每一次銀根收緊對商業銀行乃至整個中國金融體系都是一個難關。通常這個難關渡過得還比較平穩,一般在較短的時間(甚至幾天功夫)就能完成政策調整。但這一次卻不一樣。銀根的收緊不同尋常地困難,銀行頭寸的緊張持續了整整半年。這正是因為部分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近年來,我國突然興起了一個規模超10萬億元、融資量僅次于銀行信貸的信托理財業務,與這一業務相伴隨的是銀行同業業務的發展。這項業務一手從企業與個人籌集資金,一手又存入銀行變成同業存款,接受這些同業存款的銀行并不會把資金捂住,而是把資金投向了不計入信貸規模的類信貸業務。有的銀行甚至直接高價吸收同業存款,并進行類信貸的運用。由于這種類信貸業務的回報比債券高很多,于是債券吸引投資的能力大幅下降,并導致了債券市場利率大幅提升。這樣一來,銀行業非信貸的資金運用中發生了顯著的結構變化,原來主要投向債券,這幾年在存放同業、類信貸業務上的投放大量增加。正是這種資產結構的變化為錢荒準備了條件。原來,債券變現能力強,只要價格足夠低,總是能夠出手的,流動資金相應取得;而類信貸資產不好交易、短期內無法變現,導致央行要收銀根時,銀行資金周轉出現困難,流動性危機相應發生。
七點啟示
錢荒的來龍去脈清楚了,那么,從錢荒中我們能夠學到什么呢?有以下七點。
銀行對規模和利潤的追逐要適度。這些年,部分銀行通過同業業務實現了規模的迅猛擴張和利潤的高位運行,業績數據很突出。錢荒表明,這種發展模式要有尺度。過度發展影響的不僅是這部分銀行,而會通過銀行間一環套一環的資金鏈條影響到整個銀行業。
資產負債管理提上議事日程。由于特定的金融環境,抓存款規模、抓資產質量一直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關注點。資產負債管理的重要性在中國銀行業遠沒有在國際銀行中那樣突出。錢荒的出現可以說開啟了資產負債錯配管理這個技術性的話題,而利率市場化迅猛推進更是資產負債管理日益重要的背景。
貨幣政策的調整應與金融市場的變化相關聯。錢荒發生時有過指責貨幣政策的聲音,這更多的是出于對不兌現信用貨幣體制的理論理解,而不是出于對中國銀行業的具體特性(尤其是上文討論的近年同業業務發展與銀行資產負債結構變化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進行的分析。貨幣政策與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乃至金融市場新變化間的關系確實值得注意。這不禁使人聯想到格林斯潘開創的小步多次調整貨幣政策的做法,由于銀行業資產負債的結構性特征,貨幣政策的拐彎或許真的不是可以瞬時到位的。
要高度警惕金融風險。讓人大吃一驚的錢荒只不過是金融風險小露崢嶸,畢竟我們所處的是不兌現信用貨幣體制,中央銀行最終是能夠駕御全局性流動性緊張的。信用風險才是真正的難題,與其帶來的流動性風險相比,類信貸和影子銀行業務所暗含的信用風險要重得多。
金融空轉其實是不存在的。投融資各方因為風險偏好的不同而發生多次金融是正常的現象,金融形式的多樣化恰恰是金融現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同業業務、類信貸業務、影子銀行等的發展中,我們看到資金最終還是投向了實體經濟,因此,除個別情況外,金融空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或者說,與其說是金融空轉,不如說是風險意識淡薄。
要注意駕御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風險。實際上,與錢荒直接相關的都是那些利率已經放開了的業務,在利率已經市場化了的領域,收益性與風險性存在更多的組合,尤其是各種不利于長遠利益與可持續發展的短期行為更容易大行其道,從而對金融穩定造成沖擊。這是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需要格外留意的。
體制與文化是真正的決定力量。從與錢荒相關的各項業務中,不難看到核心的問題不是別的,而是風險意識。銀行與非銀行的企業和個人都與錢荒業務相關聯,風險意識是金融平穩發展的關鍵,而要改變這一點,對銀行和企業而言是體制改革問題,對個人而言,是風險文化與觀念的培養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