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清形勢
作為銀行業來講,一定要認清當前我們國家發生的問題所在。其實我覺得當前的根本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形勢和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本質上是社會發展方式發生了轉變。現在國家搞的改革,就是完全向市場化過渡。因為中國目前改革面臨的問題太多,根本的問題是經濟結構的問題。這個經濟結構的背后是社會利益結構,這是最本質的問題。我們過去10年的發展就是以腐敗為代價,以社會的墮落為代價,以利益的不平等為代價,導致了很多社會矛盾,包括社會對銀行、對富人、對腐敗的仇恨,這個已經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
現在中央對過去的高利潤、高增長、高回報行業的調整,其實就是利益格局的調整。有的行業要限制,有的行業要支持,目前來看,白酒、煤炭、鋼鐵、飯店、會所這些行業是重點調整的對象,這將對2014年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房地產業和銀行業的高利潤也將會受到限制,這就是社會發展的規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不可逆轉,且改革要到位,時間也將提前,因為這是社會各個利益集團的訴求,中小企業很多都是很微利的,根本承擔不了銀行3%到4%的凈利差,甚至更高。對此,銀行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因此,從現在的形勢與政府的態度來看,銀行業要保持過去百分之四五十的增長力度基本上不可能了。指望政府繼續保護商業銀行,再延長利率改革期限都是不現實的。事實上央行這么多年最大的失誤就是延緩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如果早十年搞這個東西,社會的矛盾就不會像現在這么尖銳,而且不會對銀行業造成太大的影響,商業銀行依舊是社會資金供應的重要渠道。
看清自己
在我國,現在所有的銀行不良資產率都很低,撥備率都很高,效益都很好,員工收入都很高,這種現象在任何成熟的市場經濟下都不可能。每天都有成立的銀行,每天都有倒閉的銀行這才是對的,我們國家的銀行千行一面,所有銀行的指標都很好,這就不是一個正常的狀態。應該客觀承認,不是說哪個銀行有本事,而是銀行的確趕上了特殊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快車,包括房地產、能源、住房貸款等,銀行的杠桿撬動了整個經濟。雖說銀行賺了很多錢,但是卻離社會越來越遠。從平均利潤率的角度說,銀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在全社會是最大的,比煤炭、能源、房地產的利潤高得多。銀行掙了這么多錢,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根本的問題主要還是過去10年的政策紅利和快速發展的經濟環境。國家現在要搞經濟結構調整、社會利益結構調整,就是以犧牲經濟高增長為代價,強行調整存在嚴重缺陷的社會結構。
怎么轉型
銀行是一個企業,銀行家首先應該把銀行自己應該做的事搞清楚。作為一個董事長、行長來講,最應該了解自身銀行存在的問題,你把形勢判斷清楚,經濟向哪走,把內部的機制定好,把組織架構調整好,至于經濟環境的變化對大家是一樣的,該干什么就干什么,順著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所指引的方向來走,不一定要刻意搞什么轉型,也許你今天轉了,明天還得轉回來,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也是不斷變得的,沒有一勞永逸、一成不變得東西。銀行追求的是效率和效益。從目前來看,不管大小銀行實際上都是同質化經營;如果真要轉型,主要還是應該搞差異化,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品牌。總之,我覺得銀行還是應該走一條科學管理的發展路徑,經常不斷調整那些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也就是組織架構、體制、機制和文化。至于做什么,應根據外部市場需要和自身的內部條件來。
(作者系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總經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