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立昕
【質量沙龍 第8期】
《產品質量法》之“辯”
文/汪立昕
中國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有支撐大規模市場經濟活動的制度基礎,包括各類消費品的生產、交易和消費行為等市場經濟活動內容,以及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監管體制機制和技術支撐體系等等,產品質量法律體系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核心提示
產品質量改進的動力是市場需求和公平競爭

《產品質量法》頒布于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它的實施對質量法制建設和建立國家行政質量監管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其局限性也日益體現。

《產品質量法》起草和修改時,將有關經營者和企業涉及產品質量的行政、民事及刑事責任融為一體,將產品傷害責任、產品瑕疵責任和產品安全責任的相關規定全部集于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經營者有關產品質量不同性質的法律責任,難以厘清生產者面對不同性質的質量問題,應承擔的不同的法律義務,以及行政監管部門應承擔的監管責任。
這種立法模式既不利于將民事權利的行使交給權利人自我決定,由其自享權利、自擔風險,也不利于行政部門利用有限的資源對涉及公共利益的產品安全問題有效規制,更不利于法律、公民、主體和契約意識的培養。
《產品質量法》還要求各級政府把提高產品質量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但經驗告訴我們,無論哪一級政府制定的指向單一、對象泛泛的提高產品質量的計劃,都是難以有效落實的。因為在那類計劃中,找不到符合客觀規律的可以提升質量的機制。
產品質量本意是產品滿足市場要求的程度,主要表現為產品能滿足消費者使用要求的適用性,無論經濟學還是法學都難以對此特性給出嚴謹的定義。產品質量本質上刻著市場的屬性,應該由消費者決定,通過買賣雙方的承諾與要約表達。

企業根據市場反饋和消費者的需要,持續地對產品進行質量改進并通過采用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材料以及科學的管理方法,使產品的品種不斷增加、質量更加穩定。為此,企業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資金,以使產品在品種、性能、價格等方面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要求。
以公法面目出現的《產品質量法》,更加適合20年前的社會經濟環境和人們的認識水平。在如今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數以億計的產品,堅持這種“無重點的產品質量管理”模式,會給有關行政執法部門帶來無盡的煩惱。
《產品質量法》過度地賦予政府在質量問題上的行政責任。從相關科學方法、表彰獎勵、統籌規劃,到產品認證、產品監督抽查、產品打假,僅行政權力和行政處罰的條款,就占了該法文本內容的一半。原本應該按照供需雙方合同及合同的指向解決存在的糾紛,只要涉及了質量問題,似乎全社會都認為應當由政府相關行政部門負責處理,并且必須要處理好,使產品質量監管部門承受了超出職責的工作壓力。
由此導致的負面后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目前政府職能改革滯后,行政部門在某些方面對企業的影響相比市場作用處于強勢地位,企業更加重視政府的要求和行政部門的處罰,而輕視了對消費者和市場的關注。長此以往,會影響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不利于產品質量的提高。
2.應該成為產品質量法律基礎,并構成企業法律責任基礎的產品瑕疵擔保責任和產品傷害責任法律制度,淹沒在國家對企業的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的行政規范中,不利于厘清行政責任與民事責任,在實踐中甚至會出現以行政責任代替民事賠償,或民事賠償代替行政責任的情況,不利于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落實。
3.沒有區分生產經營者對產品適用性、符合性和安全性的不同法律義務,也沒有區分質量監管部門涉及的不同職責,這也許是導致企業產品安全責任及行政監督缺位的法律根源。
(作者: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質量管理司副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