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
曾經和一位留學美國的越南“80后”同學聊天,問他,你眼中的中國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他沉吟半晌,說,我們一直以為自己是很了解中國的---中國和越南不但領土相鄰,而且政治制度相似,中國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越南隨后“革新開放”。“中國的問題,越南人最容易理解。”他說。
從文化的更深處,越南與中國更是有絲絲入扣的聯系。他告訴我,他母親最愛看譯成越南文的金庸小說,他自己則是《盜墓筆記》的粉絲。由于河內的家里能收到中國的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他常常收看央視的英語新聞,覺得央視主播都“漂亮又有頭腦”,還特別喜歡韓紅的歌聲。
但盡管如此,中國,在越南年輕一代的世界坐標上,仍然停留于“熟悉的陌生人”。越南“官二代”和“富二代”出國留學的首選地,仍然是歐美;學習中文的越南年輕人確實在增多,但仍是少數且絕大多數是出于經商等實際需要。越南的網絡論壇上,時時可見“中國發展太快搶走了越南發展機會”之類的抱怨。
以我的這位同學為例。他留學歐美,現在歐洲工作,在越南算是“未來精英”,一談起中國,總是充滿內行式的憂慮:中國經濟好像有很多泡沫,中國制造還能持續多久,中國污染非常嚴重。如果讓我總結他對中國的觀點,就是四個字:充滿疑慮。再仔細一想,他其實從未到過中國,關于中國的“理論”主要來源于一個渠道---西方媒體。
這正是中越兩個老鄰居相處上的遺憾之處:盡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觸手可及,卻偏偏有些疏離,難以走近對方,親身體悟。
當然,中國年輕一代的世界坐標上,越南也是相對邊緣化的。對中國“80后”來說,胡志明的名字大多只是聽說過而已,越南更多是一個“小資”和“懷舊”的旅行地,讓他們想起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 、陳英雄的《青木瓜之味》和隨風飄飄的白色“奧黛”。
中國與越南,有沒有可能超越“熟悉的陌生人”,找到一種世代友好下去的相處方式?
我想,唯一的辦法,就是互諒互讓,鼓勵更多的年輕人互訪、交談、辯論、結友。或許有一天,當越南年輕人開始追看中國連續劇、以會說中文為榮,中國年輕人都愿意去中資企業越南分公司工作,兩個國家間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