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喆
自從2005年,江西電視臺《傳奇故事》欄目創辦并獲得好評,情感類、故事類電視欄目,便成為各地方電視臺爭相“克隆”的一種節目形式。在短短幾年里,相繼創辦的情感類、故事類欄目不下一百多個。可在隨后的幾年里,問題卻接連出現,并引起了原廣電總局的重視。直至2011年4月廣電總局下發通知,要求貴州衛視《人生》永久性停播,此類欄目出現的問題受到業內的高度重視。
廣電總局下發的文件中,關于停辦《人生》欄目的理由是:“為單純追求收視率,不顧及當事人的心情和處境,放大個人隱私和社會陰暗面,缺乏同情心……”
一、情感類故事類欄目的通病
情感、故事類節目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模式,這類欄目從起步到發展,都帶有濃重的“克隆”、模仿的痕跡。同時,它們同樣承擔著提高收視率的“使命”,面對著同樣的收視群體和市場競爭的壓力,因此,它們的問題也必然帶有某些共性。
問題一:在節目選題上,越發追求“刺激”“扎眼”。今天的情感類故事類欄目,不同于以往的節目形式,由于它十分注重收視效果,因此,“寧靜、平和、祥和”這些字眼從來就不可能進入它的“法眼”。
在故事題材的選擇上,它熱衷于選擇那些能夠迅速吸引人們興趣、引起人們關注的題材,“火爆、沖突、矛盾、糾結、懸疑、怪異”被認為是獲得良好收視率的法寶。
問題二:價值取向日漸“媚俗”、“惡俗”。對于不同的人而言,任何一種故事都有著不同的解讀,從中可以體現出故事的講述者自我價值觀和審美觀,也能體現出一個情感故事類欄目自身的品質。
從情感故事類欄目創辦那天起,節目的主創人員和制作團隊就對研究欄目受眾的“偏好”十分熱衷。很多人得出這樣的結論:觀眾就是要從“我們的節目中”得到那些滿足好奇心、尋求刺激、實現滿足與發泄愿望的故事講述;我們的任務就是讓觀眾通過鏡頭,看到那些他們想見又見不到,想聽又聽不到的新鮮事兒。
在經濟力量的驅動下,突破道德底線、媚俗,甚至惡俗已經成為制約情感故事類節目健康發展一個毒瘤。
問題三:故事情節的“惡意”取舍和細節的“惡意”放大。沒有情節、沒有細節就不會有故事。講故事的功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故事的講述者對故事情節的選取和細節的放大。而故事能否吸引人的秘訣就在于把控情節與細節。然而,當下一些情感故事類欄目受“媚俗”、“惡俗”價值觀、審美觀的驅使,一些制作團隊或個人,利用講故事的上述技巧,在選取故事或故事情節中,故意歪曲事實,刻意選取那些“勾魂”的情節和細節。直至以偏概全、不計后果對情節、細節放大,形成了對故事的惡意改造。
問題四:放大矛盾沖突,極力制造懸念,追求戲劇性,不惜違背客觀真實。懸念、戲劇性是一個成功故事的前提,也是對生活中情節、細節加以藝術化的結果。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對于很多制作團隊或個人而言,手段卻成了目的。只要把故事懸念做足,只要把戲劇性體現到極致,即萬事大吉,其余皆不必考慮。在不經意間,節目本身越來越成為博人一笑的“電視快餐”。
問題五:放大矛盾沖突“缺少節制”,對當事人構成傷害。沒有矛盾就沒有生活,沒有沖突也就沒有了故事。選取矛盾沖突的情節講述故事,是情感故事欄目存在的必要條件。
情感故事類欄目,其本質依然是以新聞為基礎,不能違背新聞真實性的原則。但是,在很多情感故事類節目實際操作中,這一原則正在一點點受到侵害。一些情感故事類欄目,把獲得矛盾沖突過程的視頻畫面當作欄目競爭取勝法寶,為了在短時間內能夠“記錄下”矛盾沖突的畫面,一些記者不惜采取“啟發、誘導、再造”的策略,鼓動當事人與矛盾方“再發沖突”,這一切的目的就是讓采訪的記者獲得矛盾沖突“第一手資料”。至于傷疤被揭開,矛盾再激化、舊仇變新恨,他們并不負責,也不受到良心的譴責,他們無中生有、激化矛盾、挑逗沖突,甚至可以造假。
在這里,道義、良知、公理意識正在被一些人故意遺忘,漸行漸遠。
問題六:對被采訪當事人“工具化”的利用。情感故事類節目的選題畢竟是來源于新聞,來源于真實世界,而不同于文學藝術的創作。當事人的講述就成了講故事的前提條件。然而,追求收視價值最大化的目的,使得很多節目的制作團隊,對待故事的主人公的態度不是尊重,而是利用。最終,一個經過“惡意”改造的故事被“強加”給了真實事件中的當事人。
二、“講故事”的關鍵不是“技巧”,更是“心靈”
講故事需要技巧。經過多年的實踐,電視工作者對于講故事的技巧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情感故事類欄目出現的一些問題,并非出自技巧方面,恰恰是利用技巧的人在指導思想和價值觀上的偏差。這一點需要認真反思。新聞的本質是真實,情感故事類欄目的核心也是真實。再好的故事技巧,如果脫離了真實,脫離了社會價值和社會責任,情感故事欄目便是自毀信譽、自毀前途。因此回歸本源,找尋欄目自身存在的精神與價值,才是此類節目存在、發展的根本前提。
1.堅持新聞原則,維護媒體的“公器”定位。所謂公器,意味著它來源于公眾,也服務于公眾,受制于公眾。在我們國家,媒體服務于黨的領導、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道德、人民的需求,是一個基本的原則。
2.從業人員應當成為社會道德的倡導者和社會正義的捍衛者。糾正當前情感故事類欄目存在的問題,使其能夠不斷完善、健康發展,其中的關鍵,還在于從業人員思想道德素質。
守衛良知,維護尊嚴,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才能承擔起新聞工作者“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使命。
3.正確理解觀眾的審美與追求,雅而不矯,俗而不媚。觀眾的欣賞心理,一直是電視從業人員十分重視,卻又不甚了了的課題。然而,受片面追求收視率的驅使,人們對觀眾審美觀的認識,往往是表面的和片面的。
把人的審美簡單地以高低貴賤加以區分,矯揉造作地高雅,曲意逢迎地媚俗,都是對人的精神追求的曲解與偏見的結果。
總之,情感故事類欄目是電視事業發展的產物。它出現的問題需要媒體從業人員認真反思,積極糾正,這是電視產業健康發展的需要,更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的時代要求。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