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蘭 肖俊南
編輯的“想當然”是選題策劃的基礎和起點,從編輯的“想當然”到成熟的選題思路、架構,有一個多次論證、思維碰撞的過程,這個過程一般表現為從主觀到客觀、從模糊到清晰、從概念到思路、從粗線條到方案、從碎片到完整、從初坯到成品的過程。
選題論證既是出版社的編輯工作制度,也是確保和提高選題質量的必要程序。選題是編輯創造性思維的產物,編輯創新能力越強,創新的思維空間越廣,創造性思維發揮越充分,則選題的策劃含量越高,選題就越有競爭力。實踐表明,出版社選題論證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是提高選題質量和優化選題結構的必要條件。選題作為編輯“想當然”的產物,從申報到成為出版社的投資項目,必須經過多次論證,才能逐步細化,逐步與市場對接,逐步與讀者的需求吻合。編輯的“想當然”是選題策劃的基礎和起點,從編輯的“想當然”到成熟的選題思路、架構,有一個多次論證、思維碰撞的過程,這個過程一般表現為從主觀到客觀、從模糊到清晰、從概念到思路、從粗線條到方案、從碎片到完整、從初坯到成品的過程。不少出版社的編輯工作的成功實踐表明,建立科學民主的選題論證機制,是完善選題的必不可少的程序。
場效應:實現優勢互補
從一定意義上說,選題策劃的過程,也是不斷論證、日趨完善的過程,集體論證與編輯個人思考的顯著區別在于,出版社的選題論證,作為多人參與的場合,通過頭腦風暴,對編輯創造性思維在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的發揮、延伸、拓展,起著“催化”“增效”作用。現代創造性思維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出版社進行選題集體論證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場效應”,在“場效應”的作用下,每個人平時儲存的智慧“電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釋放。具體表現為參加選題論證的有關人員在氛圍的感染下,大腦皮層形成相應的優勢興奮灶,大腦皮層有關區域的腦細胞異?;钴S,在別人提出的選題思路的激發下,原先儲存的潛意識(記憶痕跡)接連在腦海中閃現,不斷形成新的念頭、新的思維、新的靈感、新的創意,大家相互啟發,相互提示,相互印證,編輯頭腦中原有的選題見解和選題思考,在別人的推敲、斟酌、引證、質疑、否定、反問等信息反饋中不斷得到充實、完善,同時不斷產生新的選題構想和選題思路。不少編輯都有這樣的體會,原先比較模糊、籠統的選題構想,在集體論證的信息多向交流中,會逐漸清晰和具體;原先自認為十分完美的選題構想,在別人多視角、多層面的論證中,會發現不少缺陷;原先坐在辦公室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選題難點,在集體論證中群體智慧的啟發下,會豁然開朗,發現了思維突破的“新大陸”。
多視角論證:“植”入市場“基因”
圖書市場變化較快,市場熱點層出不窮,各種顯性、隱性的需求交織在一起。而編輯的思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局限性,在策劃中,有的編輯偏重于選題的政治導向,忽略了選題的出版時機;有的編輯關注了選題的市場定位,忽視了選題的文化品位;有的編輯光考慮選題的規模,脫離了出版社的經濟承受力。因此,選題需要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論證,在多視角、多維度、多向量的論證中,使選題思路更接近市場實際,更適應時代潮流,更能體現出版社的競爭優勢,更有助于形成出版社的圖書特色。選題論證的視角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政治的角度。選題策劃有著鮮明的政治性,檢查選題的策劃思路是否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首先要論證選題產生的社會效益,看選題的思路是否適合當前的形勢需要,是否體現了為大局服務的思想,是否弘揚了主旋律,是否緊密配合了黨的中心工作。從講政治的角度來說,不同時期的中心工作,對選題有著不同的要求,這些中心工作可分為幾種情況:一是,每年固定時間的重大節日;二是,重大紀念日;三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的召開和重要政策的出臺。出版社在圖書選題策劃中,要從講政治的高度出發,把這些重要的節日、紀念日及黨和國家重要會議、重要決定的宣傳,列為出版社的重點選題計劃。
第二,出版社的圖書結構的角度。圖書結構體現了一個出版社的市場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成熟的出版社都有發展目標相適應的圖書結構,不會見風使舵,每個編輯策劃的選題,都應該符合本社的圖書結構,是本社圖書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本社市場競爭優勢的具體體現。編輯出于認識上的局限,有可能在選題策劃中出現游離于出版社的出書結構的現象,但在出版社組織的選題論證中,必須從整個出版社發展的角度,對編輯提出的選題思路進行修正和完善,將編輯個體的選題策劃思路納入出版社的整體選題策劃思路之中,使之成為出版社選題的組成部分,成為出版社市場競爭優勢的體現。
第三,作者層面的角度。作者的作品特別是原創作品,其質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者的水平和創作潛力,因此對作者的論證,成了選題論證的重要內容。對作者的水平,可從三個方面進行考察。首先,作者在相關領域的已有研究成果或是已達到的水平,包括作者已發表的作品以及所發表作品的社會影響。其次,作者的創作實力和創作潛力,創作實力是指作者的創作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生理創作期。再次,作者落實情況,不少的出版社編輯申報的選題中,由于時間倉促,往往沒有落實作者,就先提前申報。由于選題計劃執行率不高的原因,造成原先的知名作者沒有執筆,最后變為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作者代替。因此,在出版社的選題論證中,對作者的論證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出版社應要求編輯對所申報的選題,要有作者的肯定性承諾,如果是出版社的重點選題,則要主要選擇與選題的要求相一致的作者,在確保作者的質量和信譽的基礎上,確保選題的質量。
第四,讀者定位的角度。在圖書市場日益細分的趨勢下,選題的讀者定位是否得當,成了選題成功的關鍵性因素。過去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情況,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圖書的讀者也出現了分流,按年齡分流、按職業分流、按興趣分流等各種讀者分類。在圖書市場細分的新形勢下,一種圖書要贏得市場,必須要有非常正確的定位,而且是越精確越好。在選題論證中,編輯在策劃每一個選題時,要明確讀者對象。
第五,資金投入的角度。出版社的選題具有兩重性,選題既是精神產品,在社會輿論中起重要的導向作用。同時,選題也是出版社的投資項目,能在低投入、高產出的增值中為出版社帶來收益。每個編輯對申報選題的投入及可能得到的市場回報進行預測,測算出選題投入所需要的資金,寫出具體的投入預算方案。這些資金由兩大部分組成,即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紙張、印刷等費用,間接成本包括稿費、宣傳費、管理費等。出版社投入與出版社的經營風險成正比關系,投入越大,投資回報越是不確定,出版社所要承擔的風險就越大。出版社的選題投入當然不可能沒有風險,但要將出版社所承擔的風險建立在出版社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有的出版社在選題論證中缺乏成本預算概念,在選題策劃中存在著只注重選題的文化積累價值,而忽視了對出版社選題策劃的經濟承受力,致使出版社用于選題運作的投入超出了出版社的財力負擔,使出版社選題計劃難以得到有效的執行,選題實現率完成情況不理想。因此,出版社在選題論證中,要把選題的資金投入作為出版社選題論證的重要條件。一般情況下,在選題投入方面要形成比較合理的結構,要將長線產品與短線產品結合起來,將投入比較大的產品與投入比較少的結合起來,在用于選題投入的資金中,既要有用于出版社的長線產品的必要資金,也要有用于出版社短線產品投入的資金。長線產品主要是指投入比較大的學術著作、叢書、套書等,這些長線產品雖然在短時期內難以收回投資,但是從出版社的長遠發展和品牌積累來看,卻是必須的。
第六,市場空間的角度。任何選題都會有市場的空間,它是實現選題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條件。對選題市場空間預期的準確程度,直接影響選題價值的實現,影響出版社對選題的投入和產出的比例。如果對選題的市場空間預期過于樂觀,則會影響選題的實現效益。這個市場空間雖然是未知的,但是可以從對現有的讀者需要及這種變化發展的趨勢中進行推測。在選題論證中,要重視對市場空間預期的判斷,將出版社對選題的決策建立在對選題市場空間準確預測的基礎之上,對那些市場前景可觀,市場進入空間較大的選題,要優先予以通過,以確保出版社的投資效益。
制度設計:給選題設置“關口”
選題論證是出版社提高選題質量和效益的必要措施,出版社要重視制度設計,使之經?;⒅贫然?,并收到實效。制度設計的實質,是通過對選題的“質疑”,對選題設置一定的“關口”,提高出版社選題的“門檻”,發揮出版社不同人才組合的空間積聚優勢,讓選題在場效應的“過電”中錘煉得更加成熟,更富有市場競爭力。
第一,完善編輯室的選題論證。編輯室的選題論證是出版社制定選題計劃的基礎,編輯室作為出版社的基本單元,是每個編輯具體的工作機構。在編輯室的論證中,要充分發揚民主,鼓勵編輯室的每個成員都充分發表意見,對選題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時要允許責任編輯進行解釋,在面對面的交流中,通過編輯室成員的策劃優勢、信息優勢的互補,營造一個智慧、創意、點子等精神財富共享的空間,幫助每個編輯不斷完善選題策劃思路,豐富選題策劃的聯想,拓展選題策劃的空間,在暢所欲言的寬松環境中,使每個編輯室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第二,完善出版社的選題論證。出版社組織的選題論證有所側重,出版社組織選題論證的重心應該是重點選題,包括已列入國家級重點選題規劃的選題以及出版社重點投入,預期能產生重大影響或顯著效益的選題。實踐表明,在選題論證中充分發揚民主,是確保和提高選題質量的關鍵。發揚民主的關鍵是建立公開、透明的重點選題論證程序,給每個編輯以充分的陳述其選題策劃思路的機會,特別要關注有爭議的選題。我們通常會發現有市場潛質的選題,往往會產生一定的爭議。因此,對有爭議的選題,出版社不要輕易“槍斃”,要采取答辯等民主程序,給編輯以陳述其選題思路的機會,為有價值選題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打破選題策劃的常規思維。有市場潛質的選題,因其策劃思路獨辟蹊徑、別出心裁,往往一下子不容易被人接受,會產生一些不同意見。如某出版社編輯動了不少腦筋,提出一個選題,因該選題的前期投入較大,有些風險,在論證中產生了爭議,為保險起見,社領導砍掉了這個選題,該編輯只得將這選題推薦給其他出版社,為別的出版社帶來了效益,導致肥水外流。這個事例表明,對有爭論的選題,出版社領導不要急于“判刑”,可組織一些針對性的答辯,鼓勵不同的見解在答辯中“短兵相接”,在“交鋒”中進一步完善原有選題構想,形成更接近市場實際的選題思路,尋求選題在市場預期的支撐點,在爭論中形成新的共識,這樣既能防止“財富”外流,又有利于調動編輯的積極性、創造性,還能使編輯在爭辯中拓展思維空間,提升思維能力。如有的出版社實行選題答辯制度,對在出版社的選題論證會上因意見不一致未獲通過的選題,如果提出該選題的編輯要求復議,則由社領導主持召開有關人員參加答辯會,首先由編輯再次陳述其選題思想,接著回答有關人員提出的問題,最后由答辯小組成員進行裁決。這種做法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一方面使一些有爭議有價值的選題在答辯中獲得了“新生”,并使編輯原有的選題策劃思路在答辯中得到了拓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使編輯感到自己在出版社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出版社大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從而增強了內聚力。此外,出版社還可以在答辯中發現編輯人才,有些編輯平時少言寡語,可在答辯中談鋒犀利,對答如流,令人刮目相看。此外,有的出版社在選題決策中充分發揚民主,營造個個暢所欲言,人人敢于發表不同意見的民主氛圍,對導向正確、較大投入、有爭議的選題,實行無記名投票,這樣既避免了優質整體資源的浪費,又充分調動了編輯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作者單位:王海蘭,南昌陸軍學院;肖俊南,江西高校出版社)
[1]朱仲慶.選題論證的方法與技巧[J].大學出版,2004(1).
[2]何強.如何建立科學的選題論證制度[J].編輯之友,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