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愛民,彭 民,錢 嶸,徐 振,薛 菲
我國甲狀腺癌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尤其沿海地區升高明顯。乳頭狀甲狀腺癌臨床最常見,占甲狀腺癌的75.5% ~87.3%[1],雖手術治療預后良好,但容易復發,復發癌經再次手術徹底根治仍能長期生存。因此,術后定期復查、及時發現復發癌意義重大。本研究回顧分析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45例乳頭狀甲狀腺癌術后復發的超聲聲像圖等臨床資料,旨在探討及提高彩超對其的診斷價值。
1.1 對象 選擇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解放軍85醫院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乳頭狀甲狀腺癌術后復發患者45例,其中男16例,女29例,年齡13~72歲,平均年齡41.7歲。首次手術行患葉切除術15例,患葉+峽部+對側部分腺體切除術23例,甲狀腺次全切除術2例,甲狀腺全切除術5例。首次手術行淋巴結清掃術27例,未行淋巴結清掃術18例。
1.2 方法 應用 GE Logic7彩超儀(美國 GE公司),探頭頻率7.0~14 MHz,平臥位,頭后仰,常規觀察頸前甲狀腺區、兩側頸血管及其頸部周圍組織,記錄病灶位置、數目、形態、邊界、大小、縱橫比、內部回聲、血流,根據國際通用的7分區法,分區記錄頸部淋巴結有無腫大及淋巴結內部情況,有無鈣化及囊性變。
41例乳頭狀甲狀腺癌術后復發經彩超明確診斷,超聲診斷符合率為91.1%(41/45),1例肺及縱隔淋巴結轉移及3例頸部淋巴結轉移經PET-CT診斷,所有病例均經手術和病理證實。
2.1 復發時間 術后1年內復發9例(20.0%),最短為術后4月;術后1~2年復發16例(35.6%);2~3年復發11例(24.4%);3~5年復發5例(11.1%);5年后復發4例(8.9%),復發時間最長為29年。
2.2 復發部位 頸部淋巴結轉移39例,占86.7%(39/45),其中患側淋巴結轉移30例,對側淋巴結轉移3例,雙側淋巴結轉移6例?;紓燃谞钕俅矎桶l3例,占6.7%(3/45),合并頸部淋巴結轉移1例。對側甲狀腺復發2例,占4.4%(2/45)。肺及縱隔淋巴結轉移1例,占2.2%(1/45)。乳頭狀甲狀腺癌術后復發可在一個或多個部位出現復發病灶,復發數目不一。根據復發數目統計:單發灶13例,2個復發灶22例,≥3個復發灶10例。
2.3 乳頭狀甲狀腺復發癌超聲聲像圖特征
2.3.1 頸部淋巴結轉移39例,彩超共檢測出57個復發灶 Ⅵ區19個,Ⅳ區13個,Ⅲ區11個,Ⅴ區8個,Ⅱ區6個。淋巴結直徑0.3~3.2 cm,外形趨于圓形或不規則形,L/T<2,34個淋巴結皮質不規則增厚、髓質變形或缺失,無淋巴門(圖1);15個淋巴結內部見沙礫樣微鈣化;14個淋巴結見團狀高回聲;10個淋巴結內部呈囊性變(圖2)。彩色多普勒血流圖顯示:31個呈混合型,16個呈周圍型,10個無血流。
2.3.2 患側甲狀腺床復發3例,彩超共檢測出3個復發灶 腫瘤直徑0.4~4.2 cm,呈實性低回聲,形態不規則,邊緣不清;1例侵犯頸靜脈,頸靜脈血管壁增厚,管腔內見附壁血栓;1例侵犯并壓迫氣管。
2.3.3 對側甲狀腺復發2例,彩超共檢測出2個復發灶 直徑0.5~2.3 cm,對側甲狀腺內見低回聲結節,形態不規則,呈縱向生長,A/T≥1,內部均見沙礫樣微鈣化。

圖1 頸部淋巴結典型圖例

圖2 頸部淋巴結典型圖例
乳頭狀甲狀腺癌術后容易復發,國內外文獻報道復發率不一,區域復發率為5% ~40%[2-3]。復發時間從數月至數十年不等[4],與首次手術方式有一定關系[4-5]。本研究中,復發時間集中于首次術后6個月~3年(80%),5年后復發明顯減少(8.9%)。超聲能及時發現術后患側甲狀腺床、對側甲狀腺及頸部淋巴結復發轉移癌。本文41例復發癌超聲診斷符合率為91.1%,再次手術絕大多數效果良好?;诖?,乳頭狀甲狀腺癌患者術后超聲定期復診至少3年,建議5年,對及時檢出復發癌極有價值。
本研究中,乳頭狀甲狀腺癌術后復發部位以頸部淋巴結轉移最多見(86.7%),然后依次為患側甲狀腺床(6.7%)、對側甲狀腺(4.4%)、縱隔淋巴結(2.2%),遠處轉移較少見,這也與髓樣癌及未分化癌不同,后兩者遠處轉移較多見[2]。乳頭狀甲狀腺癌術后淋巴結轉移亦不限于一處,以VI區及IV區淋巴結最多(33%及23%),其次是Ⅲ區(19%)及V區(14%)。臨床上IV區的鎖骨上窩和頸靜脈角處,V區的斜方肌前緣深面及VI區的氣管食管溝處,手術清掃淋巴結時易遺漏部分淋巴結是造成復發的根源[6]。
彩超對頸部淋巴結復發轉移檢出率很高,本文檢出的最小淋巴結直徑僅0.3 cm,轉移淋巴結內部通??梢娚车[樣微鈣化、囊性變等特征性表現(共占44%),部分轉移淋巴結皮質見團狀高回聲(占24.5%);微鈣化基本可以反映病理所見的沙礫體,囊性變是由于腫瘤浸潤后造成的組織壞死。有學者認為無論淋巴結大小或其他特征,當出現囊性變,一定考慮為淋巴結異常,淋巴結內出現微鈣化和囊性變對復發診斷的特異性為100%,高回聲淋巴結則可能由于淋巴結內含有甲狀腺球蛋白[7]。另外,彩超顯示病灶內部及周邊豐富血流信號也是診斷復發的重要指標,而非特異性,本組部分復發癌未見血流(占18%)。
乳頭狀甲狀腺癌發病緩慢而隱匿,病程差異較大。微小癌體積較小,部分直徑<0.5 cm,首次手術前常誤診為良性結節。本文2例雙側甲狀腺多灶性結節,患側甲狀腺癌腫切除后,對側又發現甲狀腺癌,病理類型與原發癌一致,因此在考慮對側復發的同時,也不能排除乳頭狀甲狀腺癌多灶性病變的可能。國外有學者報道乳頭狀甲狀腺癌的分布42.4%~92%呈多灶性,28.8% ~43%對側腺葉可能會存在影像學無法發現的微小乳頭狀癌病灶[8],對側甲狀腺復發與原發甲狀腺癌的定性診斷較為困難。
乳頭狀甲狀腺癌生物學特性是頸部淋巴結容易發生轉移[9],首次手術已發生淋巴結轉移者,術后復發率增高。隨著淋巴結轉移數目增多,復發概率也越高,可能是已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者,其隱匿性病灶增加,術后復發率增加[2,10]。首次手術淋巴結清掃越徹底,術后復發率越低。本文18例首次手術未行淋巴結清掃者,術后淋巴結轉移復發較淋巴結清掃者更多見,從一側面證實淋巴結清掃不充分也是術后復發因素之一。因此,首次手術前超聲預測頸部淋巴結是否轉移,對決定手術方式及淋巴結清掃范圍等十分重要,也是減少術后復發的重要途徑。
總之,無論乳頭狀甲狀腺癌術前及術后,彩超均是最敏感、安全、有效的檢查方法,其對甲狀腺癌定性、定位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已優于 CT或MRI[10]。對常規超聲不能定性的病灶,建議在超聲引導下予細針穿刺細胞學活檢(US-FNC),據資料統計,準確率可達95%以上[2,11-14],彩超是乳頭狀甲狀腺癌術后復發首選的檢查方法。
[1]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6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272-274.
[2]胡 玲,岳林先.甲狀腺癌復發因素及相關檢查在診斷甲狀腺癌中的作用與價值[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0,7(9):143-146.
[3]周 弦,王 東.甲狀腺癌二次手術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22):98-99.
[4]周 波.甲狀腺癌術后復發治療體會[J].中國基層醫藥,2009,16(6):1094.
[5]王晨光,劉永平,張鵬程.甲狀腺癌再手術相關問題的探討[J].東南國防醫藥,2010,12(5):404-406.
[6]趙文川.復發性甲狀腺癌44例的臨床分析[J].癌癥,2003,22(10):1102-1104.
[7]劉文英,楊 薇,嚴 昆.超聲結合增強CT對甲狀腺癌術后局部復發/殘留的診斷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3,22(9):776-779.
[8]Grant CS,Stulak JM,Thompson GB,et al.Risks ang edequary of an optimizeg surgical approach to the primary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treated during 1999-2006[J].World J Surg,2010,34(6):1239-1246.
[9]李吉彪,趙曉冬,張 濱.對甲狀腺癌術后復發相關因素臨床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8):928-929.
[10]范自平,喬 智,吳德敬,等.甲狀腺癌診斷及復發因素分析[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0,17(1):68-72.
[11]Lin SY,Sheu WH,Chang MC,et al.Diagnosis of thyroid metastasis in cancerpatients with thyroid mass by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and ultrasonography[J].Zhong Hua Yi Xue Za Zhi(Taipei),2002,65(3):1012-1015.
[12]吳亞群,張 林,劉利敏.細針穿刺細胞學診斷甲狀腺疾病的意義[J].臨床外科雜志,2008,16(6):376-377.
[13]張閔峰,孟加榕,郭以河.甲狀腺結節針吸細胞學診斷345例分析[J].東南國防醫藥,2009,11(5):440-442.
[14]Cooper DS,Doherty GM,HaugenBR,et al.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patients with thyroid nodules and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J].Thyroid,2006,16(2):10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