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迪,初曉玲,樓小偉,牛 雷,邱 紅,楊瑞寧
近年來,臨床菌血癥、敗血癥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血培養是臨床診斷菌血癥、敗血癥的重要依據。由于耐藥菌株的逐漸增多,臨床經驗性治療常常失敗,血液感染已經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1-2],因此有必要對血培養中病原菌的種類及其耐藥情況進行分析,為臨床醫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實驗依據。
1.1 標本來源 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送檢的血培養陽性標本203例,其中男122例,年齡4~85歲;女81例,年齡1個月~95歲。
1.2 材料與鑒定 BACTEC9120全自動血培養儀與血培養瓶均為美國BD公司產品。采用法國梅里埃公司生產的細菌數值分類分析鑒定系統(API)進行細菌鑒定,所用的鑒定板條及相關試劑均由梅里埃公司提供。采用擴散法(K-B法)進行藥敏試驗,藥敏紙片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提供。
1.3 質控菌株 大腸桿菌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等由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微生物室提供。
2.1 血培養病原菌的分離數及構成比 從203株陽性標本中分離出革蘭陽性球菌113株,占5.7%;革蘭陰性桿菌73株,占36.0%;真菌5株,占2.5%;革蘭陽性桿菌12株,占5.9%。見表1。

表1 血培養病原菌的分離數及構成比(n=203)
2.2 主要革蘭陽性球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性見表2,其中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的耐藥性為0。
2.3 主要革蘭陰性桿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性見表3,大部分菌株對氨芐西林、頭孢曲松有較高的耐藥性,對亞胺培南、比阿培南耐藥性比較低。

表2 主要革蘭陽性球菌對常用藥物的耐藥率(%)

表3 革蘭陰性桿菌對各種抗生素耐藥性(%)
從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在2089個患者血培養中共分離出203株細菌,陽性率為9.7%,這與有關報道基本一致[3-5]。其中,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113株,占55.7%),凝固酶陽性葡萄球菌又占其總數的52.2%。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在血液標本中的分離意義存在爭議,但由于目前臨床侵入性途徑增多,增加了其進入血液導致感染的比率,所以對其所致的血液感染不容忽視。值得注意的是,革蘭陽性葡萄球菌的耐藥性較高,如表2所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類的耐藥性均大于70%。而對頭孢西丁的耐藥性分別為37.3%和16.7%。這兩種球菌對丁氨卡那霉素耐藥性也比較低,都在10%以下。本院分離的鏈球菌對頭孢類、青霉素類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表現出較高的耐藥性,而對美滿霉素耐藥性較低。雖然,國外已有報道耐萬古霉素的革蘭陽性球菌[6-7],但在我院分離的革蘭陽性球菌中,均未發現耐萬古霉素耐藥株,所以萬古霉素仍可作為耐甲氧西林革蘭陽性球菌嚴重感染時的首選抗生素[8]。
如表1所示,同期共分離出革蘭陰性桿菌73株,占36.9%,其中大腸埃希菌分離率最高,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如表3所示,分離出的革蘭陰性桿菌對亞胺培南、比阿培南、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藥性都比較低,這幾種藥物可以作為臨床經驗用藥的首選。分離率較高的這三種革蘭陰性桿菌中,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復方新諾明、頭孢唑啉的耐藥性比較高;肺炎克雷伯菌對氨芐西林是天然耐藥的,其對頭孢唑啉的耐藥性也達到了53.3%;銅綠假單胞菌在本資料中的檢出率不高,但其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如亞胺培南的耐藥性較高,這可能與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機制相關。本文檢出革蘭陽性桿菌12株(5.9%),以枯草芽孢桿菌為主,此菌可以通過空氣傳播,若患者雙側雙瓶都是陽性,且在48 h內報警陽性,則提示臨床有可能為此菌感染,若不是同時陽性,則視為污染菌。
本文數據顯示,葡萄球菌屬和腸桿菌科細菌依然是當前醫院血液感染的主要病原菌[9-10]。由于各類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導致細菌的耐藥問題日益嚴峻,應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特別在本院肝病和腫瘤患者比較多的情況下,確定患者是否真正的菌血癥非常重要。臨床在采血過程中亦應嚴格無菌操作,避免各類污染,提高檢出率,以利于患者的診斷和治療。
[1]袁 星,沈繼錄,徐元宏.近五年血培養中細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0,12(3):211-215.
[2]劉景華,周 凡,王 璐,等.血液病患者551份血培養病原菌的敏感性分析[J].臨床軍醫雜志,2012,40(1):117-119.
[3]趙 碩,朱以軍,單小云,等.576株血液分離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9):1909-1911.
[4]嚴世輝,盛小宗.血培養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1):2329-2331.
[5]夏 涵,劉智勇,任章銀,等.24141份血培養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0):4607-4610.
[5]張世勇,胡佳林,許 濤.636例血標本的病原菌種類分布與耐藥性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7,4(3):173-174.
[6]Appelbaum PC.The emergence of vancomycin-sintermediate and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J].Clin Microbiol Infect,2006,12(1):16-23.
[7]Moubark C,Meziane-Cherif D,Courvalin P,et al.VanA type staphy lococcusaureus strain VRSA-7 is partially dependent on vancomycin for growth[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9,53(26):3657-3663.
[8]臧 婉,陳 偉,魯衛平,等.321例ICU血培養標本常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重慶醫學,2012,41(28):2927-2929.
[9]李凡金,汪平幫.500份血培養陽性標本細菌分布和耐藥性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5):530-532.
[10]陳文思,盧建溪,黃建華,等.1368例血培養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國際內科學雜志,2007,12(2):69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