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培 王敏 孟秀燕
摘 要:“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具有內容涉及面廣、實踐技能要求高等特點,目前的課程教學普遍存在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實訓教學場地缺失等問題。提出應從教學案例本土化、實訓課程體系的合理建設、課程考核體系的創新等方面來進行課程教學的優化。
關鍵詞: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教學;優化
“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是旅游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該課程是典型的應用型課程,在要求學生掌握完整理論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還需要培養學生在實際中編制旅游規劃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自身具有符合實際要求的實踐技能和綜合能力。因此,需要積極改進和完善其實踐教學體系,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1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的基本特點
1.1內容涉及面廣
“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內容涉及到的方面很廣,即包含了旅游管理學科的知識面,還包含了其他學科的知識面;這是因為旅游規劃編制過程中要求旅游規劃編制人員具有十分廣泛的知識構成,如旅游學、人力資源、建筑風格、資源開發、環境承載量、市政建設、財務概算等。在這一前提下,學習旅游規劃的學生就需要根據規劃編制的需求掌握與之相對應的理論知識及應用方法等,比如用城市規劃的相關學科內容對市政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規劃內容進行編制,用財務管理的相關學科內容編制有關旅游項目的投資概算等,用心理學和市場營銷的相關學科內容編制旅游規劃中的旅游市場分析章節內容;用民族學的相關學科內容解決旅游規劃中有形載體和無形載體融合的問題等;這就要求在旅游規劃與開發的課程學習中,為學生講授多學科知識,并依據課程的章節內容實現不同學科的結合。
1.2實踐技能要求高
“旅游規劃與開發”是旅游管理專業中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這就意味著它對學生的實踐技能要求也相對較高。結合該學科的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旅游規劃的基本步驟,能夠掌握旅游市場調研及旅游資源調查,熟悉一個完整的旅游規劃文本的規范,能夠運用相關制圖軟件,如CAD、PS等來繪制旅游規劃圖件),該課程就要求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具備較高的動手技能,不僅熟悉旅游規劃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運用到實踐中去。因此,在該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對學生的實踐技能要求較高。
1.3實訓課程很難引入教學過程
基于“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對于實踐技能的要求,因此將實訓課程引入教學過程非常必要。在各高等學校的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對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導游服務技能等都設置了相對應的實訓課程,并進行了實施,但是“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的實訓課程卻很少涉及,這主要是因為旅游規劃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對于學生而言,并不是簡單的記住規劃的程序就能夠獨立完成規劃,需要經過長期的實踐,對策劃、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都有所涉及后,才能獨立進行旅游規劃的編制,但一個學期的課程是無法滿足的,因此很難將實訓課程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
2 旅游規劃與開發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
該課程選用的教材版本較多,大多的教材在章節的分布中將重點放在了規劃理論的總結和業內專家觀點的積累上;部分教材強調旅游項目的規劃理論章節,如規劃原則,規劃步驟等,忽視了案例的同步輔助。這些教材直接導致了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給學生的多是以理論知識為主的旅游規劃類概念性內容,與實際的旅游規劃編制工作要求有所差距,諸如《旅游規劃通則》之類的國家標準和技術規范更是較少涉及,加之許多高校教師自身缺乏旅游規劃編制的實踐經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會無意識的形成重視理論講解,看輕規劃編制實踐的重要性。
2.2實訓教學場地缺失
眾所周知,很多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都根據需求設置了餐飲模擬實訓室、客房模擬實訓室、3D導游模擬實訓室,僅有幾所院校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了與旅游規劃相關的研究所,這就意味著大部分的旅游管理專業不能夠提供與“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相適應的實訓教學場地。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學校無法提供類型豐富的旅游規劃實訓教學場地,二是旅游規劃實訓教學場地所需要的規模及資金投入都比較大,學校獨立承擔有一定的難度。三是旅游規劃實訓場地的建設涉及到的合作專業相對較多,建設比較復雜,建設完全符合要求的實訓教學場地難度相對較大。
2.3實訓時間與課程學時的不兼容
“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在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大綱中,在不同的院校專業設置中多為50個課時或者54個課時,但旅游規劃編制的實際時間多需要2到3個月的時間,意味著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所需要的實訓時間遠遠多于教學課程的學時。而實訓時間和課程學時的不兼容,在教學過程中,實訓往往就成為了“蜻蜓點水”的概念性課程,學生和老師多是為了應付教學計劃,而實施了“走過場”的實訓安排,學生往往不能從這種類型的實訓課程中學習到什么實質性的東西。
3 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教學的優化措施
3.1教學案例本土化
案例教學的整個過程都是與實踐密切相關的,借助這一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清楚的知道解決旅游規劃問題的方案具有多樣化的選擇,對今后從事旅游規劃行業的學生,有助于他們快速解決規劃中遇到的問題。對于沒有任何旅游規劃經驗的學生來說,教學案例的本土化有利于學生快速的理解旅游規劃的地理區域及所在地的規劃背景等,如對河南省高等院校的學生,教學案例的選擇就不能以四川省、山東省等其他省份的旅游規劃案例,因為學生對這些省份的旅游規劃背景一無所知,相對的對這些地方的教學案例接受起來也比較緩慢。但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的是河南省的旅游規劃案例就另當別論了,如選用學生都比較熟悉的云臺山、嵖岈山等景點的旅游規劃作為教學案例,不僅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還有助于學生快速理解旅游規劃中的編制內容及重點所在。綜上所述,教學案例本土化有利于“旅游規劃與開發”的課程教學優化。
3.2實訓課程體系的合理建設
基于“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體系中實訓課程體系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決定了對該課程的實訓課程體系進行合理建設是非常必要的。目前,部分高等院校的旅游專業在教學大綱的試點改革中,致力于為學生提供3到6個月的實習時間,在此基礎上,可以對學生進行分流實習,即如果有意向從事旅游規劃行業的同學,可以將該段實習時間作為“旅游規劃與開發”的實訓課程體系的實踐時間,就解決了實訓課程體系的合理建設問題。另外,旅游管理專業也可以嘗試“旅游規劃與開發”建設體系的創新,即縮短理論課程的教學課時,將理論課程的重點放在如何編制完整的旅游規劃,對空出的課時進行補充,能夠滿足編制較為全面的旅游規劃方案所需的時間,使學生在學習完理論知識后能夠有理論聯系實踐的實施過程。
3.3課程考核體系的創新
目前,該課程的考核體系多以試卷的形式進行,所考的內容大多是關于旅游規劃的原則、步驟、程序等概念性的理論知識,很少涉及到具體的旅游案例分析、模擬旅游規劃方案的設計等內容,對于學生完全掌握旅游規劃與開發的實質性內容有所限制。在優化該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建議將過程化考核和小組考核制引入到課程考核體系中,即課程考試不再用期末考試的一次性考核方式,而是根據課程的進度在學期的不同階段進行考核,并根據考核的內容確定其在整個考核過程中的比例,綜合形成本門課程的最終成績。而小組考核制,則是將學生分成4-6人一組的小組,將旅游市場調研、旅游資源普查、旅游規劃方案設計等作為不同時期的小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小組任務的過程中,可以逐步了解旅游規劃的每一章節內容,并付諸實施,同時也可以形成旅游規劃編制工作中必需具有的協作習慣。
3.4 師資團隊的培訓
現階段,各個高等院校旅游專業的老師,無論是否有過旅游規劃編制的經驗,因為科研任務和教學任務,而對旅游規劃的最新資訊及動態的了解都不是很及時,因此對師資團隊的培訓就變得比較重要。如定期組織教師到周邊的景區進行實地調查,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及時與旅游行政部門及相關旅游行業聯系,獲取到旅游規劃的最新信息等。
參考文獻
[1]鄭文俊.《“旅游規劃”本科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優化探討》[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3).
[2]郭海燕.《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構想》[J].宜賓學院學報,2011(7).
[3]楊健.《旅游規劃與開發教學效果提高措施探討》[J]. 經濟研究導刊.2011(3).
[4]王劍.《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教學優化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0(19.)
[5] 郭海燕,田振江,馮曉華.《案例教學在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0(2).
作者簡介
張曉培(1985-),女,管理學碩士,河南禹州人,研究方向:旅游規劃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