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勇
(新余日報社,江西 新余 338000)
主流媒體要以“定海神針”的威力化解戾氣
——以《新余日報》為例
□何智勇
(新余日報社,江西 新余 338000)

馬克思曾形象地說,報刊是社會輿論的流通“紙幣”,“經常而深刻地影響輿論”。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復雜,各種思想觀念交流交融交鋒,加之新媒體正以分秒更新著各種信息,真假難辨,泥沙俱下,特別需要主流媒體第一時間發聲,及早及時發布最權威的事實,及早及時正本清源、激濁揚清,引領公眾穿越迷霧,用正確的價值觀驅散偏激情緒,以“定海神針”的威力化解戾氣、弘揚正氣,凝聚理性、包容、向上、向善的強大正能量。
2014年8月30日,星期六,是休息時間,新余市委書記劉捷以普通黨員志愿者身份前往國家森林公園毓秀山撿垃圾。此事被人拍照發到網上,迅速傳播并不斷發酵,在點贊的同時,也有網友認為是“作秀”。不過,其中更引人注意的卻是另一種聲音:各種不堪入目的肆意辱罵和人身攻擊,以致發展到最后,只要有人出來說幾句話都會被群起而攻擊,各種污言穢語充斥微博留言區。
按理,市委書記利用周末休息時間上山撿垃圾,本是一次很正常、很普通的志愿服務行為。正因為如此,有關部門事前也就沒有安排當地黨報、黨臺記者進行例行報道。但是,面對網絡上倏然間來勢洶洶的質疑、指責、辱罵,作為中共新余市委機關報的《新余日報》,顯然不能袖手旁觀、裝聾作啞,必須主動站出來,第一時間以主流媒體“定海神針”的威力解疑釋惑、化解戾氣、弘揚正氣。
“8月30日,星期六。郁郁蔥蔥的毓秀山,空氣格外清新。在蒼翠遮掩的水泥道間,鮮紅的志愿者帽格外顯眼。這支‘紅帽’隊伍是由市委辦公室第一黨支部黨員志愿者組成。利用周末休息時間,黨員志愿者們一起拼乘私家車,早早來到毓秀山腳下的停車場,向山頂進發。一路上,大家或摘下掛在樹上的白色塑料袋,或俯身拾撿‘點綴’在青草間紅色零食包裝,或躍入山澗摳出匿藏在水溝里的礦泉水瓶……不一會兒,個個都汗流浹背。”
“當大伙把一袋袋垃圾投進沿途的垃圾箱時,吸引了路人贊許的目光,幾個登山鍛煉的年輕人不知什么時候也加入志愿者隊伍,不時拍照。閑聊中,他們表示,看到‘紅帽’撿垃圾,覺得非常有意義。得知市委書記劉捷作為一名志愿者也在其中時,他們直呼給力。當看見劉捷為撿一個蛇皮袋鉆進樹叢里,有人趕緊拿起手機,抓拍這一美麗的瞬間……”
9月1日,《新余日報》在一版顯要位置刊發特寫《奉獻者是快樂的》,詳實講述市委書記劉捷和市委辦公室第一黨支部其他黨員志愿者上山撿垃圾的緣由及過程,以真實可信的細節告訴廣大讀者和網友,市委書記上山撿垃圾絕對不是“作秀”,而是一次普通的志愿服務活動。
用正面宣傳主動為社會輿論“設置議程”,擠壓噪音、雜音、戾氣的生存空間,消解各種錯誤甚至反動觀點的不良影響
在刊發《奉獻者是快樂的》一文“以正視聽”的同時,《新余日報》還配發評論員文章《做響“新余有愛”志愿品牌》。文章指出:“一打綱領不如一個行動。打造‘新余有愛’志愿品牌,不僅靠‘叫功’、‘唱功’,更要靠‘做功’,做響‘新余有愛’遠比叫響‘新余有愛’重要。”
文章一開頭就直奔主題。“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新形勢下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管理的有力抓手。一花獨放不是春,眾手澆花春滿園。‘新余有愛’不僅是6萬多志愿者之愛,也不是一人一時一地之愛,更不是表面作秀之愛。做響‘新余有愛’志愿品牌,需要正確認識和認同志愿服務,需要全體市民積極參與和自覺實踐,更需要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和引領帶頭作用。”文章強調,“志愿者事業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共產黨員參加志愿服務,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鞏固深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的必然要求,是發揮黨員榜樣作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行動。市委書記劉捷以一個普通志愿者的身份,帶頭在國家森林公園毓秀山拾撿垃圾,這就是無聲號令和榜樣力量……”
緊接著,《新余日報》在重要版面顯要位置持續刊發3篇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語言樸實又不失犀利的署名文章《要“愚公”不要“葉公”》、《要正氣不要戾氣》、《接地氣才能有人氣》。文章指出,“這些‘義正言辭’的網友在質疑志愿者‘作秀’時,是否是自己對個別職業貼上標簽,一廂情愿將其‘臉譜化’而產生了偏見?當感慨‘世風日下’時,想想自己是否為弘揚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盡了一份心力?當缺乏對文明友愛之心的體察和愛護時,是否反省過自身長期以來對社會責任的漠視和放棄?面對不文明陋習,為了城市的清潔衛生、和諧秀美,比起在網絡上‘指點江山’、生活中‘雙重標準’的‘葉公’,我們更希望有千千萬萬個勇于擔當、堅毅實干的‘愚公’站出來。也許付出了艱辛未必收獲肯定,甚至還有不解和質疑的聲音。然而,只有當黨員干部帶頭示范的現象比比皆是,群眾才會司空見慣,網友才會見怪不怪。”文章分析說,“網絡戾氣的盛行,一是從眾心理在作祟,不明真相的群眾被少數別有用心的人鼓動而參與其中;二是依仗著一股莫名其妙的道德正義自信,一些網民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飛揚跋扈,有些人還自我感覺良好,儼然成了所謂的‘衛道士’;三是因為網絡暴力風險太低,法不責眾,別人都在罵,我罵幾句也不會把我怎么樣。毋庸置疑,如果任其發展,這種戾氣從網絡蔓延到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民族還有希望嗎?!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依法上網、文明上網理應成為所有網民的行動準則。每一個正直的公民在面對這樣的社會戾氣時,都應該多一份理性思考、少一份盲目跟風。”文章最后強調,“黨員干部帶頭‘接地氣’,志愿活動自然‘有人氣’,所謂的‘戾氣’也就不攻自破……”
見人見事見現場的特寫,配發有力度、有高度、有溫度的評論員文章,主流媒體“定海神針”的威力立馬凸顯。在事實真相面前,事態迅速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一度甚囂塵上、飛揚跋扈的噪音、雜音、戾氣逐漸消退。
與此同時,《新余日報》適時擴大報道規模,派出5路記者隨機采訪或連線數十位本地“網絡大V”和各行各業市民,請他們就市委書記利用周末休息時間上山撿垃圾一事談談自己的見解。9月1日、3日,《新余日報》拿出兩個整版全文刊登“網絡大V”和市民的觀點。是“作秀”還是普通的志愿服務活動?是該“罵”還是該“贊”?公理自在人心!
弘道律師事務所律師、經常在微博上發表時政見解的本地名博“@騰桂老表”說:“我是義工之家的一名志愿者,以前參加志愿活動時,網上常常出現不同的聲音,然而看到我們每周一次,持之以恒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這些聲音逐漸少了。關于志愿服務,別人信也好、不信也罷,意義不大,關鍵是為社會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心力。然而,志愿活動靠幾個人、幾個團體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志愿服務能夠通過黨員領導干部帶動,從上到下形成常態化志愿服務的氛圍,那么,我市的志愿服務必將開展得更加如火如荼。”
微博達人“@陳榮文”說:“周六上午屬于休息時間,書記同志有權利自由支配,在這段時間當義工、撿垃圾,無礙其本職工作,且符合道德導向與社會發展方向,應當鼓勵。”
網友“珠穆朗瑪馮”說:“有網友質疑,市委主要領導清掃垃圾是在作秀。我覺得即使這是一場‘秀’,也希望這種‘秀’能夠蔚然成風,能夠持續下去,消除老百姓心中對領導干部的隔閡,讓領導干部能扎根在老百姓身邊干好事、做實事、解難事……”
新鋼集團公司員工樂春柳說:“如果每一個人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撿垃圾做起,真情真意地以實際行動去倡導、去踐行,那么,新余一定會變得更加文明、更加精美。”
市交警支隊城南大隊大隊長張柳華表示:“目前新余正在大力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也在努力爭創全國文明城市,這是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從市委書記到普通市民,都需要從自身做起,為城市更加文明出一份力,開文明車、走文明路、做文明事。作為一名交警,我們更應該認真做好交通管理,站好每一班崗,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
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層層深入,環環緊扣,因勢利導,主流媒體“定海神針”的威力更加凸顯,從而進一步化解戾氣,引導社會輿論,傳播主流價值觀,傳遞溫暖人心的正能量。
總而言之,作為主流媒體,黨報是時代的推動者和建設者,面對價值觀、行為選擇日益多元的現實,黨報擔負正本清源、激濁揚清的任務愈加艱巨,我們不能居高臨下、坐而論道,也不能面對網絡戾氣綁架公眾民意當“聾子”、“瞎子”,必須以黨報的權威性、公信力發布最真實、最可信的新聞事實,必須以最準確、最清醒的判斷發揮黨報“定海神針”的功能,為涵養理性、包容、向上、向善的社會心態提供更多有力有效的輿論支持和思想路徑。
(本欄編輯: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