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紅
(泰興市南新衛生院 江蘇泰興 212300)
高血壓患者實施個體化延續護理的臨床分析
徐新紅
(泰興市南新衛生院 江蘇泰興 212300)
目的:對高血壓患者實施個體化延續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從我院高血壓患者中選取84例進行研究,并按照護理方法不同將其分為治療組(采用個體化延續護理措施護理)和對照組(采用常規臨床護理措施護理),均為42例,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水平和護理后生活質量狀況。結果: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血壓水平,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血壓水平顯著優于護理前的,且治療組的優于對照組的,P<0.05;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狀況,P<0.05。結論:在對高血壓患者實施護理臨床上個體化延續護理具有良好作用。
高血壓患者;個體化延續護理;臨床護理效果
在臨床上,高血壓為一種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其為心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危險的因素,患者極易并發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慢性腎臟疾病等癥狀,在一定程度上給患者正常生活帶來一定威脅。針對該種現象的出現,筆者為進一步了解高血壓患者實施個體化延續護理的臨床效果,特從我院高血壓患者中選取84例進行研究,研究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高血壓患者,均符合WHO關于高血壓疾病相關診斷標準。并按照護理方法不同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2例,男29例,女13例;患者年齡為51 -68歲,平均年齡(59.8±1.4)歲;患者病程為4-9年,平均病程(6.5± 1.7)年;對照組42例,男30例,女12例;患者年齡為52-69歲,平均年齡(60.1±1.3)歲;患者病程為3-8年,平均病程(5.9±1.2)年。對84例高血壓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對比,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選取的84例高血壓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采用利尿劑、鈣通道阻滯劑和β-受體阻滯劑等常規治療藥物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治療組患者采用個體化延續護理措施護理,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臨床護理措施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水平和護理后生活質量狀況。
1.3 觀察指標[1]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變化狀況和護理后生活質量狀況。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醫學研究通過SPSS17.0軟件對臨床治療過程中收集的相關數據資料加以分析處理。計量資料表示單位為(±s),不同患者之間數據資料差異以單因素方差分析法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統計學處理方法為x2檢驗法,如果兩組患者之間數據資料P<0.05,說明兩者間數據資料對比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2.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變化狀況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血壓水平,沒有明顯差異性,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血壓水平顯著優于護理前的,P<0.05;組間對比,治療組患者血壓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的,P<0.05,見下表:

表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變化狀況
2.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狀況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狀況,有一定差異性,P<0.05,見下表:

表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狀況(分)
3.1 常規臨床護理措施
護理人員為對照組患者提供干凈整潔病房環境,同時定期定時對患者病房進行消毒,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3.2 個體化延續護理措施護理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護理要求的提高,常規臨床護理措施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個體化延續護理措施應運而生,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該種護理措施是在常規臨床護理措施基礎上加以相應延續護理措施。在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應指引患者嚴格按照醫囑進行服藥,并定期定時測量血壓。同時,護理人員應指引患者少食或是禁食高鈉高鹽的食物,對于出現緊急狀況的患者,應叮囑其既是進院就醫。患者出院半年內,護理人員每周對其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其服藥狀況,并督促其嚴格按照醫囑服藥,指引其食用低鈉低鹽食物,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等。同時,護理人員應耐心傾聽患者訴說癥狀,消除其顧慮,進而有效穩定其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2]。
綜上所述,在治療高血壓疾病臨床上個體化延續護理措施具有良好作用,其對患者臨床癥狀具有一定改善作用。本次研究選取的84例高血壓患者中,治療組患者護理后血壓水平和生活質量同對照組患者間存在一定差異性,P<0.05,該研究結果同徐欽娟學者在《延續性護理對高血壓患者血壓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中研究結果基本一致[3]。因此,個體化延續護理措施值得在治療高血壓疾病臨床上推廣應用。
[1]吉云蘭,崔秋霞,單君等.個體化延續護理對改善高血壓患者生存質量的效果[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5):1401--1403.
[2]宋元麗.個體化延續護理對改善高血壓患者生存質量的效果[J].大家健康,2014,08(04):343.
[3]徐欽娟.延續性護理對高血壓患者血壓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10):1122--1123.
R473.5
B
1009-6019(2014)01-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