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倩
(安徽省天長市人民醫院內二科 安徽天長 239300)
護理干預對消化性潰瘍伴焦慮抑郁患者的效果分析
張曉倩
(安徽省天長市人民醫院內二科 安徽天長 239300)
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消化性潰瘍伴焦慮抑郁患者的護理效果。方法:以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經纖維胃鏡確診的消化性潰瘍中96例伴焦慮抑郁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觀察組實施消化科常規治療和護理,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干預。運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干預前后2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結果: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焦慮抑郁癥狀較干預前均有明顯改善(P<0.05),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癥狀改善程度、平均住院時天數、復發例數與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積極有效的心理護理促進消化性潰瘍伴焦慮抑郁患者疾病的恢復,并有縮短住院天數、減少復發的積極作用。
心理護理;消化性潰瘍;焦慮;抑郁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腸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潰瘍,以胃、十二指腸球部最為常見,具有慢性經過、周期性發作和節律性上腹痛的特點,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發病原因復雜[1]。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在發病中的作用歷來得到重視。積極心理治療是心理動力學和行為治療的綜合模式[2]。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對收入我院住院部的96例消化性潰瘍伴焦慮抑郁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取得一定成果?,F報道如下:
1.1 病例資料
納入標準:經纖維胃鏡檢查確診,符合消化性潰瘍診斷標準。排除標準:除外器官衰竭等嚴重器質性疾病;除外嚴重心理疾病;除外酒精依賴和藥物依賴;除外不配合者。符合上述標準者共96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齡18~66歲,平均(37.3±8.6) 歲;對照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齡19~67歲,平均(38.1±9.2)歲。觀察組,胃潰瘍18例,十二指腸潰瘍23,復合潰瘍(同時存在活動性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7例;對照組,胃潰瘍19例,十二指腸潰瘍23,復合潰瘍(同時存在活動性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6例;兩組在性別、職業、病程、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干預組:對照組干預的基礎上實施積極有效的心理治療,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士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護理,隔日1次,每次30~60分鐘,直至出院。心理護理方法:①評估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評估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判斷患者對疾病的應對態度是否積極,了解病人家庭情況及社會支持情況。②疾病知識教育:向病人及其家屬講解消化性潰瘍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的特點,使其做好長期治療的心理準備。列舉誘發和加重潰瘍的常見因素,協助患者規避危險因素,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③心理輔導:鼓勵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及時宣泄不良情緒,通過向家屬或醫護人員傾訴、聽歌、閱讀心理輔導故事等方式,誘導患者對治療結果做出積極的解釋。醫護人員應充分理解、尊重患者,善于傾聽與引導,與患者建立融洽的關系。
1.3 療效評價
1.3.1 心理評價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10周后的焦慮抑郁癥狀進行評價。
1.3.2 臨床療效評價
記錄患者的住院時間,比較兩組的平均住院時間。
1.3.2 復發情況
隨訪1年,比較兩組的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臨床流行病學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兩樣本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1 焦慮抑郁癥狀的緩解情況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均有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癥狀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觀察組合對照組SAS和SDS評分
2.2 住院時間與復發率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數為(11.3±3.1),對照組平均住院天數為(14.8±3.5),兩組數據進行t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復發3例,復發率3.13%率;對照組復發11例,復發率11.46%,x2=5.35,P<0.05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近些年因消化性潰瘍住院的病例逐漸增多,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十分復雜[3]。多數患者伴有焦慮、抑郁情緒,其心理異常率為76.1%,明顯高于正常人群[4]。由于對疾病的認識不足、長期服藥或病情反復發作等,患者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引起自主神經、內分泌、免疫及心理功能紊亂,進而影響胃腸平滑肌蠕動,干擾胃腺的分泌活動,破壞胃腸黏膜的屏障功能,形成惡性循環,使病情加重,甚至發生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門梗阻和癌變等嚴重并發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5]。研究表明,認知干預能明顯改善患者的情緒情況[6]。本研究發現,治療后96例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均有明顯下降,表明常規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對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負性情緒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無明顯差異,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平均住院時間及1年后復發率較對照組降低更為顯著,表明積極的心理干預對改善消化性潰瘍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縮短住院時間級降低復發率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可能的原因為:積極的心理干預使患者獲得關愛和社會支持,加深對疾病的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形成對疾病結果的積極解釋,減少了負性情緒的產生。密集的心理輔導使患者獲得理解和尊重,掌握宣泄情緒的有效方式,患者得以充分表達不良情緒,保持樂觀的心態。
綜上所述,針對消化性潰瘍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給予積極的心理干預可以顯著的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復發率。建議對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技能培訓,同時取得患者家屬的積極配合,及時積極地對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
[1]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69 -374.
[2]精卉坤,張勇,孫健,等.積極心理治療模式與發展趨勢[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31(4):40-41.
[3]吳月清.消化性潰瘍患者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4):21-24.
[4]魏淑瑛,李波.消化性潰瘍復發的影響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J].護理與康復,2010,9(4):301-302.
[5]刺萍萍.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心理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 (23):153.
[6]金妹,時美芳,鄒衛英,等.認知療法對脊髓損傷患者抑郁情緒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2,11,(5):477-478.
R333.2
A
1009-6019(2014)07-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