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斌
(隆回縣中醫醫院 湖南隆回 422200)
外科護理潛在的護理風險和對策分析
禹斌
(隆回縣中醫醫院 湖南隆回 422200)
目的:分析外科護理潛在的護理風險,從而采取相應的對策,以降低外科護理風險發生率。方法:收集380例外科患者臨床資料,遵循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例數均為19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管理,觀察組針對常見風險實施風險管理措施,最后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不良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投訴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基礎評價評分、護理質控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外科護理潛在的護理風險,采取全方位的風險管理措施,有利于降低護理風險發生率,降低投訴率,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促進護理水平。
外科護理;護理風險;風險管理
外科患者病情復雜多變,存在各種各樣的護理風險,不利于臨床護理的順利展開。外科手術護理具有明顯的技術性、綜合性,需要操作的步驟復雜多樣,只要其中一個護理環節存在安全隱患,都會嚴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需要及時識別各種存在的護理風險,采取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才能避免出現護理安全事故,提高護理質量,從根本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從而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為了分析外科護理潛在的護理風險本院對收治的380例外科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采取常規管理與風險管理,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02月到2014年02月本院收治的380例外科患者臨床資料,遵循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例數均為190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04例,女性患者86例,年齡在10~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56±2.77)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07例,女性患者83例,年齡在11~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44±2.90)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外科護理潛在的護理風險及分析
外科護理潛在的護理風險及分析如下:①護理人員沒有形成良好的風險意識,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尤其是部分護理人員缺乏足夠的法律知識[2],難以正確處理醫療問題。②對患者病情變化缺乏綜合判斷能力。外科患者病情變化快,護士沒有充分評估患者的危險因素,耽誤患者最佳的診治時間,降低治療效果。③護理文書書寫不完整。護理工作任務繁重,缺乏合理的人力資源配置,護理文書的書寫不及時、不完整,且容易出現錯誤,引發各種安全隱患等。④引流管扭曲、脫出、堵塞。外科手術后患者置管較多,容易出現松脫、堵塞等風險,對患者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⑤患者窒息猝死。糖尿病、高血壓以及腦血管病等合并癥的患者,必須十分警惕由于外科護理的疏忽所造成的患者猝死。⑥患者摔倒骨折。洗手間、病房、走道上設施不完善導致患者摔倒等,或容易出現墜床致骨折風險。⑦患者自身因素。外科患者病情復雜多變,需要承受巨大的疾病痛苦,對手術效果過分擔心,同時由于對麻醉手術有關問題認知能力比較差,因此,患者容易處于不同程度的焦慮狀態,從而影響患者睡眠質量,加劇患者的痛苦程度,從而出現各種護理隱患。⑧輸液操作中的風險與壓瘡。輸液中的用藥的品種復雜多樣,輸液量過大,容易出現配伍禁忌問題,引發各種護理隱患。普外科老年患者越來越多,合并癥和并發癥較多,臥床時間長,壓瘡發生率較高。⑨護士告知不到位。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缺乏溝通,不能落實護理風險管理[3],造成護理隱患。
1.3 護理方法
1.3.1 識別與衡量風險
外科患者大多會存在恐懼、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并且合并其它疾病,不熟悉疾病相關知識等,增加了護理中的風險。外科日常工作量繁多而復雜,低年資護理人員相對較多,缺乏護理工作經驗,因此,在外科護理中,首先應該正確衡量護理風險,及時處理護理細節中存在的風險,從而制定個性化的護理風險衡量記錄表。
1.3.2 制定完善的護理制度,提高風險防范能力
在護理中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針對性的應急預案,使護理人員形成正確的風險意識,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同時,加強護理技術操作、急救技能、專科護理等內容的培訓等,并定期考核應急預案及急救技能,通過嚴格的業務培訓和考核,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護理服務質量。最后要求護理人員學習法律知識,嚴格遵守醫療法規,從而有效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1.3.3 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增強人力資源配置的合理性
護理人員應該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溝通,樹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以親切的態度與患者交流,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增強患者對治療與護理的配合程度。護理人員應該針對不同患者,采取傾聽、言語疏導、肌肉放松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想象療法和音樂療法等方式,指導患者控制不良情緒。在手術前向患者講解手術及麻醉注意事項,疾病發病機制等,同時,也應該加強與患者家屬之間的聯系,得到家屬理解與支持,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安全護理。通過口頭宣教、視頻宣教、圖片宣傳冊、專家講課、集體討論、患者現身說法等方式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教育,增強手術配合程度,采取綜合解決方案及時解決患者在護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護理中,定期評價護理人員查房、護理行為,確保護理人員落實日常交班工作,及時處理存在的護理隱患。同時,根據外科實際情況,合理配置人力資源,采取新的排班模式,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等。
1.3.4 實施個體化風險管理,加強感染危險因素管理
在外科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對患者生命體征、病情變化形成全方位的觀察,采取精湛的護理技術,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以緩解患者的痛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病情恢復。同時,針對感染危險因素,在術前綜合評估患者情況,積極治療合并疾病,以提高其抵抗力,術后針對具體情況積極采取各項預防感染措施,降低感染發生率。
1.3.5 加強對并發癥及意外事件防范意識,提高治療護理質量
對于引流管脫出、扭曲、堵塞、突然猝死等情況,護理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防范意識。比如,一切遵循無菌操作原則,每日做尿道口的清潔,預防泌尿系感染,觀察各種引流管的情況,協助患者翻身、拍背、咳痰,有效預防肺部并發癥和引流管脫出、堵塞或扭曲等情況的發生。同時,加強壓瘡的預防護理,做好營養支持治療等,并且定期消毒病房,為患者提供舒適的護理環境,對患者病情形成全方位的監督。
1.4 護理評價
在護理期間,記錄兩組患者不良風險事件發生率、投訴率。向患者發放護理質量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采取自制評分表,記錄護理基礎評價評分、護理質控評分,分值在0~100分范圍內[4],評分越高說明護理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處理方法
本次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對比采取x2檢驗,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差異顯著性為P<0.05。
2.1 對比兩組患者風險發生率
觀察組出現管道脫落0例、感染0例、突發意外2例、溝通不良0例,不良風險事件發生率為1.05%;對照組出現管道脫落2例、摔倒3例、感染1例、溝通不良6例,不良風險事件發生率為6.31%;觀察組患者不良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滿意率、投訴率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投訴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滿意率、投訴率比較
2.3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基礎評價評分、護理質控評分
觀察組患者護理基礎評價評分、護理質控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基礎評價評分、護理質控評分比較
護理風險是指醫院內在護理的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護理風險的管理的關鍵是進行風險控制。在外科護理工作中大多會存在導管松脫、手術切口感染、護理行為不規范,對患者病情變化缺乏綜合判斷能力等風險而降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因此,在外科護理工作中實施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對預防護理安全隱患的發生,減少護理糾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臨床護理中只有及時識別各種護理風險,合理評價護理效果,從而采取綜合處理方案,才能降低護理風險發生率。
綜上所述,針對外科護理過程中潛在的危險因素,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不斷識別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從而建立風險管理制度,以增強護理人員的法律觀念,充分調動護理積極性,對護理風險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實現個體化的風險管理措施[5],同時,在護理中為患者爭取家屬和社會關系的支持,鼓勵患者家屬在患者面前要保持良好心境,并協助患者解決家庭問題,有助于他們建立治療信心,緩解患者心理負擔,從而改善護患關系,有利于減少護理風險,改善患者預后情況,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護理滿意程度。
[1]丁暉.外科護理潛在的護理風險與對策探析[J].吉林醫學,2011
[2]李俊蓉.外科護理潛在的護理風險及其對策分析[J].中外婦兒健康,2011
[3]張小芳.淺析外科護理潛在的護理風險和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2
[4]王應蘭.外科護理潛在的風險與對策[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
[5]包彩華.風險管理在普外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
R473.6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