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曙梅
(常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血透科 江蘇常州 213011)
飲食管理和健康指導對血液透析患者治療和康復的影響
劉曙梅
(常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血透科 江蘇常州 213011)
目的:探討飲食管理和健康指導對血液透析患者治療和康復的影響。方法: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8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平均分成兩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飲食護理,實驗組患者實施飲食管理和健康指導,比較兩組患者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水平。結果:實驗組患者實施飲食管理和健康指導后,血糖水平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水平與對照組比較下降更為明顯,兩組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對血液透析治療的糖尿病腎病患者實施飲食管理和健康指導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水平,且不影響患者正常的血糖水平,對于糖尿病腎病患者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有重要意義。
飲食管理;健康指導;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見血管并發癥,也是造成患者腎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致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目前,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血液透析[1]。飲食控制是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和護理中重要的一環,本研究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8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飲食管理和健康指導對血液透析患者治療和康復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8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齡47~83歲,平均年齡64.6歲。所有患者平均分成兩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飲食護理,實驗組患者實施飲食管理和健康指導,具體如下:
1.2.1 飲食管理: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飲食的原則是高熱量、高鈣、高蛋白、低鈉、低鉀、低磷、低脂,補水、補維生素。血液透析患者要保證熱量和蛋白的攝入,熱量的攝入可保證正氮平衡,避免蛋白的分解,每日熱量攝入量為146kJ/kg,優質蛋白的攝取主要是進食雞蛋、魚肉、牛奶等,每日蛋白攝入量1.0~1.2g/kg。糖尿病腎病患者一定要注意鹽的攝入,根據血壓、有無心衰、水腫等情況控制患者鈉鹽和鉀鹽的量,少吃含鉀較高水果、蔬菜,并嚴格控制患者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g。透析患者每日鈣攝取量應保持在1000~1200mg,并注意補充其他鈣制劑。患者磷的每日攝取量應控制在800~1000mg,避免過多進食磷含量過高的動物內臟、酸奶等。另外,應保證患者維生素的攝入,特別是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的補充[2]。飲食中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高血糖、減少降糖藥物的用量。
1.2.2 健康教育:1)心理護理:糖尿病患者受長期患病的困擾,工作、學習、生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情緒容易產生波動,進而引起焦慮、煩躁、不安等情緒,護理人員應當注意與患者進行積極溝通交流,態度要誠懇,了解患者及其家屬的需求,并盡力解決患者的問題,穩定患者的焦慮不安的情緒,使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3]。
2)運動護理:運動護理也是糖尿病腎病治療中的重要一環,護理人員要鼓勵患者通過散步、慢跑、打拳、跳舞等進行活動,可有效減輕患者體重,同時可以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患者的胰島素抵抗,促進葡糖糖的代謝、利用,從而有效降低血糖。
1.3 觀察指標
檢測并記錄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空腹血糖水平等指標,并進行對比。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臨床護理療效比較
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實施飲食管理和健康指導后,尿素氮為(15.7 ±0.8)mmol/L、血肌酐為(164.2±24.3)μmol/L、尿蛋白為(11.4±3.6) mg/min,與對照組比較下降更為明顯,兩組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而血糖水平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
綜上所述,對血液透析治療的糖尿病腎病患者實施飲食管理和健康指導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水平,且不影響患者正常的血糖水平,對于糖尿病腎病患者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有重要意義。
[1]周秀華,孟迎春,翟春香.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4):50-52.
[2]顧雪蓮.63例血液透析營養不良患者的飲食護理[J].當代護士,14(06):113-114.
[3]葛向凡.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與飲食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18):2394-2395.
R692.5
B
1009-6019(2014)01-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