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強
(福建省平潭縣醫院 福建平潭 350400)
熱毒寧聯合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手足口病療效觀察
吳強
(福建省平潭縣醫院 福建平潭 350400)
目的:觀察熱毒寧聯合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手足口病的療效。方法:選取89例手足口病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44例和對照組45例,治療組給予熱毒寧注射液及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有效率和臨床癥狀及體征消退時間。結果:治療組治療有效率和臨床癥狀及體征消退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熱毒寧注射液聯合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好,值得基層醫院臨床推廣使用。
手足口病熱毒寧注射液單磷酸阿糖腺苷中西醫結合療法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丙類傳染病,學齡前兒童多見,多發生于3歲以下嬰幼兒,主要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臨床表現為手、足、臀、膝及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和皰疹,可伴有發熱。重癥病例多由EV71感染引起,并發癥為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致死原因主要為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1]。為防止出現并發癥,早期治療手足口病尤為重要。我院對2013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44例手足口病患兒使用熱毒寧和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效果較好。
1.1 臨床資料
收治手足口病患兒89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4例和對照組45例。病例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2]手足口病診斷標準及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1]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診斷標準。全部病例臨床均有手足口臀部皰疹伴發熱、食欲不振的癥狀;治療組中男30例,女14例;年齡7個月至5歲,其中小于1歲5例,1~3歲35例,3歲以上4例;低熱10例,中等度熱26例,高熱8例;并發支氣管炎2例。對照組男32例,女13例,年齡7個月至5歲,其中小于14例,1~3歲36例,3歲以上5例,低熱11例,中等度熱25例,高熱9例;并發支氣管炎4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及臨床病情輕重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熱毒寧注射液(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0.4-0.6 mL/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中靜脈滴注,單磷酸阿糖腺苷5-10mg/kg.d,加入生理鹽水50~100 mL中靜脈滴注,連續5-6 天;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注射液10~15 mg/kg.d加入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連續5-6天。兩組均給予常規護理、物理及藥物退熱(體溫大于38.5℃)、維生素C及B族維生素,能量輔助治療,有細菌感染者應用抗生素,有口腔潰瘍者加用開喉劍噴霧劑噴霧,合并咳嗽咳痰者加用解痙平喘化痰藥物治療。
1.3 療效標準判斷
(1)顯效:體溫正常,手足皮疹消退,口腔潰瘍皰疹愈合,無其他并發癥;(2)有效:體溫正常,手足皮疹及口腔潰瘍皰疹明顯消退,無其他并發癥;(3)無效:以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出現支氣管炎、肺炎、心肌炎或腦炎等并發癥。
1.4 療效統計方法
資料采用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x±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主要癥狀、體征消退時間比較見表1,治療組熱退、手足皮疹及口腔皰疹消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兒主要臨床癥狀體征消退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患兒主要臨床癥狀體征消退時間比較(±s,d)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n 體溫正常手足皰疹結痂皰疹消退口腔皰疹消退治療組442.19±0.842.97±0.423.49±1.012.03±0.41對照組453.61±0.985.34±1.286.92±1.983.73±0.66
2.2 治療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治療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副反應
各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發生,個別病例有惡心欲吐、腹痛、腹瀉,上述癥狀均于停藥后或對癥處理后減弱或消失。
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RNA病毒類),柯薩奇(Cox)A16及A5 A10 A9 B5 B2,埃可病毒,EV71病毒等多病原所致的以口腔黏膜及手足皮膚病變為主的傳染病,發病季節以春夏季為主;主要通過唾液飛沫糞便經消化道呼吸道及密切接觸傳播;易感人群為學齡前兒童,主要為對癥治療;手足口病大多為自限性疾病,大多預后良好,但持續發熱不退伴有精神差的患兒,即使皮疹消退,仍不能忽視可能是手足口病重癥的早期預警,因此,控制體溫及早退熱,預防并發癥是防治手足口病重癥發生的重要舉措[3]。利巴韋林抗病毒的藥理作用是抑制病毒RNA多聚酶和mRNA鳥苷轉移酶引起細胞內鳥苷三磷酸減少,損害病毒RNA和蛋白質合成,使其復制受抑。但其副作用較多,如大劑量長期使用引起白細胞減少、貧血、血清轉氨酶和膽紅素增高等。而單磷酸阿糖腺苷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抑制病毒核苷酸還原酶的活性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還能抑制病毒DNA末端脫氧核苷酰轉移酶的活性,使阿糖腺苷三磷酸滲入到病毒的DNA中,抑制了病毒DNA的繼續合成[4-5],近兩年用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手足口病臨床觀察研究表明,單磷酸阿糖腺苷起效快,復發率低顯效快,療程短。療效優于利巴韋林。
中醫認為手足口病感染的邪毒為特殊的疫毒之邪,這種濕熱之邪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本病發病初期外感邪毒,經口鼻而入,毒熱傷及肺脾,導致肺衛失和而出現感冒癥狀,如發熱、流涕、輕咳、咽紅等,重者出現吐瀉等脾傷證候,繼而毒熱入血、運行全身,而脾主四肢,開竅于口,邪傷脾則手足口受邪而熱,熱郁為疹,毒透成皰,引起手足口臀部位發生紅疹及水皰,并且出現口痛、咽痛、流涎、拒食、煩躁以及手足癢痛等癥狀[6]。熱毒寧注射液系抗菌抗病毒中成藥,由青蒿、金銀花、梔子組成,具有清熱、疏風、解毒作用。青蒿是方中君藥,味苦、辛,性寒,辛以解表、寒以清熱。金銀花在方中為臣藥,味甘、性寒,功能清熱解毒,助君藥青蒿以增強其清熱、退燒的作用[7]。目前多項研究表明,熱毒寧具有明顯的抗病毒和抗菌作用,可較快起到解熱、抗炎的作用[8]。2008年中國疾控中心完成的熱毒寧體外抗EV71病毒實驗結果顯示,熱毒寧注射液在細胞實驗中,在一定的濃度下具有抑制EV71病毒復制和部分滅活EV71病毒的作用,可協助降低重癥手足口病的發生。本研究結果提示,治療組在退熱、褪疹、食欲的改善方面均高于對照組,提示熱毒寧聯合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手足口病療效可靠,可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值得基層醫院臨床推廣使用。

表2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n(%)]
[1]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0,4.
[2]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06
[3]孫彩霞,熱毒寧聯合阿糖腺苷治療小兒手足口病臨床療效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11年12月第6卷第36期,137-138
[4]陳新謙.新編藥物學[M].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30.
[5]師海波,王克林.最新臨床藥物手冊.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7:154
[6]覃耀真.王力寧.張玉嬌.中醫藥治療小兒手足口病臨床研究綜述.[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 12(3):70.
[7]余儉.抗菌抗病毒新藥--熱毒寧注射液[J].中南藥學,2010,8 (7):548.
[8]周衛芳,李偉.熱毒寧治療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伴發熱的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06,7(21):69.
R725.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