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軍
(上海市奉賢區奉城醫院)
56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臨床分析
嚴軍
(上海市奉賢區奉城醫院)
介紹56例老年血透患者的臨床情況及透析的主要并發癥,其中以心血管發生率最高,低血壓、高血壓、心力衰竭最常見。并提出預防和處理并發癥的方法。
老年人;血液透析;并發癥;預防
隨著血液凈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通過血液透析的治療達到長期存活已成為現實。如今人類社會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在全球范圍內,老年(≥60歲)血液透析患者人數逐年增多。由于老年人存在著與年齡相關的生理特殊性,從而增加了透析治療的困難,透析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如果不予預防或不采取相應措施,容易導致患者心跳、呼吸驟停,甚至危及生命。
統計我院2012年2月-2014年4月,有106例在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其中老年患者56例的臨床資料,并對患者的相關因素如病因、并發癥等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2.1 一般情況
56例老年病人透析時間為2~12年,每周透析2-3次,轉院6例,脫離透析2例,放棄透析2例,死亡11例。56例在透析其間均發生發生過并發癥。年齡60~84歲,平均64.24±2.34歲。男性35例,女性21例(占37.5%)。尿素氮25~45mmol/L,血肌酐678~1824Lmol/L,血紅蛋白59-131g/L。
2.2 病因分析(見表1)

表1 56例老年尿毒癥患者病因
2.3 透析中并發癥分析(見表2)
其中52例發生2種以上的并發癥,死亡的11例中有9例(81.81%)死于心血管并發癥,死因為心力衰竭5例,腦出血4例,其他死因為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各1例。
20世紀90年代以前,70歲以上老年人曾作為血液透析的相對禁忌征。隨著透析技術的不斷提高,現在高齡已不再是透析的禁忌征,本院血液透析患者中年齡最高可達84歲。老年患者腎濃縮功能減退,渴閥升高又增加了脫水和血容量不足傾向,老年人不能分泌足量醛固酮,腎小管對激素反應下降且髓袢再吸收鈉功能受損,腎臟易于失鈉[1]。
本組病人心血管并發癥發生率最多,其中低血壓最高達85.71%,比張美容等[2]報道的80.14%血管并發癥略高。而其中又以低血壓出現頻率最高,發生率約為20%~40%[3],尤其好發于老年人,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與年齡相關性疾病導致腎衰的患者。因老年人往往合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供血不足等,導致老年患者心臟儲備功能高。大多數老年終末期腎病患者在進入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前即有明顯的心血管系統損傷,血液透析中更易出現血壓低下。血液透析時周圍血管阻力降低,心排血量不能相應提高,血管硬化,血容量相應不足,另一方面也與心臟的儲備功能下降、交感神經功能障礙使周圍血管阻力降低有關[4],同時醋酸鹽透析液具有擴張周圍血管和抑制心肌作用,也是低血壓原因之一[5]。我們采取以下措施:(1)控制超濾速度(<1LPh),透析期間控制體重增長(<2kg);(2)低溫透析,同時使用可調鈉(高低鈉程序)聯合超濾程序(先快后慢)透析;(3)透析前暫停服用降壓藥;(4)透析中避免過饑或過飽。
本組患者血液透析并發癥中占其次的為高血壓和心律失常,各38例,占67.86%。對于老年高血壓透析人群,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可能引起低血壓或心肌低灌注,所以血壓控制150/90mmHg即可,應嚴格限制患者水和鹽的攝入,并控制透析液鈉濃度在138mmol/L左右,合理應用降壓藥物,密切監測血壓水平。而對于有心律失常并發癥的患者因采用個體化透析,即增加透析頻率,限制每次超濾量。
總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身體各器官的功能衰退,疾病復雜多變,故在透析過程中并發癥頻發。所以作為醫護人員應該血透前、血透過程中密切觀察病情,根據不同患者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掌握相關并發癥的先兆;這些年來因家庭矛盾、患者心理緊張引起的透析并發癥也屢見不鮮。因此為了防止透析并發癥的發生,做好患者的心理指導工作,做到有目的的預防,有針對的治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頻率及減輕并發癥后果。

表2 56例老年尿毒癥患者并發癥
[1]葉任高.現代腎病治療學[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47.
[2]張美容,黃馥香.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的預防[J],現代醫學,200616(2):44-45.
[3]王質剛,主編.血液凈化學.第1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94.
[4]趙學偉,綜述.廖洪軍,審校.血液透析低血壓的發生機制及防治對策.國外醫學(泌尿系統分冊),1997;17(3):109
[5]劉平,透析療法與心血管并發癥.見:王海燕,主編.腎臟病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535
R457
A
1009-6019(2014)07-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