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紅
他曾是一事業單位職工,有一副鐵飯碗,但他放棄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穩定工作,選擇去農村種野菜。如今,他儼然成為半個農業專家,這個人就是焦圣貴。那些原本生長在野外并不為多數人熟知的野菜,在焦圣貴的創業實踐中,逐步實現了由規模化種植向產業化發展。那么,這位放棄鐵飯碗的有心人,是怎么萌生回老家創業的念頭,又走過了怎樣的創業歷程呢?
將鐵飯碗丟掉
焦圣貴和妻子王琳琳是大學同學,畢業后,夫妻倆分別在山東泰安市和新泰市的事業單位工作,一起端著鐵飯碗,生活穩定而安逸,是許多人羨慕的對象。
2008年,在餐飲消費領域崇尚綠色健康的呼聲中,一些在百姓餐桌上絕跡的具有養生保健作用及豐富營養的野菜,獲得了城里人的青睞。一時間,曾經無人過問的生長在田間的野菜成了“貴族菜”,城里餐館售賣的用野菜做成的打著保健養生招牌的菜肴,價格高得令人咋舌。眼光敏銳的焦圣貴看到了潛在的商機,萌生了種植野菜致富的想法。為了求穩求妥,他回老家先在自家地里試種了幾畝食用和保健兼備的野菜。然而到了收獲季節,卻遇到營銷難題。再好的東西沒有營銷渠道也不行,為了將自己的野菜推銷出去,他去飯店餐館甚至農貿市場推銷野菜,在他的努力下,收獲的野菜終于出手,每千克售價在12~16元之間,比種植普通蔬菜效益高出幾倍。
這個結果增強了焦圣貴創業的信心,2011年,他和妻子一起辭職回到老家,利用自家的幾畝林地及租賃的10畝水澆地與10畝山地發展野菜種植。他們首先去外地考察學習,引進種子種苗試種,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學習,很快就掌握了野菜的科學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方法。
創業的路注定不會一帆風順。焦圣貴夫婦辭職當農民的另類之舉,不僅令村里鄰居們不理解,也讓他們的父母難以接受。看到作為“金鳳凰”飛出了農村,而今重又殺回農村的焦圣貴與他們一樣在田間忙碌奔波,村里人議論紛紛:“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為了一個鐵飯碗擠破腦袋,焦圣貴卻要放棄鐵飯碗去端一打就碎的泥飯碗,回到農村土里刨食,不是傻瓜就是瘋子!”
將網上營銷搞活
創業心切的焦圣貴無暇顧及家人及鄰居們對他的非議,他認準了一條路便會堅持走下去。
焦圣貴雖然出生于農村,但走進城市后再也沒有接觸過農活,現在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農民,每天都要奔波在家里田里,為野菜授粉、施肥、澆水、除蟲,不辭辛苦,一次干活時手背受傷,掌骨骨折,即便這樣他也沒有停止勞作。
第一年種植的野菜豐收后,焦圣貴第二年又租種了十幾畝地,擴大種植規模。他所在的村果樹多,樹下的空地如果能利用起來搞野菜種植,也是一條極好的致富之路,為了規模化種植,他牽頭成立了金山林果專業合作社,吸引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來,共同致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看著焦圣貴靠野菜種植走上了富裕路,村民們紛紛加入到種植野菜的行列,規模最大時,全村有四百多畝地都種上了野菜,單是拱棚就建了三百多個。
2012年,因為村里土地重新調整,可供耕種的土地資源有限,焦圣貴的野菜種植受到了很大影響。最后東拼西湊了十幾塊零碎地塊,焦圣貴在這些小塊地里栽上了果樹,樹下種了六十多種野菜。雖然山地水澆條件不好,但野菜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不高,種子下種后幼苗長勢良好。
由于現有的土地無法滿足種植的需要,無奈之下,焦圣貴只有先收集各種野菜種子,想待土地多時再擴大種植。在收集野菜種子的同時,他發現人們追求綠色、崇尚健康的意識不斷增強,野菜種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向他索要野菜種子的人越來越多。焦圣貴的腦子里靈光一閃:有需求就有市場,能不能把野菜種子、種苗通過網絡渠道推廣銷售出去,再開辟一個發展方向?
有了想法就去實施,這是焦圣貴的一慣作風。他和妻子發揮大學時學習計算機專業的特長,運用電子商務、網絡營銷,建立了中國林下經濟網、中國野菜網、中國野菜種子網等網站,還在淘寶網上開設了兩個小店,開始通過網絡推銷野菜種子。在網站營銷的同時,他們還通過與農業有關的種養論壇發布消息,利用微博微信的網絡影響力,打起了“線上交易”的主意。焦圣貴通過在線種植過程的展示,吸引了許多客戶在線上訂購野菜種子,然后由他統一配送上門。網絡營銷為焦圣貴帶來了豐厚的利潤,這一年他收入二十多萬元。
“野菜藥食同源,可以做菜,長期食用還可預防及治療疾病,強身健體,發展野菜種植前景廣闊。”焦圣貴和妻子既要試種各種保健野菜,又要兼顧野菜種子的網絡銷售,不僅在國內賣,還將野菜和種子銷售到了國外。最忙的時候,他們每天僅發貨打包就需要3個小時,忙不過來的時候還得請人幫忙。
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焦圣貴先后采用了多種銷售模式,比如產品配送,發展VIP會員,每年3600元費用可以享受每周配送一箱野菜的服務;還有野菜采摘休閑游活動,顧客采摘不分種類以每千克20元標準出售。由于宣傳營銷到位,每逢周末,城里人紛紛來到焦圣貴的野菜種植基地采摘,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加了樂趣,還呼吸了新鮮空氣、收獲了美味。最多一次一天來了三百多輛車,擠滿了村子里的道路。他的VIP會員最多的時候發展到了一千多個。
將林下經濟做強
雖然焦圣貴的野菜種植和銷售搞得風生水起,經濟效益節節攀升,但他卻沒有小富即安,他滿懷信心地說,自己還想發展林下金蟬養殖,將有限的田地得到最大程度地利用,實現林下多層收益。“現在讓村民免費在田間養金蟬、蝗蟲,向他們介紹昆蟲養殖經驗,到適當季節再統一收購。野菜種植和昆蟲養殖效益較好,村民們都愿意搞,明年我打算擴大種植和養殖規模。目前我正在別處辦理土地流轉事項,如果土地流轉成功,到時再挑選十幾個口感好、營養價值相對較高的野菜品種進行種植。”焦圣貴說。
目前焦圣貴已經著手做養心菜保健茶,他打算從簡單的深加工做起,充分利用養心菜的養生保健功效,將保健茶打入市場,繼而實現生態農業鏈的良性循環。2014年,焦圣貴還準備購置一套脫水設備,主做脫水野菜,將自己種植和加工的野菜推向全國,甚至走出國門。
對焦圣貴而言,野菜種植項目只是創業規劃中的一部分,他最終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具有多種經濟功效的林下種養模式。
談到今后的發展,焦圣貴說:“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看慣了農民田間勞作的辛勞,希望通過不斷探索和嘗試,改變山區傳統的農業種植結構,充分利用山區現有資源,進行林下復合生產,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構建山區林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生態生產模式,蹚出一條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易操作,適合山區百姓發家致富的好路子。”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青年路57號宋王莊小區20號樓1單元402室 郵編:27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