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強
在重慶市銅梁縣土橋鎮高坡村的一大片魚塘里,漁場業主正指揮著工人采收蕹菜(又名藤菜、空心菜)。魚塘里一字兒排開的長方形浮筐網箱里的蕹菜長得格外青翠,塘里的水也格外清澈?!般~梁的魚菜共生項目從2011年開始示范,主要安排在土橋、侶俸、少云、平灘等幾個養魚大鎮,2013年全縣推廣到了兩千多畝,畝收入突破2000元,前不久,這一科技項目通過了縣級驗收,10月份接受市級驗收?!笨h水產技術推廣站負責人陳輝向筆者介紹說。
據了解,銅梁縣過去不少魚塘因施用有機和無機餌料,加上魚的排泄物積累,導致塘水過肥,水中產生大量的氨氮,到了夏秋時節,這些有機、無機物在水里發酵,很容易導致返池死魚。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銅梁縣水產技術部門從2010年開始,在土橋鎮試點“魚菜共生池塘生態養殖技術”,即將池塘養魚與水生蔬菜無土栽培相結合,水中養魚,水面種菜,以水培蔬菜吸收水中有機物質來改善魚類養殖產生的微生物富集現象,形成良性的循環生態系統。這樣既凈化了水質,又減少了漁業生產成本。
“在魚塘里種植蔬菜,不僅能生產出純天然的綠色蔬菜,還能凈化魚塘水質,有效解決了過去魚塘因水質過肥而出現的死魚現象?!标愝x介紹說。
據侶俸鎮永樂漁場業主周良云介紹,以前魚塘水中氨氮含量嚴重超標,需要很多藥物才能降低氨氮的濃度。實施魚菜共生項目后,塘水清澈了,還少用很多調節水質的藥,魚的畝產也提高10%以上。
在侶俸鎮永樂村,浮筐在魚塘的中間排成一行。浮筐四周是用PVC管做成的長方形框架,框架的中間鋪有兩層塑料網,下面一張網眼較密,上面一張較稀,蕹菜和芹菜種苗插在網眼中。
據了解,每個浮筐的成本近兩百元,使用年限在3年以上。水質較肥的,每個網箱可生產鮮菜200千克,當年不但可收回成本,而且可畝賺一千元以上,以后的年收入都在兩千元以上。
“水面上設置的浮筐每個面積在4平方米左右,水生蔬菜的種植面積以占總水面的10%為宜。從這幾年的試種效果來看,這樣的比例比較合適。因為放置密度過大,會影響水體對光照、氧氣和熱量的吸收,不利于水中微生物的生長?!标愝x介紹說。
在土橋鎮高橋漁場,浮筐網箱的框架材料是農村司空見慣的竹子,方形框架中是一張張細密的網。“這些網箱是我們自己動手制作的,成本很低,只有幾十元,材料也容易找到?!睒I主雷開榮說。
陳輝強調說:“不論是用PVC管做成浮筐的框,還是用竹料做浮筐的框,每個浮筐的面積最好4平方米,這樣浮力足夠,即便在蕹菜長大后,整個網箱依然能穩穩當當地漂浮在水面上。如果浮筐太大,就會影響浮力和采摘操作,也不利于蔬菜生長,因為蔬菜也需要光照和熱量。”
此外,水生蔬菜成熟后要及時采摘,以利于下茬生長;如果采收不及時,將會爛根。
(作者聯系地址:重慶銅梁縣委宣傳部新聞辦公室 郵編:40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