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華+李東揚
涇縣地處皖南山區,是安徽省的桑蠶大縣,然而自2008年以來,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和繭絲綢市場處在周期性低谷期的綜合影響,繭絲價格連續下跌,農民種桑養蠶效益下降;再加上農村青壯年勞力大量向城市轉移,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響,桑園拋荒失管現象嚴重,曾經一度消亡的桑蟥又卷土重來,部分桑園受害嚴重,給全縣蠶桑業生產造成威脅。為了幫助蠶農科學防控,筆者于2010~2013年對涇縣桑蟥的發生特點進行了系統觀察,并結合生產實際提出了一套無公害防控技術,在當地生產中推廣應用,防控效果達到90%以上。現將桑蟥的發生及其無公害防控技術介紹如下:
一、發生情況
1. 形態特征 桑蟥,又叫桑白蠶、蟥蟲、桑蠶、松花蠶等,屬鱗翅目、蠶蛾科,是為害桑葉的主要害蟲之一,為國內桑苗檢疫對象。桑蟥屬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4個發育階段。
①成蟲。觸角雙櫛齒狀,雌蛾狹長,雄蛾短闊,復眼球狀,均為黑褐色,胸背部有黃褐色長毛。雌蛾腹部肥大,向下垂,產越冬卵者腹面有深茶褐色毛,體色淡黃色,體長10毫米,翅展40毫米;雄蛾腹部細瘦,向上舉,末端具黑毛,體色深黃色,體長9毫米,翅展30毫米。
②卵。分有蓋卵和無蓋卵兩種,有蓋卵為越冬卵,無蓋卵為當年孵化卵。非越冬卵乳白色,孵化前變粉紅色,卵塊呈扁平橢圓形。越冬卵初產時黃白色,后變淺茶褐色,卵塊呈橢圓形。
③幼蟲。共5齡,體長筒形,頭棕黑色,初孵幼蟲灰白色,密生細毛,體節上具有皺紋,中有黑斑,老熟時黑斑脫去,呈透明狀,老熟幼蟲體長24毫米。
④蛹。乳白色,長桶形,羽化前兩天變成黃色,翅芽上有黑紋,頭頂、復眼及氣門為茶褐色。雌蛹長10~15毫米、橫徑3.5~5毫米,雄蛹長8~10毫米、橫徑2.5~4毫米。部分蛹體腹面棕黑色,羽化后即為產越冬卵的雌蛾,繭淡黃色,長橢圓形,長16~17毫米,繭層疏松。
2. 生活習性與為害癥狀 成蟲有趨光性,在早晨露水未干或日中交尾時飛翔力弱,夜間飛翔能力較強,一般以上午6~9時羽化居多。雄蛾羽化較雌蛾早1天,且較活潑,能進行二次交尾。雌蛾行動緩慢,羽化初期一般靜伏,當天可交尾,交尾時間4小時左右,交尾后2~4天開始產卵,1頭雌蛾通常產1個卵塊。每塊有卵56~190粒不等,平均約120粒,產卵部位以兩年生側枝的外側和下側為多,一年生枝條及主干次之。越冬卵的孵化期長達1個月,以6月底孵化最盛,平均孵化率為80%左右。非越冬卵多數產在葉背面,每卵塊有卵24~250粒,平均約120粒,平均孵化率為90%左右,單個卵塊孵化歷期8~10天。
幼蟲以上午孵化居多,初孵幼蟲吃去下表皮和葉肉組織,留下透明上表皮,一次蛻皮后即能蛀食成孔,三齡后可食光桑葉僅剩葉脈,食光1株后吐絲下垂飄移至臨近桑株繼續為害。老熟幼蟲一、二代結繭于葉背,若桑葉被食光,則結繭于葉脈、葉柄和樹枝上,還有的結繭在桑樹鄰近的樹木上,甚至宅舍屋檐下。繭層稀薄,可透見蛹體,蛹皮易破。由于桑蟥的孵化期較長,幼蟲發育及歷期差異大,所以略有世代重疊現象。
3. 發生特點 桑蟥有一化性、二化性及三化性之分,均以有蓋卵塊在桑樹枝、干上越冬,根據近年來系統觀察、調查,涇縣桑蟥的發生以三化性為主,約占80%。氣溫回升早的年份,越冬卵孵化也早,反之則遲。因溫度的差異,齡期經過也不同,因此桑蟥的發生有差異。桑蟥喜歡在1.5米以上高的枝、干上產卵,因此樹形高大、枝條茂盛的桑園受害嚴重。此外,桑蟥的發生程度還與養蠶布局有關,以飼養春蠶為主,未能及時夏伐的桑園桑蟥發生重;年養四季蠶(春、早秋、中秋、晚秋)的,由于飼養全面,采葉除去了大部分蟥卵,從而減少了桑蟥的蟲口基數,桑蟥發生輕。
二、無公害防控技術
1. 苗木檢疫 嚴格執行桑苗和接穗檢疫制度,以防引入攜帶桑蟥的越冬卵塊。發現帶有蟥卵的桑苗、接穗,應及時刮除或進行藥劑處理,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浸漬處理1~2分鐘,陰干后再包裝起運。
2. 人工捕殺,保護利用天敵 頭蟥為害時,及時摘除有卵塊和初孵幼蟲群的桑葉,集中銷毀,可降低頭蟥發生量,控制當年的災害發生程度。冬季刮除桑樹枝、干上的越冬卵塊,越冬代蛹期采摘蟥繭,分別放入寄生蜂保護器,保護寄生蜂,提高其田間寄生率。
3. 合理修剪與伐條 改變將春蠶余葉留下養桑的舊習慣,春蠶大批用葉后立即夏伐,可有效減輕桑蟥為害。冬季進行剪梢、剪枝、修剪枯樁,將帶有病蟲的殘葉與枝、梢、樁一起集中燒毀,可減少翌年發生基數(NY/T 1027-2006,《桑園用藥技術規程》)。
4. 燈光誘殺 利用桑蟥的趨光性,在桑園安裝頻振式殺蟲燈或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桑蟥成蟲。掛燈高度以接蟲口距離地面1.5米為宜。1盞頻振式殺蟲燈的有效防控面積約為3公頃。每日開燈時間為19時至次日凌晨5時,一般在6月上旬裝燈,10月上旬撤燈。
5. 性誘劑誘殺 利用桑蟥性信息素誘殺桑蟥雄蛾,干擾成蟲交配,降低落卵量。在桑蟥主要為害世代羽化前,將桑蟥性信息素誘芯及配套誘捕器懸掛于桑樹側枝上,離地面1.5米左右。一般每公頃放置30~45套性誘劑誘捕器,并呈棋盤式懸掛(董廷宣,杜明增,1995)。
6. 做好蟲情監測,掌握防治適期 選擇當地有代表性的桑園,定期抽樣調查桑蟥的消長動態,包括卵塊密度、孵化率、化蛹進度以及蛹的密度、性比和化性等,掌握在桑蟥卵孵化高峰期至幼蟲未擴散前用藥,實行達標防治。
7. 化學防治 根據桑蟥孵化期相對集中、世代明顯等特點,采取“主治頭蟥、搶治二蟥、狠打三蟥,統一防治”的防治策略。推薦藥劑有異丙威(滅多威)、敵敵畏、辛硫磷和晶體敵百蟲等,噴藥時枝干及桑葉正、背面都要均勻噴到,不得隨意加大施用濃度,同時注意不同藥劑的輪換使用,并要嚴格遵守養蠶用藥的安全間隔期(張小忠等,1998)。
(作者聯系地址:王秋華 安徽省涇縣云嶺鎮農綜站 郵編:242500;李東揚 涇縣植保站 郵編:24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