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樹,李家林,劉忠義
(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安徽銅陵244061)
伴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銅陵職業技術學院于2000年升格為高職院校,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為安徽省及周邊地區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近年來學院規模、師生隊伍亦不斷擴大,科研總體水平呈現不斷提高趨勢[1]。本文通過統計分析學院自成立以來的論文發表情況,從一個側面揭示和回顧學院教科研進展狀況,并對今后的發展提供參考建議,以期能為教科研及其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幫助。
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2]為檢索平臺,檢索2000年~2013年9月30日,作者單位為銅陵職業技術學院,為了提高檢全率,勾選中英文擴展檢索,共檢索出文獻497篇,剔除投稿須知、重復、未授權或保密的,獲得近14年來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在正式刊物上發表的論文458篇。
利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對文獻特征進行統計分析,主要包括用數據描述文獻增長規律、期刊分布規律、載文學科分布規律等,并采用文獻定性分析法對文獻內容進行分析和總結。
本次檢索,獲得近14年來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在正式刊物上發表的論文458篇,年均發文32.71篇。從年度文獻量的變化看,在科研論文數量方面有了較大的增長,總體呈現出上升趨勢。2000年為學院成立之年故發文最少僅有3篇,2012年最多為82篇,由于文獻信息傳播時滯和統計截止時間的原因,2013年論文數量呈現下降趨勢,見圖l。

圖1 2000~2013年9月銅陵職業技術學院發文量統計
458篇論文的分布共涉及171個學術期刊,其中40個為核心期刊(依據論文發表當年期刊評價),4個為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收錄期刊,1個為美國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EI)收錄期刊,1個為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收錄期刊。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共48篇:2001年和2002年各有4篇,2003年和2004年各有2篇、2005年1篇、2006年4篇、2008年5篇、2009年2篇、2011年10篇、2012年8篇、2013年6篇(截止到9月份)。載文量排在前8位的期刊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作者發文的主要期刊為大學學報,可能是因為大學學報在采編、審稿、錄用及社會信譽度上值得肯定。其中,《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與《銅陵學院學報》作為校辦學術刊物和本地學術刊物,由于投稿交流的便捷,獲得學院科研人員的青睞,成為他們發表論文的主陣地,但客觀上可能也影響了作者向其他期刊投稿的積極性,尤其是核心類刊物。

表1 載文期刊分布情況
一篇論文的被引用量是反映作者學術水平的一個指標。在銅陵職業技術學院458篇論文中,共有190篇論文被引用,占統計范圍內文獻量的41.48%。其中,2009年被引文最多為35篇,2007年和2009年被引次最高均為90次。各年度被引文數與被引次數見表2。

表2 論文被引用情況
就被引量而言,458篇文獻共被引515次,篇均被引1.12次。對比發文量在前20位的國家示范高職院校,最高與最低篇均被引量分別為3.46和1.72次[3],尚存一定差距。運用h指數來評價,h指數排名前20的高職院校h平均值為21.25,全國百所示范高職院校h平均值為13.24[4],均高于銅陵職業技術學院的h指數8。反映出銅陵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影響力不足。
458篇論文中,有23篇論文共得到7個類別的基金資助,資助比例為5.0%,這一比例遠低于全國33%以上的指標[5]。論文的基金資助項目情況見表3。
基金論文中,國家級和省級基金產出的論文數量起了主導作用,共有論文14篇,占基金論文總數的60.87%。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銅陵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的市級基金、企業基金、名人基金、校級基金等數量相對缺乏。

表3 論文的基金資助情況
通過對檢索的文獻進行學科分類,發現文獻涉及的學科領域非常廣泛。銅陵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論文主要集中在職業教育、體育和數學領域,涉及這3個學科的論文共148篇,占論文總數的32.31%。其中,論文數在10篇以上的學科分類情況見表4。作為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主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學校的研究層次與領域,特別是在應用技術領域,還有著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表4 論文涉及的學科分類情況
458篇論文中,共出現關鍵詞935個,其中出現頻次≥7次的關鍵詞見表5。

表5 論文關鍵詞及頻次情況
通過表5可以看出,高校、高職院校、高職教育、教學改革、高職等這些和學校教育教學相關的關鍵詞出現頻次排在前列,總的數量卻不多。反映出高職教育方面的研究雖是學校的研究熱點,但還不夠深入,特別是涉及安徽、銅陵地域和地方產業經濟概念的關鍵詞極少,呈現出其科研工作未能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緊密銜接,科研沒有很好地服務地方經濟。
首先,就科研量而言,雖然總的趨勢在增長,但學校層面應充分認識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科研工作不僅是我國高職院校迅猛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教學、科研、服務社會”三大職能之一。學校應考慮如何進一步提高全體教職人員的科研積極性,從而抑制“緩慢”和“起伏”的特征,提高人均科研產出量及學校整體科研量。
其次,通過對載文期刊、論文被引和科研基金項目等分析,可見學校在科研質量、影響力等方面,與其他院校存在較大差距。學校應強化科研管理工作,可考慮跳出目前由教務部門代管的現狀,設置獨立的校級科研管理部門,擬定科研發展規劃目標,完善科研評價體系,加強科研的管理監督功能。通過增強科研意識、開展科研專題培訓、提供物質保障等,注重科研人才培養,全面提高教師科研綜合素質。通過積極聯絡政府及相關行業、企業合作開發各類科研基金項目,鼓勵教師爭取更多的科研基金的支持,多措并舉提升科研論文的質量與影響力。
第三,通過對論文涉及學科、關鍵詞分析發現,學校研究的領域較集中,研究主題較分散,忽略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作為高職院校的科研,應以突出應用型研究和開發型研究為主,注重在社會和企事業單位最需要的技術、工藝問題上找課題,促進“產學研”結合,注重與企業聯合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學校應根據現有的央財支持專業、“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省級特色專業、“院級重點專業”等,重點開展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技術咨詢、技術培訓等,構建一個全方位、多模式、規模化的產學研結合的研究發展模式。
[1]銅陵職業技術學院.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院簡介[EB/OL].(2013-09-01)[2013-11-25].http://www.tlpt.net.cn/main/1-xyjj.asp?typeid=23&bigclassid=62.
[2]中國知網(CNKI)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CNKI工程:中國知識資源總庫[EB/OL].(2013-09-10)[2013-11-25].http://cnkiandmirroc.jyzzp.com/kns55/support/gb/about_cnki.aspx.
[3]石繼華.芻議高職院校科研論文計量分析——以揚州職業大學為例[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31(1):88-91.
[4]邵永強.h指數視角的高職院校科研能力分析與研究——以百所國家示范高職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8):57-59.
[5]青島科技大學圖書館信息中心.青島科技大學2005年科技論文統計分析[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8(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