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詩伯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香港特別行政區面積為1095平方千米,地少人多,主要人口早期集中在九龍區和港島區,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人口的增長,市區已經延伸至新界,但即便如此仍有約四分之三的地區是鄉村郊野,香港的森林覆蓋率約為13.8%,其原生熱帶雨林已消失。香港的鄉村景觀設計的主體為不同地貌地區的鄉村景觀公園,目前已設計建成的鄉村景觀公園,占香港陸地面積的40%,包括風景怡人的山嶺、森林、水庫、海濱、離島和港島地帶,公園內設有形式多樣的康樂設施,包括燒烤區、露營地點、郊游地點、晨運園地、兒童游戲設備等,為人們游憩、療養、避暑、文化娛樂和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香港鄉村景觀公園每年的游客數量超過1200萬人次,周末家人結伴去鄉村旅游和活動,已成為了香港居民一種主流的休閑方式,豐富的鄉村景觀資源也成為了香港一道亮麗風景。
香港政府和行業協會均重視鄉村景觀公園的設計,不僅成立了園區規劃與維護的機構,比如在20世紀60年代成立了臨時郊區使用及護理局和香港及新界康樂發展及自然護理委員會,在1995年成立了香港旅游發展局,還定期開展旨在促進園區發展的基礎調研,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具體實施了《郊野公園條例》和《香港景區建設5年計劃》,完成了《香港旅客及旅游業研究報告》,并在該項報告中明確提到了要充分利用香港豐富的生態資源,發展生態旅游,以確保香港旅游業的長遠發展。上述的這些措施極大地促進了香港本地景觀環境和設施景點的持續建設,如由香港旅游協會完成的《香港國際濕地公園及訪客中心可行性研究》[1],促成了由政府撥款將天水圍生態緩解區建設成世界級的自然保育、教育及生態旅游地等等,并在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地效果。目前香港本地已劃定了24個鄉村景觀公園,總面積達到了四百多平方千米,約占香港陸地總面積的40%。
香港鄉村景觀公園在總體規劃上按照不同區域的景觀建設情況來進行劃分,在布局上比較分散,從而滿足不同地區居民的需要,并在具體規劃時根據不同的地貌特點來設計。從鄉村景觀公園的密集度上分析,以新界和離島地區的較多,包括了城門郊野公園、八仙嶺郊野公園、西貢西郊野公園等等。在香港眾多的鄉村景觀公園規劃中對于規劃面積沒有特殊的要求,所有的鄉村景觀公園對于面積的把握,主要是從周邊情況,地貌特征和交通人流以及功能要求這幾個方面來考量的,因此鄉村景觀公園之間面積差異比較大,例如南大嶼山公園面積達到5640平方公頃,而龍虎山公園面積僅為47平方公頃。
香港的鄉村景觀公園在設計時注重自然環境與設計本身的兼容,設計中以環境本身為主題,在不破壞自然景觀效果的前提下開展設計,盡可能地不在周邊環境中留下設計痕跡,因此設計后的鄉村景觀公園仍然保留住自然景觀的氛圍,設計時注重細節的推敲,比如在臺階等硬地鋪裝方面,沒有使用內地的景觀設計中常用的火燒板,水泥滿鋪等材料設計及工藝,而是結合周邊環境景觀素材,以其為鋪裝材料進行鋪設,如利用周邊的石子形成小路,以樹木枝干形成臺階等等,對人工材料的使用謹慎而小心,使鄉村景觀地貌得以極大保存,濃烈的野趣味道也成為了香港鄉村景觀公園中豐富的自然體驗。
香港鄉村景觀公園中的建筑、小品在設計時十分注重與環境的協調,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很好的把建筑融入環境當中,在外觀上采取了大面積屋頂綠化和覆土式的設計手法,同時在材料的選擇上,使用了廢棄的建材和自然材質,比如舊磚、斷木等等,并運用到了建筑設施上,此外建筑設施本身還考慮到了水、電、通風的低能耗、低污染,減少其對動物、植物的影響,比如控制燈光和噪音的強度,使周邊的動物能更好的生存,此外在施工過程中,減少了水泥等人工材料而較多的使用了木棧道系統,從而減少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及影響,盡量維護原貌,也更有利于對周邊自然環境的保護。
香港的鄉村景觀公園設計中十分注重環境標識系統的設計,在公園外圍可以很容易的發現景區海報和招貼,同時保持與公園的標志風格一致,通過此項設計提升了景區的整體品質,景區的小品和雕塑在題材上以動植物為主,在造型表現上采取了現代式的設計手法,部分郊野公園會結合中式元素,比如中國傳統的折紙藝術形式,別具特色,此外材料的使用上又采納了玻璃,不銹鋼等現代材料,體現了地域性和時代性,使得鄉村景觀空間更加具有藝術性。
可持續開發一直是香港鄉村景觀公園設計規劃中的主旨,長期、良好的自然景觀環境需要合理的規劃,才能達到生態的平衡,確保物種群落的無損害,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保留一定的未開發區域和恢復區域,甚至通過技術手段和相關政策來保護和培育自然景觀環境,變得尤為重要。香港鄉村景觀公園在設計中會把不同的區域進行功能限定,如香港濕地公園作為世界級旅游景點,在具體設計時整個濕地公園被劃分為旅游休閑區和濕地保護區,旅游區主要是為游客提供欣賞、研究、洞悉自然的場所,主要包括室內游客中心和室外展覽區等,濕地保護區占地約60平方千米,由不同的環境構成,包括淡水和咸淡水棲息地、淡水湖、淡水沼澤、蘆葦床、草地、矮樹林、人造泥灘、紅樹林、林木區等[2],并利用土丘、樹林及建筑物分隔訪客與生物棲息地,減少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充分利用各類遺留建筑設施形成新的自然景觀,是香港鄉村景觀公園的一大特點,香港是一個雨水較多,地下水又比較匱乏的城市,上世紀香港政府為解決市民的飲水問題,在周邊的山體上修建了不少水庫,香港人稱之為水坑,水坑往往修建于山腰部位,在山體中部攔腰修建一座大壩,積蓄山體的雨水,以備居民使用,但自從廣東引入江水后,這一工程建筑已不具有原有功能,但在鄉村景觀公園中的水坑被設計成人工與自然相融合的景觀,水坑周邊的自然環境得到了極好的培育,并實施了諸多措施比如使用在香港苗圃不常見的鄉土濕地植物物種,可以盡可能地模擬自然生境,同時考慮到水生植物自身的水深要求,以及灌喬木色彩、高低錯落搭配等,并安排好游人的觀賞視角,以免相互遮擋[3]。此外對于一些遺留的工程設施,也實施了維護措施,比如獅子山各類在二戰時期建立的軍事設施,如今也通過對周邊環境的培育,巧妙的融合成了自然景觀。
香港的鄉村景觀公園不僅是休閑場所,也是各類公益活動的平臺,各種社團組織、自愿者和個人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發揮正能量,為保護香港的生態、人文環境發揮積極作用。比如2012年11月中旬每年一度的樂施毅行者越野競賽在香港西貢舉行,本次越野競賽共有1200支正式隊伍4800人參賽,此外還有大批非參賽越野愛好者跟隨,樂施毅行者越野競賽是一項步行籌款活動,首屆于1981年舉行,參賽隊伍需要在48小時內橫越100公里的麥理浩徑,從西貢的鄉村景觀公園步行至元朗的鄉村景觀公園,參賽者在競賽中不僅能沿途感受香港的鄉村景觀,同時能體會到團隊間的合作精神,也為社會底層進一份綿薄之力[4]。
作為香港地區的重要景觀建設項目、香港鄉村景觀公園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自然環境、歷史遺跡、市民休閑、文化活動,并從這幾個角度凝練成具有香港特征的視覺效果及造型符號,同時很好的保持著自然景觀的地態原貌,成為這座國際大都市不可或缺的后花園。
[1]張占倉.香港的郊野公園[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3):25.
[2]李信仕,于靜,張志偉,等.基于港深郊野公園建設比較的城市郊野公園規劃研究[J].生態發展研究,2011,(12):32-36,61.
[3]陳永宏.試論郊野公園的規劃設計[J].廣東林業科技,2008,(6):80-83.
[4]古琳,王成.中國香港和臺灣城市森林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12,(3):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