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堅,齊瑩玉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重慶 400044)
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與其經營業績間關系的實證分析
胡 堅,齊瑩玉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重慶 400044)
以2009—2012年我國創業板的科技型中小上市企業為研究樣本,通過線性回歸分析,實證研究了有效專利權數量和商標權數量與企業后續經營業績的相關關系。研究結果顯示:有效專利權數與企業后續經營業績顯著正相關,但回歸系數較低,說明有效專利權數在提高企業經營業績方面的作用有限;有效商標權數與企業后續經營業績不顯著相關。
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經營業績
我國于2008年發布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和于2009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都提出要用知識產權支持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發展[1]。2010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專利申請量達到6萬件,是2002年的10倍;2011年我國國內維持5年以上的有效發明專利量達到22萬件,是2006年的5.5倍,年均增速高達40.6%,表明我國高質量的有效專利正處于快速積累階段;2011年我國核準的商標注冊量達361萬件,2011年底比2007年底增加了70.6%①數據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目前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與其經營業績的關系成為一個研究熱點。
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主要依賴于技術創新,知識產權在推動企業經營業績增長方面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Scherer[2]通過研究美國財富排名前500的企業,發現企業的專利授權量與其利潤和銷售收入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Ernst[3]以德國、歐洲的高新技術企業為樣本,發現專利權數量與企業業績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但專利權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存在滯后期。劉小青和陳向東[4]利用2000—2006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55個企業的數據并運用多項式分布滯后模型進行研究,認為專利活動可以顯著提高企業績效,并對專利申請和專利授權在促進企業績效提升方面的不同作用分別進行了闡述。我國研究專利權與企業業績間關系的文獻十分有限,尤其是研究國家重點扶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專利權與其績效間關系的文獻更是寥寥無幾。同時,國內學者研究該問題時所選的研究對象較為單一,并未對知識產權的其他形式與企業業績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
本文以我國創業板的科技型中小上市公司為樣本,將知識產權分為專利權和商標權兩大部分,對有效的專利權數和商標權數與企業后續業績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以期進一步促進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戰略的實施。
Cockburn和Griliches[5]、Bloom和Reenen[6]發現,專利數量的增加能夠提升企業價值。Hitt、Hoskisson和Kim等[7]認為,知識產權在推動企業經濟績效提高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中企業創新能力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最為突出。Cumming[8]研究了澳大利亞的私募股權基金對企業投資收益的影響,得出用知識產權進行融資可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創業投資基金能為企業的投資管理提供建議的結論。Mann和Sager[9]研究了企業的專利權數量與公司績效的關系,發現兩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Anandarajan、Chin和Chi等[10]以規模、銷售費用和資本結構等作為控制變量進行研究,發現我國臺灣和美國中小企業的專利權數量與企業經營業績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Svensson[11]研究了外部融資對專利權的作用,發現償還貸款要考慮公司的盈利能力,只有外部融資不對企業發展形成障礙時專利權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的商業化發展。Minola和Giorgino[12]論述了通過企業間高新技術轉讓、互用發揮知識產權的聯動效應,通過構建技術聯盟加快企業現金流的流動。Blaxill和Eckardt[13]論述了公司經營戰略與知識產權的關系,認為合理應用知識產權可提高市場占有率和降低投資成本,缺乏知識產權會使企業陷入單一競爭模式的怪圈、不具有競爭優勢,他們極大地推崇知識產權對企業發展的無可比擬的優勢作用。
自2010年以來,我國國內關于專利權和商標權與企業業績間關系的研究成果不多。王化成、盧闖和李春玲[14]以我國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分析了無形資產規模對企業經營業績的貢獻程度,得出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的結論。李文鶼和謝剛[15]利用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無形資產規模與公司業績之間存在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的結論——該結論與國外大多數研究的結論不同。田昆儒和萬翔[16]以我國運輸倉儲業和信息技術業的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分析,發現不同行業的無形資產與同一行業中無形資產的不同構成要素都會影響公司業績。史安娜和王靖宇[17]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分析了我國東部地區的專利權數量與科技型中小企業經營業績的相關關系,說明專利權數量對企業的經營績效具有顯著影響。劉思嘉和趙金樓[18]利用Granger檢驗方法研究了專利權數量和經濟增加值的關系。綜上,專利權和商標權是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從技術創新的角度和權利質押、轉讓的角度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根據國內外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的有效專利權的數量與企業后續的經營業績正相關(H1);
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的有效商標權的數量與企業后續的經營業績正相關(H2)。
3.1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2009—2012年在我國創業板上市的所有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原始樣本,剔除ST和*ST的上市企業①其各項財務指標與研究時點較近,與研究對象的指標不具有可比性。以及披露數據不全和未披露2012年底數據的上市企業,最后共得到118個上市公司樣本。
企業的經營業績、控制變量、行業類別和企業性質的數據主要來自CSMAR數據庫中上市公司的2012年年報。自變量——有效專利權數和有效商標權數的數據是通過對國家知識產權總局和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的網站、中國知識產權統計年鑒以及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中的數據進行手工整理所得的。其中,有效專利權數為企業上市后在2009—2010年取得的有效專利數之和,并剔除了2011—2012年度到期的專利權數——因為這些數據對企業未來2~3年的經濟效益不會產生太大影響,所以排除其干擾性。同理,有效商標權數也按照前述邏輯進行整理。在2009—2010年以前企業受讓獲得的專利權和商標權在統計數據內,但對2010年以后獲得的專利權和商標權未進行統計(限于時間因素,其發揮作用有限),對已授權審理但還未批準使用的專利權和商標權不在本文的統計數據內。
3.2 研究變量及模型設定
3.2.1 被解釋變量
要研究專利權和商標權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首先要衡量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計量企業經營業績的指標既有絕對指標(如凈利潤、利潤總額和
主營業務收入等),又有相對指標(如凈資產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率和托賓Q等)[19],衡量企業的經營業績需要綜合考察企業的盈利能力、發展潛力、負債償還能力、風險能力和營運能力等。對目前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得到如下表示企業經營業績的主要因子——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凈利潤率和營業收入增長率。由于利用多個指標所得的檢驗結果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反映企業經營業績的綜合指數,即通過降維來用一組新的、彼此無關的綜合變量解釋原來的變量。
根據樣本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中的相關數據,對計算得到的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凈利潤率和營業收入增長率5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
表1中:第一主成分為每股收益,它解釋了原變量總方差的58.735%,其特征值為2. 937;第二主成分為每股凈資產,其方差貢獻率為24.163%、特征值為1. 208;第三主成分為營業收入增長率,其特征值接近1,與前2個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98.273%。根據累積方差貢獻率超過85%的主成分提取原則,選擇前3個變量作為主成分,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計算前3個主成分的加權值,得到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觀測值,記為OPP。

表1 企業經營業績主成分分析結果
3.2.2 解釋變量
專利權和商標權是企業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中普遍存在,且被企業廣泛應用、具有代表作用,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和搶占市場的無形財富,而非專利技術、著作權等知識產權在企業中并不普遍,因此本文以有效的專利權數量和商標權數量作為解釋變量。
3.2.3 控制變量
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為了更好地研究專利權和商標權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本文將資產負債率、公司規模、固定資產凈利率、每股現金凈流量和資本保值增值率作為控制變量。選取資產負債率旨在控制經營風險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資產負債率過低影響稅盾效應的發揮,資產負債率過高又會加大財務杠桿的作用。徐巧玲[20]通過實證分析得出資產負債率與公司業績顯著負相關,規模大的公司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較高的經營業績。杜瑩和劉立國[21]發現,企業規模在1%的顯著水平下與其經營業績正相關。王慧和蔡春鳳[22]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企業規模效應形成的創新優勢和競爭優勢可以幫助其獲得更好的經營績效。選取固定資產凈利率是為了控制資本存量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李科和徐龍炳[23]在分析融資約束、債務能力與公司業績的關系時發現,固定資產凈利率也是影響企業經營績效的不可忽略的因素。2002年3月《企業績效評價操作細則(修改)》出臺,從企業財務能力、資產營運、償債能力和發展潛力4個方面考察企業的經營業績,其中每股現金凈流量和資本保值增值率被列入考察指標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的經營業績[24]。每股現金凈流量與企業經營業績負相關,資本保值增值率與企業經營業績正相關。
上述5個控制變量的計量說明如下:資產負債率的數據直接來自上市公司的年報;公司規模為上市公司年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固定資產凈利率等于上市公司年末固定資產凈值與總資產的比值;每股現金凈流量=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總股數;資本保值增值率為本期期末股東權益與上期期末股東權益之比。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在我國創業板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其有效的專利權數量和商標權數量既受到企業性質的影響,也受到行業類型的影響。我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多為民營企業,國有性質的科技型企業憑借國家的優惠政策和雄厚的經濟實力可能擁有更多的專利權和商標權,因此區分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會直接影響專利權和商標權的統計數量。處于不同類型行業的企業所擁有的專利權和商標權數量也存在很大差異。我國C類行業①即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電子元器件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等。和G類行業②即計算機應用服務業、通信服務業、通信及相關設備制造業和計算機軟件開發與咨詢業等。的企業所擁有的已授權專利權和商標權的數量較多,而A類行業(農業)、B類行業(采掘服務業)、L類行業(廣播電影電視業)和K類行業(科研服務業等)的企業所擁有的有效專利權和商標權的數量則不是很多。據此,研究C類行業和G類行業中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專利權和商標權是有意義的。
3.2.4 回歸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本文構建如下模型檢驗在我國創業板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專利權和商標權的有效數量與企業經營業績的關系:

其中:α為常數項;β為控制變量的待回歸系數;φ為自變量的待回歸系數;γ為虛擬變量的待回歸系數;ε為隨機誤差項;i為模型代碼,即模型(1)中i=1,模型(2)中i= 2;j表示第j個科技型中小企業;OPP表示2012年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經營業績;Leve表示資產負債率;Size表示上市公司的規模;FARate表示上市公司的固定資產凈利率;NCFlow表示企業的每股現金凈流量;CIRate表示資本保值增值率;Nature表示企業性質,如果企業為民營企業,則Nature取值為1,如果企業為國有企業,則Nature取值為 0;IDType表示企業所屬行業的性質,如果企業屬于C類或G類,則IDType取值為1,若企業屬于非C類或G類,則IDType取值為 0;Patemt和Trademark分別表示在創業板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在2009—2010年期間的專利權和商標權的累積數量。
4.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資產發債率的最小值為0.02、最大值為0.61,可見不同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對債務的依賴程度是不同的;公司規模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不大且兩者都不是很大,這體現了本文研究對象——創業板上市中小企業的特點;有效專利權數和有效商標數兩個指標均從最小值波動到最大值,不同類型企業的知識產權發展情況存在很大差距,說明本研究是有意義的;有形資產比率和資本保值增值率兩個指標的波動較小。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4.2 相關性檢驗
變量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如表3所示。Pearson相關系數值超過0.9的變量存在共線性問題。由表3可知:解釋變量與各控制變量的相關系數值均在0.9以下,可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有效專利權數與企業經營業績的相關系數為0.299,表明兩者在0.01的水平下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有效商標數與企業經營業績的相關系數為0.056,在0.05的水平下顯著不相關;公司規模與企業的經營業績顯著正相關;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經營業績在0.05的水平下顯著負相關,兩者的相關系數值為-0. 223;雖然有形資產比率與每股現金凈流量的相關系數為負值,但其顯著性不高;資本保值增值率在0.05的水平下與企業經營業績顯著正相關,兩者的相關系數值為0.275。

表3 變量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
4.3 多元回歸模型分析
由表4可知:模型(1)的擬合程度較好,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同時從表5可得模型(1)中有效專利數與企業后續經營業績在0.05的水平下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模型(2)具有較好的擬合度,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同時從表5可得模型(2)中有效專利權數與企業經營業績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顯著水平為0.01。由此可得,假設1成立。

表4 回歸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結果
表5列示了模型(1)和模型(2)的回歸結果。由表5可知:有效商標權數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回歸系數不到0.1,在0.01和0.05的水平下兩者均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假設2未得到很好的論證;資產負債率和資產保值增值率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顯著,回歸系數值分別達到1.696和2.77,它們與企業經營業績的相關性與預期一致。
由表4可知,模型(1)和模型(2)的調整R2值的變化較小,且F統計量的顯著性水平相差甚微,由此可知引入有效商標權數變量并不能提高企業的經營業績。由表5可知,有效專利權數的回歸系數值偏小,這可能與我國專利權和商標權的發展不成熟有關。雖然我國專利權和商標權的數量實現了迅速增加,但是專利權和商標權的質量卻未有效提高。加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基礎薄弱、體制不健全以及我國市場環境不完善,專利權和商標權未能在企業中真正發揮出技術和品牌優勢,這會延長其影響企業經營業績的滯后期。

表5 有效專利權數和有效商標權數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回歸分析
前述實證結果顯示:有效專利權數量在一定程度上與企業經營業績正相關,因此假設1得到驗證。但是,兩者的相關性不高,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本文僅研究了企業的有效專利權數量,未將專利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進行細分研究,而不同類型的專利對企業經營模式的作用是有差異的;第二,企業所屬行業的類型也會影響實證結果,相比制造業,服務業企業的專利權對企業經營業績的貢獻率較小,因為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制造業的境況雖好但也存在特許經營權及土地使用權占絕對份額的弊端,相反,具有收益潛力的專利權比例較低,難以發揮其在企業中的價值;第三,企業要獲得專利權需要繳納很高的費用,加之專利權對企業業績的影響具有滯后性,而可收集到的上市企業經營數據所覆蓋的時間不過4年,成本與收益不匹配也會導致兩者的相關性不顯著;第四,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融資環境和政策環境不完善,加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法律法規不健全、企業現金流量不足、市場信息不對稱、專利權受到諸多限制,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具有巨大盈利能力的專利權正常地為企業創造價值,科技型中小企業白白擁有很多專利權但無用武之地。
前述實證結果還顯示:有效商標權數與企業經營業績雖有正向關系卻不顯著,因此假設2沒有得到驗證。這是因為:第一,商標權不同于專利權,在短期內更難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它受到宏觀因素和微觀環境的雙重影響,其變動性很大,良好的企業形象、較高的企業知名度都不容易在短期內建立,但卻很容易因各種原因在短期內被摧毀,因此有效商標權數不容易與企業業績有直接的正相關關系;第二,該結果與企業的商標戰略管理有關,不同企業對“處理企業名牌戰略、產品質量戰略、企業形象戰略”三者的內在聯系的理解不同,也會造成商標權對企業業績的影響不同;第三,商標權存在的法律風險、經營風險、市場風險和評估風險也可能影響上述研究結論的準確性。
本文的研究樣本為在我國創業板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而非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所有企業,因此研究樣本的選擇也將影響實證結果。受限于研究數據的可查找性和我國知識產權市場的不健全性,本文對專利權和商標權的研究僅停留在數量上,未能像國外學者那樣對真正發揮作用的專利權和商標權的質量進行分析研究。
[1] 周江燕.研發投入與企業業績相關性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2(1):49-57.
[2] SCHERER F M.Corporate inventive output,profits and growt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5,73(3):290-297.
[3] ERNST H.Patent applications and subsequent changes of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cross-section analyses on the firm level[J].Research Policy,2001,30(1):143-157.
[4] 劉小青,陳向東.專利活動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中國電子信息百強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0(1):27-32.
[5] COCKBURN I,GRILICHES Z.Industry effects and appropriability measure in the stock market′s valuation of R&D and paten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78(2):419-423.
[6] BLOOM N,REENEN J V.Patents,real options and firm performance[J].The Economic Journal,2002,112(3):97-116.
[7] HITT M A,HOSKISSON R E,KIM H.Patent applications and subsequent changes of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cross-section analyses on the firm level[J].Research Policy,1997,30(1):143-157.
[8] CUMMING D.Government policy towards entrepreneurial finance:innovation investment fund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5,32(22):193-235.
[9] MANN R J,SAGER T W.Patents,venture capital,and software start-ups[J].Research Policy,2007,36(2):193-208.
[10] ANANDARAJAN A,CHIN C,CHI L,et al.The effect of innovative activity on firm performance:the experience of Taiwan[J].Advances in Accounting,2007,23(1):1-30.
[11] SVENSSON R.Commercialization of patents and external financing during the R&D phase[J].Research Policy,2007,36(7):1052-1069.
[12] MINOLA T,GIORGINO M.Who′s going to provide the funding for high tech start-ups?A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determinants with a fuzzy approach[J].R&D Management,2008,38(3):335-351.
[13] BLAXILL M,ECKARDT R.The Invisible Edge:Taking Your Strategy to the Next Level Us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M].Portfolio,2009.
[14] 王化成,盧闖,李春玲.企業無形資產與未來業績相關性研究——基于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證據[J].中國軟科學,2005(10):120-124.
[15] 李文鶼,謝剛.中國電子及設備制造公司的專利活動、戰略與績效貢獻[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4):100-115.
[16] 田昆儒,萬翔.運輸倉儲業和信息技術業上市公司無形資產要素與公司業績的相關性[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08(28):24-28.
[17] 史安娜,王靖宇.我國東部地區發明專利與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關聯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31-233.
[18] 劉思嘉,趙金樓.高技術產業專利開發及其經濟增值的關系分析[J].情報雜志,2010,29(1):28-31.
[19] 苑澤明,嚴鴻雁,呂素敏.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利權對未來經營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6):166-170.
[20] 徐巧玲.高技術產業專利開發與產業發展關系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2):1-4.
[21] 杜瑩,劉立國.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效率——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2(11):124-133.
[22] 王慧,蔡春鳳.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經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358-360.
[23] 李科,徐龍炳.融資約束、債務能力與公司業績[J].經濟研究,2011(5):61-71.
[24] 韋魯已,王麗平.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投入與企業業績相關性的實證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0:21-30.
Empirical Analysis on Correlation between Small and Medium-sized High-tech Enterpris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Hu Jian,Qi Ying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Taking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high-tech enterprises listed on the GEM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example,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numbers of patent right and trademark right and 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The result shows as follows:enterprise′s patents right number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ubsequent operating performance,but low regression coefficient shows a limited role in improving the enhancing of operating performance;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trademark right number and subsequent operating performance.
small and medium-sized high-tech enterprise;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operating performance
F272.3
A
1002-980X(2014)03-0027-06
2014-01-09
重慶市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重慶市云計算知識產權服務模式研究”(cstc2012cx-rkx A40001)
胡堅(1972—),男,重慶人,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知識產權管理;齊瑩玉(1988—),女,河北石家莊人,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知識產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