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文,吳先明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武漢 430072)
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
——多案例研究
蘇志文,吳先明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武漢 430072)
以兩家中國企業通過跨國并購成功實現技術創新的典型事件作為案例,運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究了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在創造性資產尋求型跨國并購過程中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建立了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模型。研究結果顯示:并購選擇能力通過驅動跨國并購的開展而構建技術創新的起點;并購識別能力通過識別技術資產并促進并購實施而奠定技術創新的基礎;并購重構能力通過重構創造性資產而保障技術創新目標的實現。指出: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從3個維度作用于跨國并購的全過程,而目標企業的創造性資產是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發揮作用的受力點。
動態能力;技術創新;跨國并購;創造性資產;案例研究
技術創新是技術型企業在當今復雜而多變的環境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法寶。如何實現技術創新是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也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
對于后發的中國企業而言,雖然各界對自主創新的必要性已達成共識[1],但是單純依靠自主創新難以滿足企業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化競爭的需要,開放式創新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企業的選擇[2]。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企業傾向于采用合資、締結戰略聯盟等戰略,希望能夠“以市場換技術”,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實現創新,然而換來的只是設備和生產線,核心技術還是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3]。近年來,隨著創造性資產尋求型跨國并購的盛行,后發企業通過跨國并購獲取國外先進企業的創造性資產來實現技術創新這一現象引起了實務界和理論界的關注[4-6]。
與此同時,在資源基礎觀、核心能力觀和知識基礎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動態能力理論,被越來越多的學者運用于企業并購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講,并購的過程就是企業運用動態能力的過程,因此Helfat、Finkelstein和Mitchell提出了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概念[7]——它為深入研究通過跨國并購實現技術創新提供了很好的理論視角。本文基于這一視角,運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對后發的中國企業通過創造性資產尋求型跨國并購實現技術創新的過程進行深入研究,探索基于并購的企業動態能力對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
經驗主義學派的研究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通過對案例進行發散的調查研究、歸納和分析形成理論框架;一種是根據已有的或新建的理論框架對樣本案例進行調查研究,進而通過驗證和修正理論框架得出相應的結論[8]。本文采用第二種邏輯:首先通過文獻回顧建立研究框架,然后通過案例研究對該研究框架進行完善和補充,形成最終的結論。
1.1 跨國并購與技術創新
可將技術創新理解為企業家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構建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系統,從而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工藝)方法等的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9]。并購是企業獲取外部資源的重要方式,并購后的整合是一個重新組織各種條件和要素的過程,這個過程與技術創新的過程存在契合。近年來,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逐漸盛行創造性資產尋求型跨國并購[10-11],通過跨國并購獲取發達國家企業先進的技術專利、高水平的研發能力等創造性資產進而實現技術創新的觀念得到進一步的強化[4,6]。
首先,后發企業通過跨國并購能夠獲取發達國家企業的先進技術,這些先進技術正是后發企業進行二次創新和模仿創新的基礎[12-14]。其次,跨國并購能將企業的特有能力和目標與企業無形的技術優勢相結合,實現技術與能力的互補[15]。而整合互補的知識和技術能促進新思想的碰撞和新知識的產生,這不但有益于創新質量的提高和數量的增加,而且有助于增強創新的新穎性,從而有助于創新績效的提升[16-17]、研發能力的提高以及現有技術的再創新[18]。但是,這些研究主要關注跨國并購動因和技術創新績效等,雖然很好地解釋了企業為何能通過跨國并購實現技術創新,但是未深入這一過程。
1.2 動態能力與跨國并購和技術創新
動態能力是指企業整合、構建和重新配置內外部資源及能力以應對快速而劇烈變化的環境的能力[19],它為研究企業在復雜而動蕩的環境下獲取可持續競爭優勢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同時,動態能力考慮了環境對企業能力產生的由外向內的作用,從而彌補了企業能力理論所具有的純內視傾向的不足[20]。企業運用動態能力創建、擴展或修改其資源基礎的途徑有兩個:一是在企業內部開發新的產品或服務,改革現有的組織慣例;二是跨越企業邊界尋求新的資源[7]。并購就是企業跨越現有邊界、實現快速成長的一種重要方式,不但能幫助企業突破現有慣例的約束,而且能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21]。因此,動態能力理論在解釋當今復雜而動蕩的環境下企業如何獲得并購成功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22]。
Helfat等根據動態能力的定義,并結合企業并購過程,提出了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概念,即企業通過并購獲取新資源的能力[7]。這種動態能力由3個部分組成:一是并購選擇能力,指企業在選擇獲取資源的途徑時判斷并購戰略是否合適的能力,這種能力幫助企業制定并購戰略、選擇并購對象和并購時機;二是并購識別能力,指企業進行盡職調查以識別合適的目標企業并與其談判的能力,該能力在盡職調查、談判等環節發揮著重要作用[7,22];三是并購重構能力,指并購后重新配置和組合雙方資源以創造新資源的能力[7],該能力在并購后的資源整合和重構[7,23-25]等環節發揮著重要作用。
動態能力與技術創新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本身就可被歸結為動態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6-27];另一方面,企業運用動態能力,根據環境的變化進行資源的重新整合配置——這有利于突變創新的產生,企業的動態能力也可通過影響運作能力和自身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促進企業的漸進創新[28]。然而,這些研究關注的是一般定義下的動態能力對技術創新的作用,而對“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這一特定動態能力對技術創新的作用缺乏深入探討。
1.3 研究框架
基于前文的分析,可知跨國并購、動態能力與技術創新兩兩之間的相互聯系是十分緊密的。然而,目前缺乏將三者相結合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以中國企業通過跨國并購獲取創造性資產、進而實現技術創新為主線,通過研究作用于跨國并購戰略選擇的并購選擇能力、作用于對創造性資產盡職調查和談判環節的并購識別能力以及作用于并購后整合環節的并購重構能力,探究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從而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

圖1 本文的研究框架
2.1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要解答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而案例研究法最適合用于此類問題的研究[29]。此外,由于跨案例研究有助于確認研究問題會在哪些特定條件下發生,從而建立起普遍性更高的條目,研究者據此可知曉哪些特定條件以怎樣的方式彼此關聯的[30],因此本文選取跨案例研究方法。
2.2 案例選取
本文設定如下案例篩選標準以滿足復制法則的需要、保證案例的典型性:第一,企業的跨國并購以獲取技術為主要動機;第二,企業隸屬于高技術行業。最后選擇湘電風能并購荷蘭達爾文公司、濰柴動力并購法國博杜安公司作為典型案例,案例情況簡介見表1。這些案例發生在不同的行業,涉及的技術也不相同,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足以保證論證的說服力。
2.3 資料收集
為了保證數據可靠,筆者選擇一手資料采集和二手資料收集兩種方法獲取數據。具體而言:通過對企業高管、相關技術人員進行訪談以及對企業并購后推出的產品進行調查來獲取一手資料;二手資料的來源相對更為廣泛,包括已發表的關于案例的主要文章、企業或外界觀察家出版的有關案例的書籍等、從企業獲得的涉及并購案例的材料(如企業的年報和收購公告等)等。在上述基礎上,利用來自訪談、實物證據以及二手資料的證據形成證據三角形,借助Nvivo軟件管理搜集到的所有資料,形成案例研究資料庫,從而保證研究結果的建構效度和信度[29]。

表1 案例情況簡介
3.1 單案例分析
本文首先基于研究框架對所選取的案例進行逐一分析,從收集到的資料中找出符合研究框架中相關維度的事實證據,具體的分析內容如表2~表5所示。

表2 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分析——湘電風能并購荷蘭達爾文公司案例

表3 技術創新分析——湘電風能并購荷蘭達爾文公司案例

表4 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分析——濰柴動力并購法國博杜安公司案例

表5 技術創新分析——濰柴動力并購法國博杜安公司案例
3.2 跨案例分析與結果
1)并購選擇能力創建了企業通過跨國并購實現技術創新的起點。
并購選擇能力主要在跨國并購戰略確定和實施的前期發揮作用,體現為并購方企業在洞察和利用機會的基礎上及時確定并購戰略、選擇并購對象和并購時機。后發企業要實現技術創新,除了可通過自主創新外,還可通過合資、授權等從外部獲取技術進行創新。但是,實際情況是,研發基礎差、創新機制不足等導致企業自主創新效果不佳,而通過外部途徑獲取技術進行創新的結果也往往因對方對技術的保護而不盡如人意。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該及時地調整策略,盡快建立通過跨國并購獲取技術的技術創新思路。
并購選擇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之一在于這種能力能夠驅動企業為實現技術創新而開展跨國并購,從而創建技術創新的起點。并購選擇能力的驅動作用體現為兩種方式。方式一,“被動型跨國并購”。這可見于濰柴動力并購法國博杜安公司的案例。當時國內70%的大功率發動機依賴于國外進口,國產產品的生產基本上依靠德國曼(MANB&W)和芬蘭瓦錫蘭(WARTSILA)兩大巨頭的技術授權。雖然濰柴動力啟動了20L高速柴油機的研發計劃,但是研發時間長、投資風險大等使得企業最終確定采用跨國并購戰略。方式二,“主動型跨國并購”。這可見于湘電風能并購荷蘭達爾文公司的案例。湘電風能就是預測到海上大功率風機的技術趨勢才選擇并購法國達爾文公司的。企業通過預測技術發展趨勢發現自身的技術短板,并通過跨國并購來彌補這一短板以順應技術發展趨勢。
并購選擇能力的作用之二是選合適的并購目標和并購時機,為企業通過跨國并購來實現技術創新創建正確的起點。在上述案例中,并購方企業都明確指出并購目標企業是為了獲取所需技術,并都準確地把握了并購時機,利用對方受金融危機沖擊而破產的機會進行并購——這是企業并購選擇能力的重要體現。
2)并購識別能力奠定了企業通過跨國并購實現技術創新的基礎。
并購識別能力主要包括探測和鑒定目標企業的能力以及與之談判的能力[7],在并購戰略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后發企業進行的創新主要是“二次創新”和“模仿創新”,而這些需要以成熟的技術為基礎。如果所并購的技術缺乏繼續創新的可能和必要,或超出企業進行“二次創新”的能力,那么企業就會缺乏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因此,并購方企業必須對目標企業的技術狀況以及其與自身技術需求的匹配情況進行考察和評估,這就需要并購方企業具備探測和鑒定目標企業的能力。在本文的研究案例中,并購方企業充分運用了這種能力:一方面通過盡職調查對目標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技術情況進行詳細摸底;另一方面結合調查結果制定自身的技術發展規劃。正因如此,并購方企業都在并購后的兩三年后推出了基于并購技術的新產品和新技術,獲得了很好的技術創新績效。
如果說探測和鑒定目標企業的能力為并購方企業甄別技術創新的基礎,那么并購方企業還需要運用談判能力才能將這一技術創新基礎納入囊中。這種談判能力體現為并購方企業能夠提出具有競爭力的并購方案并贏得目標企業的青睞。并購方案涉及交易價格、并購后目標企業的發展規劃。出于對技術延續性、員工安置等方面的考慮,標的企業往往會要求競標企業提供并購后的發展規劃。在此情況下,能夠提出滿足標的企業需求的發展規劃成為競標和談判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這在本文的研究案例中都得到了驗證:兩家企業都明確提出了并購后的發展戰略,尤其是濰柴動力提出的重組計劃得到了法院的惟一認可,這對順利完成并購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并購重構能力為企業通過跨國并購實現技術創新提供了保障。
并購重構能力包括并購方企業在自身與目標企業之間轉移資源的能力以及整合雙方資源以創造新資源的能力[7]。
后發的中國企業因歷史原因進入產業較晚,面臨后發劣勢[14]。從技術方面看,與發達國家企業相比,我國企業的技術水平普遍較低,技術人才十分短缺,難以滿足率先創新的要求[9],因此后發企業的創新主要是“模仿創新”和“二次創新”[12-14],而這種技術創新必須建立在成功的技術遷移的基礎上。在本文的研究案例中,濰柴動力在并購后逐步實現了博杜安發動機的國產化,并對已有產品進行了升級,成功地實現了“二次創新”,這就是并購重構能力中轉移資源能力作用于技術創新的一個體現。
此外,并購重構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更直接作用體現在整合雙方的技術和資源方面。一方面,基于成功的技術遷移使得知識存量和知識結構發生改變,企業可以通過組合創新來影響技術創新績效,如濰柴動力組建聯合研發團隊對法國博杜安公司的已有產品進行優化提升;另一方面,企業為順應技術發展趨勢而不斷進行技術升級,研發出更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實現“率先創新”——這其實也是企業并購重構能力發揮作用的過程,如湘電風能在研發出5MW海上風機的基礎上正在開展8MW和10MW的海上風機的研發,這些都是對并購方企業的并購重構能力作用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完美詮釋。因此,可以說并購雙方的資源和技術只是為并購后實現技術創新提供了可能,而并購重構能力將這一可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技術創新績效。
綜上分析,我們從創造性資產尋求型跨國并購的視角,歸納出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在跨國并購實施前,并購選擇能力通過驅動企業開展創造性資產尋求型跨國并購來構建企業后續進行“二次創新”的起點,并通過搜尋創造性資產為并購對象的選擇提供依據;在跨國并購實施過程中,并購識別能力通過準確識別技術資產和促進這一過程的實施而獲得創造性資產,從而奠定了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在并購后的整合過程中,并購重構能力通過對所獲得的創造性資產進行遷移和重構獲得技術創新績效。

圖2 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
4.1 結論
本文通過研究兩個中國企業通過跨國并購實現技術創新的案例,分析了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在跨國并購各階段發揮的作用,并探討了動態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本文所得的主要結論如下:
1)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貫穿于跨國并購全過程。
企業通過跨國并購實現技術創新的過程,是企業獲取創造性資產并將其遷移和重構,進而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過程。并購選擇能力通過驅動企業跨國并購戰略的開展、搜尋合適的并購對象和確定適當的并購時機,為這一過程構建最恰當的起點。起點的構建只是拉開了這一過程的序幕,而并購識別能力通過識別目標企業的創造性資產所蘊含的技術創新的可能并順利獲取這些資產,為后續的創新奠定了基礎。并購重構能力通過遷移創造性資產實現“二次創新”,通過重構資源和能力實現組合創新,通過進行集中優勢資源的“率先創新”使得基于所獲取的創造性資產實現技術創新的可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技術創新績效。
2)目標企業的創造性資產是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發揮作用的受力點。
Mathews指出,后發企業通過跨國并購獲取發達國家企業的先進技術為其進行二次創新和模仿創新提供了基礎[14]。后發企業通過跨國并購實現技術創新的首要前提是能夠獲取先進技術。這就需要企業在并購實施前能夠運用并購選擇能力搜尋擁有自身所需創造性資產的企業作為并購對象。在并購實施過程中,并購方企業必須能夠對目標企業的創造性資產進行詳細考察,運用并購識別能力以確保其能滿足自身技術創新的需求,并順利完成收購。在并購完成后,企業進入真正的技術創新環節。無論是“二次創新”還是組合創新和“率先創新”,并購重構能力的作用對象都是目標企業的創造性資產。綜上,可以說,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是通過搜尋、識別和重構創造性資產實現最終的技術創新。
4.2 討論
本文研究了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并構建了該作用機制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首先,本文發現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貫穿于跨國并購的全過程,將技術創新研究的關注點延伸至跨國并購戰略實施前,而不再只局限于并購后的整合階段,從而拓展了既有的跨國并購和技術創新研究。其次,本文不僅僅是對Helfat等提出的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概念的具體運用,更在Helfat等研究動態能力對并購作用的基礎上,深入剖析了動態能力在發揮這些作用的過程中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從而將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與技術創新相聯系,豐富和拓展了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研究。
同時,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管理意義。企業經營管理者應意識到,基于并購的企業動態能力在中國企業通過跨國并購實現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充分發揮基于并購的動態能力的作用,并不斷加強相關能力的培養,從而確保通過跨國并購實現技術創新戰略的成功開展、實施和目標實現。
[1] 路風,封凱棟.發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汽車工業的政策選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9-45.
[2] CHESBROUGH H W.A better way to innov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3,81(7):12-13.
[3] 王謙.中國企業技術獲取型跨國并購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2-4.
[4] 李強,周世民.中國企業創造性資產尋求分析:以跨國并購為例[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1(4):29-31.
[5] 李蕊.跨國并購的技術尋求動因解析[J].世界經濟.2003(2):19-24.
[6] 張麗英.技術并購與技術創新[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3):25-29.
[7] HELFAT C E,FINKELSTEIN S,MITCHELL W,et al.Dynamic Capabilities:Understanding Strategic Change in Organizations[M].London:Blackwell,2007.
[8] 李飛,王高,楊斌,等.高速成長的營銷神話——基于中國10家成功企業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185(2):138-151.
[9] 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33-40.
[10] ATHREYE S,KAPUR S.Introduction: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and Indian firms-trends,motivations and strateg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9,18(2):209-221.
[11] LUO Y,TUNG R L.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emerging market enterprises:a springboar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481-498.
[12] HOBDAY M.East Asian latecomer firms:learning the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s[J].World Development,1995,23(7):1171-1193.
[13] KIM L.從模仿到創新:韓國技術學習的動力[M].劉小梅,劉鴻基,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95-100.
[14] MATHEWSJ A.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latecomer firm:a resource-based account of industrial catch-up strategie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 19(4):467-488.
[15] NOCKE V,YEAPLE S.An assignment theor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8,75(2):529-557.
[16] BERTRAND O,ZUNIGA P.R&D and M&A:Are cross-border M&A different?An investigation on OECD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6,24(2):401-423.
[17] MAKRI M,HITT M A,LANE P J.Complementary technologies,knowledge relatedness,and invention outcomes in high technolog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6):602-628.
[18] 王宛秋,張永安.基于解釋結構模型的企業技術并購協同效應影響因素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4):104-109.
[19] 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20] 王毅.復雜技術創新中的整合能力研究[J].技術經濟,2012(3):7-11.
[21] KARIM S,MITCHELL W.Path-dependent and pathbreaking change:reconfiguring business resources following acquisitions in the U.S.medical sector,1978-1995[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0/11):1061-1081.
[22] LIU D M.Case studies on successful M&A practices in Acer&Lenovo:a 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D].Hong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kong,2010.
[23] AMIRYANY N,HUYSMAN M,DE MAN A P,et al.Acquisition reconfiguration capability[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2,15(2):177-191.
[24] BANNERT V,TSCHIRKY H.Integration planning for technology intensive acquisitions[J].R&D Management,2004,34(5):481-494.
[25] ZOLLO M,WINTER S 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39-351.
[26] TEECE D 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sustainable)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319-1350.
[27] ELLONEN H,WIKSTR?M P,JANTUNEN A.Linking dynamic-capability portfolios and innovation outcomes[J].Technovation,2009,29(11):753-762.
[28] 周玉泉,李垣.組織學習、能力與創新方式選擇關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5(4):525-530.
[29] 羅伯特·K·殷.案例研究:設計與方法[M].周海濤,李永賢,張蘅,譯.4版.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30] Matthew B.Miles,Michael Huberman.質性資料的分析:方法與實踐[M].張芬芬,譯.2版.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235.
Effect Mechanism of Acquisition-based Dynamic Capability on Enterprise's Technology Innovation:A Multiple-case Study
Su Zhiwen,Wu Xianm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Taking two typical events that China's enterprises achie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cross-border M&A as the case example,this paper uses the multiple cases methodology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acquisition-based dynamic capability on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reated-assets seeking cross-border M&A,and establishes a model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 mechanism of acquisition-based dynamic capability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result shows as follows:acquisition selection capability builds up the starting poi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driving latecomer firms to take cross-border M&A strategy;acquisition identification capability lays the found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identifying technology assets and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oss-border M&A;acquisition reconfiguration capability realiz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goals through re-structuring created-assets.Accordingly,it points out that acquisition-based dynamic capability plays a important role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cross-border M&A,and the created-assets of target enterprise is working point of this function.
dynamic capabilit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ross-border M&A;created-asset;case study
F270
A
1002-980X(2014)01-0033-06
2013-09-2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創造性資產尋求型跨國并購的主要影響因素和運作推進機制研究”(12AZD03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企業跨國并購中的逆向知識轉移研究”(11BGL04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制度環境對我國企業海外投資進入模式選擇的影響研究”(10YJA630171)
蘇志文(1983—),男,湖南株洲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企業管理;吳先明(1964—),男,湖北黃岡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國際企業管理和戰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