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杏滿
歷史教學擔負著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任務,擔負著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責任,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滲透德育。
一、重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育的永恒主題。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中華歷史中凝聚的燦爛文化和對歷史中一些捍衛祖國利益的英雄的學習,從而激發起學生強烈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二是對歷史上曾經侵害中國權益的侵略者的否定,激發學生強國不受外侵,勿忘國恥的愛國教育。初中歷史教學中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側重點是培養學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有意識、巧妙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在近代史教學中,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關鍵不是如何對待列強的侵略,而是如何反思。
二、聯系生活實際,指引學生的道德行為
讓歷史貼近學生生活也是新課程中的一個新理念。要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對國家、對社會負有責任感,對新生的事物抱有熱情,對周圍發生的事情能有自己的認識和見解,以此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例如,在教學“百家爭鳴”這段史實時,我讓喜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思想的學生分別為一組,然后各組討論運用自己的思想主張針對班級的學習、衛生、紀律等某一方面管理問題,為班級出謀劃策。這樣將學生生活實際與歷史課程相聯系,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理解運用了所學知識,又很好地激發了學生關心集體、熱愛集體的積極情感。
三、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再現“歷史”
多媒體課件強大的功能給教學帶來了便利。尤其是與學科整合可以讓學生學得有趣。因為它可以把本不能再現的歷史現象真實地或“近似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再現場景與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讓學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在清靜的氛圍中,感知歷史,陶冶性情,激發情趣,活躍思維。以達“觸景生情”之功效。例如,在教學“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我播放了當時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瘋狂搶劫的紀錄片,學生很投入,個個義憤填膺……大大激發了學生們愛國情感,對史實有了較深刻的感性認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加強人文素養教育
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社會發展起來的思潮,它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價值和個性的發展。人文主義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教育。恰如魯迅先生所說,教育是要立人。人文素養教育要靠學校、家庭和個人的共同努力,才能達到基本效果。目前,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素養教育現狀令人堪憂。主要是歷史學科在初中階段一直被當做副科存在。教師要么對本學科不重視,要么必要時采用題海戰術以提高成績,卻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養成。而歷史學恰恰是研究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人文科學。
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發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內涵。例如,在“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抵御物質主義影響,關注保護環境的意識。
(河北省深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