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東陽 閆海華
[摘要] 目的 探討氯吡格雷聯合辛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擇本院收治的10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對照組給予辛伐他汀治療,觀察組給予辛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療程為8周,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介素-6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改變情況。 結果 觀察組的白細胞介素-6、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結論 氯吡格雷聯合辛伐他汀能夠降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白細胞介素-6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借鑒。
[關鍵詞] 不穩定型心絞痛;氯吡格雷;辛伐他汀;白細胞介素-6;超敏C反應蛋白
[中圖分類號] R54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4(a)-009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lopidogrel combined with simvastatin treating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50) and the control group (n=50).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imvastati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simvastatin combined with clopidogrel.The course was 8 weeks. The change of interleukin-6 and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level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level of interleukin-6 and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the two group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lopidogrel and simvastatin can decrease the level of interleukin -6 and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significant.It is worthy of reference.
[Key words]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Clopidogrel;Simvastatin;Interleukin -6;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不穩定型心絞痛容易發展為心肌梗死,甚至可導致猝死,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血栓研究中發現,血小板活化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與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氯吡格雷有抗血小板作用,辛伐他汀屬于調脂類藥物。本研究選擇本院收治的不穩定型心絞痛心絞痛患者,觀察氯吡格雷聯合辛伐他汀對此類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對相關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患者符合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反復發作,心電圖檢查提示心電圖ST-T段改變,同時排除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糖尿病、妊娠期及哺乳期、重度心律失常、嚴重肝腎疾病及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出血性疾病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每組各50例。觀察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48~72(59.6)歲。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46~71(60.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行血、尿、肝腎功能等常規檢查,監測患者的呼吸、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根據其血壓、血糖情況給予控制血壓、降血糖等對癥處理,給予常規抗心絞痛治療(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鈣通道阻滯劑等),患者在癥狀發作時含服硝酸甘油。對照組患者同時給予辛伐他汀口服,口服20 mg/次,晚間服用。觀察組患者給予辛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辛伐他汀具體劑量和用法同對照組,氯吡格雷首次服用300 mg,而后改為每天75 mg/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
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和和治療后血漿白細胞介素-6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改變情況。兩組患者均在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約5 ml置于抗凝管中,離心后,分離血漿,分別測定白細胞介素-6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白細胞介素-6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
1.4 療效評定
根據患者心絞痛疼痛發作等臨床癥狀和心電圖檢查結果治療前后的改變情況進行療效評定。心絞痛疼痛發作等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減少>80%,心電圖恢復正常為顯效;治療后心絞痛疼痛發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心電圖檢查提示ST段有所回升,但沒有恢復正常為有效;臨床癥狀和心電圖檢查結果均沒有顯著改善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介素-6、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白細胞介素-6、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上述指標分別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論
隨著對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病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學者發現超敏C反應蛋白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體內水平升高,其水平改變有助于評定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預后[1,2],白細胞介素-6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促進作用,白細胞介素-6水平改變有助于反映機體的炎癥反應且較為客觀。粥樣硬化斑塊的炎癥反應貫穿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生、發展過程[3-5],而在此過程中,血小板活化后容易導致在粥樣斑塊周圍出現血栓,導致病情發展和加重。辛伐他汀是他汀類調脂藥物,除能夠降低三酰甘油和膽固醇水平外,同時還可以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起穩定作用,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能夠顯著降低急性冠脈事件的發生率,降低此類患者的病死率[6-8]。氯吡格雷是臨床治療中常用的抗血小板類藥物,除能夠抑制血小板活化外,同時還有助于降低血漿炎性因子水平[9-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的白細胞介素-6、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上述指標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辛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具有顯著抑制炎癥反應的作用,能降低血管內粥樣硬化斑塊的炎癥反應程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從而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海洋,邢聰慧.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應蛋白及 B 型腦鈉肽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11):101-102.
[2] 陳美麗,文大志,劉俊東,等.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變化及寧心湯對其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3):12-13.
[3] 梁金松,唐戍平.血清胱抑素C與高敏C反應蛋白和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的關系[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3, 16(5):484-486.
[4] 王姝琴,王德琴,周永華.BNP、hs-CRP、sVCAM-1與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關性[J].北方藥學,2013,10(11):68-69.
[5] 伍先亮,賈永平,呂吉元,等.cTnI、hs-CRP及NT-proBNP水平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擇期PCI術后左室重構的預測價值[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 11(6):672-673.
[6] 丁尋實,汪漢,蔡琳.急性冠脈綜合癥及穩定心絞痛患者罪犯病變之前冠狀動脈斑塊的病理特點[J].北方藥學,2013,10(12):60-62.
[7] 方草,陳武.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比辛伐他汀治療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13, 24(40):3773-3775.
[8] 梁寶軍,鄺志誠.辛伐他汀聯合曲美他嗪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32):96-97.
[9] 馮英.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2):408-409.
[10] 吳榮恒.不穩定型心絞痛應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的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11):1473-1474.
[11] 林黎明,王雅紅,李桂榮.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分析[J].中南藥學,2013,11(11):869-871.
(收稿日期:2014-02-18 本文編輯:許俊琴)
1.4 療效評定
根據患者心絞痛疼痛發作等臨床癥狀和心電圖檢查結果治療前后的改變情況進行療效評定。心絞痛疼痛發作等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減少>80%,心電圖恢復正常為顯效;治療后心絞痛疼痛發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心電圖檢查提示ST段有所回升,但沒有恢復正常為有效;臨床癥狀和心電圖檢查結果均沒有顯著改善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介素-6、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白細胞介素-6、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上述指標分別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論
隨著對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病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學者發現超敏C反應蛋白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體內水平升高,其水平改變有助于評定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預后[1,2],白細胞介素-6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促進作用,白細胞介素-6水平改變有助于反映機體的炎癥反應且較為客觀。粥樣硬化斑塊的炎癥反應貫穿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生、發展過程[3-5],而在此過程中,血小板活化后容易導致在粥樣斑塊周圍出現血栓,導致病情發展和加重。辛伐他汀是他汀類調脂藥物,除能夠降低三酰甘油和膽固醇水平外,同時還可以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起穩定作用,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能夠顯著降低急性冠脈事件的發生率,降低此類患者的病死率[6-8]。氯吡格雷是臨床治療中常用的抗血小板類藥物,除能夠抑制血小板活化外,同時還有助于降低血漿炎性因子水平[9-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的白細胞介素-6、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上述指標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辛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具有顯著抑制炎癥反應的作用,能降低血管內粥樣硬化斑塊的炎癥反應程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從而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海洋,邢聰慧.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應蛋白及 B 型腦鈉肽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11):101-102.
[2] 陳美麗,文大志,劉俊東,等.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變化及寧心湯對其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3):12-13.
[3] 梁金松,唐戍平.血清胱抑素C與高敏C反應蛋白和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的關系[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3, 16(5):484-486.
[4] 王姝琴,王德琴,周永華.BNP、hs-CRP、sVCAM-1與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關性[J].北方藥學,2013,10(11):68-69.
[5] 伍先亮,賈永平,呂吉元,等.cTnI、hs-CRP及NT-proBNP水平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擇期PCI術后左室重構的預測價值[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 11(6):672-673.
[6] 丁尋實,汪漢,蔡琳.急性冠脈綜合癥及穩定心絞痛患者罪犯病變之前冠狀動脈斑塊的病理特點[J].北方藥學,2013,10(12):60-62.
[7] 方草,陳武.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比辛伐他汀治療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13, 24(40):3773-3775.
[8] 梁寶軍,鄺志誠.辛伐他汀聯合曲美他嗪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32):96-97.
[9] 馮英.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2):408-409.
[10] 吳榮恒.不穩定型心絞痛應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的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11):1473-1474.
[11] 林黎明,王雅紅,李桂榮.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分析[J].中南藥學,2013,11(11):869-871.
(收稿日期:2014-02-18 本文編輯:許俊琴)
1.4 療效評定
根據患者心絞痛疼痛發作等臨床癥狀和心電圖檢查結果治療前后的改變情況進行療效評定。心絞痛疼痛發作等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減少>80%,心電圖恢復正常為顯效;治療后心絞痛疼痛發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心電圖檢查提示ST段有所回升,但沒有恢復正常為有效;臨床癥狀和心電圖檢查結果均沒有顯著改善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介素-6、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白細胞介素-6、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上述指標分別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論
隨著對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病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學者發現超敏C反應蛋白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體內水平升高,其水平改變有助于評定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預后[1,2],白細胞介素-6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促進作用,白細胞介素-6水平改變有助于反映機體的炎癥反應且較為客觀。粥樣硬化斑塊的炎癥反應貫穿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生、發展過程[3-5],而在此過程中,血小板活化后容易導致在粥樣斑塊周圍出現血栓,導致病情發展和加重。辛伐他汀是他汀類調脂藥物,除能夠降低三酰甘油和膽固醇水平外,同時還可以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起穩定作用,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能夠顯著降低急性冠脈事件的發生率,降低此類患者的病死率[6-8]。氯吡格雷是臨床治療中常用的抗血小板類藥物,除能夠抑制血小板活化外,同時還有助于降低血漿炎性因子水平[9-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的白細胞介素-6、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上述指標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辛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具有顯著抑制炎癥反應的作用,能降低血管內粥樣硬化斑塊的炎癥反應程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從而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海洋,邢聰慧.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應蛋白及 B 型腦鈉肽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11):101-102.
[2] 陳美麗,文大志,劉俊東,等.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變化及寧心湯對其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3):12-13.
[3] 梁金松,唐戍平.血清胱抑素C與高敏C反應蛋白和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的關系[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3, 16(5):484-486.
[4] 王姝琴,王德琴,周永華.BNP、hs-CRP、sVCAM-1與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關性[J].北方藥學,2013,10(11):68-69.
[5] 伍先亮,賈永平,呂吉元,等.cTnI、hs-CRP及NT-proBNP水平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擇期PCI術后左室重構的預測價值[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 11(6):672-673.
[6] 丁尋實,汪漢,蔡琳.急性冠脈綜合癥及穩定心絞痛患者罪犯病變之前冠狀動脈斑塊的病理特點[J].北方藥學,2013,10(12):60-62.
[7] 方草,陳武.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比辛伐他汀治療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13, 24(40):3773-3775.
[8] 梁寶軍,鄺志誠.辛伐他汀聯合曲美他嗪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32):96-97.
[9] 馮英.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2):408-409.
[10] 吳榮恒.不穩定型心絞痛應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的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11):1473-1474.
[11] 林黎明,王雅紅,李桂榮.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分析[J].中南藥學,2013,11(11):869-871.
(收稿日期:2014-02-18 本文編輯:許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