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暮輝
對于基數龐大的美劇迷來說,不久前廣電總局一紙強令,各大門戶視頻網站下架《生活大爆炸》《傲骨賢妻》等人氣美劇,引來質疑聲一片。網絡平臺上的電視劇市場——至少一個直觀的感受是,已經呈現出美劇和韓劇的“楚漢相爭”局面。走偶像路線的韓劇全面入侵中國娛樂市場,借著《來自星星的你》的浪潮,引領韓流的韓國SM、YG等幾大娛樂公司也紛紛與百度、優(yōu)酷、土豆等門戶網站強強聯手。而另一方面,主打劇情的美劇熱潮似乎顯得“草根”。諸如《斯巴達克斯》《權力的游戲》部分重口味美劇受版權問題所限,從漢化翻譯到引進和傳播渠道,網友自發(fā)地追劇功不可沒。當然,在美劇與韓劇的夾縫之間,日劇雖說衰落多年,但仍保持一絲生存空間,特別是隨著2013年職場劇《半澤直樹》的收視率奇跡,日劇在國內仍然有著相對穩(wěn)定的觀眾群體。
坊間戲稱,高富帥追美劇日劇,下里巴人愛韓劇,也并非空穴來風。韓國首爾大學一位姜姓教授的一份調查研究稱,學歷與收入水平高的中國觀眾越愛看“理性而輕松”美劇和日劇,而收入和學歷越低,則越青睞韓劇,因為部分韓劇邏輯性較差,可以單純地“感情發(fā)泄”。
作者碰巧在韓國、日本和美國分別生活過兩到三年時間,不論韓劇日劇還是美劇,畢竟都是依托于各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模式。
先說美劇。從制作上說,美劇已經走上大片路線了。HBO堪稱這方面的吞金獸,《太平洋》《兄弟連》《大西洋帝國》的單集成本據說都超過1000萬美元,讓人毛骨悚然。當然,美劇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懸疑和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以及預料不及的故事和人物結局,而不是一味的皆大歡喜。美國人不喜歡固定的模式,喜歡創(chuàng)意和驚喜,導致美劇情節(jié)中的矛盾集中,情節(jié)緊湊。
世人皆知中國人愛面子,其實韓國人比中國人更愛面子。對于外在的重視可以體現在工作中對于排場、規(guī)模、場面的追求;可以體現在韓國女人對于外貌的迷信,甚至有人說在首爾,20—30歲年齡段女人的整容率接近70%;也可以體現在韓流文化中對于形象、場景、妝容、服飾等“眼球效應”的精心打造。于是乎,才有了韓劇中貫徹始終的養(yǎng)眼的明星效應。其次,韓劇中往往身世沖突和家庭矛盾貫徹始終。真實的韓國社會也是如此。包括“富二代”問題,其實在韓國社會,身世決定命運的趨勢更加明顯。韓國年輕人初次見面,自我介紹年齡背景,待稍微熟識后,經常性地會互相問及“你父親是做什么的?”這真實反映出韓國人交往方式中對于身世的毫無遮掩的追捧。
相對于韓劇的光鮮和高調,日劇中帥哥美女的偶像派就不是那么吃香,反而著重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細節(jié)處往往體現對價值理念的追求。日劇的相對低調,多多少少反映出日本人的壓抑和內斂。有意思的是,前不久我曾訪問過日本文化廳的一位高官,談及日本流行文化如何對抗韓流?他給出的答案是,原因不在文化本身,而是在某種程度上敗在了日本人生來內斂的稟性,導致在向海外輸出推廣的過程中不及張揚的韓流。這話雖然有點酸,但不無道理。有心的人大可對比留意一下韓國KBS女主播的美艷以及日本NHK女主播的中規(guī)中矩,日本和韓國在電視制作和營銷理念的差異也就不難理解了。
性格決定命運。從某種意義上說,韓劇、日劇和美劇背后的文化性格也真實地決定了它們的不同發(fā)展模式和商業(yè)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