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明
(江南大學雜志社,江蘇無錫,214000)

20 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無錫市檔案局的朋友托我打聽在江南大學退休的梁家佑老師,朋友告訴我梁先生曾經是中國遠征軍的一員。我當時就一陣激動,心想在我們身邊居然還有中國遠征軍的老兵。幾經周折,我終于電話聯系上了梁家佑老人。電話里傳來的聲音非常熱情,他雖然已90 多歲,但思路清晰,反應敏捷,更讓我高興的是,他還和我一樣都是九三學社的社員。
幾天后我們如約來到梁老師家中,他住在江南大學青山灣校區一棟普通的教工宿舍樓里。為了接待我們的采訪,他特地早早將房間收拾得干干凈凈,并專門請他女兒來當“翻譯”。老人身體健康,但雙耳的聽力在緬甸戰場被日軍的炮火所損害,每當他聽不清楚時需要女兒在他耳邊重復我們講過的話。
就這樣,梁老先生開始了他的回憶。隨著他的講述,7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一幕沉重而又悲壯的畫面就在這小小的房間再現。梁老先生當年參加中國遠征軍,奮戰于緬甸、印度,重創日軍的親身經歷讓我們感到可歌可泣。
70 多年前的中國的抗日戰爭基本可分成3個部分:正面戰場、敵后戰場和海外戰場。擔當海外戰場的主要戰斗力量就是中國遠征軍。抗戰全面爆發后,由于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國民政府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緬公路。20 萬中國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不畏艱難險阻,歷時10 個月在1938年底建成并通車。從此,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重要生命線。1940年春,日本對滇緬公路狂轟濫炸,并加大對駐扎在緬甸的英軍瘋狂進攻。1941年12月,中英簽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同時也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后方,組建了中國遠征軍。由于當時英國堅持先歐后亞的戰略,英軍在緬甸戰局不利時,便對保衛緬甸失去信心,一再撤退并陷入日軍包圍,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盡管形勢如此嚴峻,中國遠征軍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軍欽佩的戰績。中國遠征軍來到緬甸后,時任新一軍新編第三十八師師長的孫立人將軍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于己的日軍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但不久緬甸全面失守給中國遠征軍作戰帶來了消極的影響。日軍占領緬甸使中國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國際陸上交通線,盟軍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喜馬拉雅山)到中國的極其艱險的空中航線。1943年開始,國民政府通過駝峰航線運送大量青年學生到印度,并由英美盟軍共同集訓。
1940年到1944年,梁家佑在西南聯大上學。1944年元月,孫立人的部隊到西南聯大招兵,他報名參軍,來到新一軍新編第三十八師的炮三營(105 毫米重炮營)第一連,給美英盟軍當翻譯。他自豪地對我們說:“年輕啊,一腔熱血,大學沒畢業,就跑到戰場上抗日去了。”“元宵節后,我們15 個同班同學穿上土布軍裝,打上綁腿,去昆明鄔家壩機場,登上了一架C47運輸機,從學生變成了軍人。飛機從昆明起飛,不久就看見洱海和雪山,太漂亮了……后來一山高過一山,山上積雪也越來越厚,不但沒有人煙更是鳥獸絕跡。再后來飛機好象也不能再飛高了,只是在大山峽谷里低低地穿行。”梁家佑后來才知道,這架C47 運輸機帶著學生兵經過的壯麗風景線,就是舉世聞名的駝峰航線。
由于梁家佑曾經在西南聯大電機系學習,他后來又被調到30師軍械處任少校技術員。在緬甸和印度期間,梁家佑一直在戰爭的最前線與日軍作戰。梁家佑自己說,他多次被在身邊爆炸的炮彈掀起的土方掩埋,其中最危險的一次將其雙耳幾乎震聾,從此聽力一直受損。
1944年—1945年,中國遠征軍從緬甸北部、云南西部向日軍發動大反攻,殲滅近16 萬日本軍隊(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統計),占8年抗戰殲敵總數的1/4。這次反攻被稱為滇緬大反攻。1944年3月,緬北孟關一役,時任新一軍軍長的孫立人將軍帶領部隊從敵后迂回,攻占瓦魯班,全殲日軍第十八師團主力,日軍師團長田中新一棄營逃走,新一軍繳獲該師團的軍旗和關防,大獲全勝。梁先生講起此事興奮難當:“十八師團是鬼子最精銳的部隊之一,他們號稱常勝師團,而且是最擅長熱帶作戰的叢林戰之王,他們在1937年參與了南京大屠殺,是我們中國人最兇惡的敵人。但是在緬甸,他們被我們徹底打敗了!新一軍從此令日軍聞風喪膽。”
勝利的代價也很高,“一萬忠烈死疆場,五萬冤魂葬深山”。據梁先生回憶,當時日本兵說,他們在緬甸和印度看到的總是“印度人的手(舉手投降)、英國人的屁股(逃生)和中國人的尸首(陣亡)”,可見當年戰爭的險惡。梁先生激動地講起戰斗往事時,90多歲的老人對當時每一個地名人名、每一個時間片斷都如數家珍。“吾軍欲發揚,精誠團結無欺罔,矢志救國亡,猛士力能守四方……”梁先生還激動地給我們唱起這首著名的新一軍軍歌,他說每一個遠征軍的老人都會唱。
由于中國遠征軍的英勇奮戰,成功地掩護了在緬甸的英軍撤退,保存了盟軍力量,也保衛了印度,大大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后方,從而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中國遠征軍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的部隊,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悲壯的一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戰場上奮勇殺敵的青年歡呼雀躍。梁家佑在回憶錄里寫道:“鬼子終于投降,當年圣誕我就結束了戰場的生活。回到家里,見到老爸、哥哥和嫂嫂,他們高興極了。我們一起慶祝勝利,以為從此國泰民安,再也不會有戰爭和苦難。”抗日戰爭勝利以后,梁先生回到西南聯大,繼續讀書。1949年以后,梁家佑先后在北方交大、山東工學院、南京工學院等大學任教。后來,又從南京工學院分到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任教到退休。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1953年,梁家佑在思想改造運動中被關押審查,一度被指參加“蔣匪軍”,定為“歷史反革命”批斗,直到1956年平反。在“文化大革命”中緊跟江青的關鋒曾經拿手槍威脅在山東工學院任教的梁家佑老師,強迫其交代在國民黨軍隊時“與人民為敵”的罪行。他鎮靜地對關鋒說:“我參加的是中國遠征軍,抗戰勝利后就回校繼續上學了,何時與人民為過敵?在抗日戰爭中,我們同日軍血戰。多少次,日軍的炮彈就在我旁邊爆炸,那時我都沒怕過。你剛當幾天兵?就拿這個玩意兒能嚇唬我?”不幸的是,1966年,梁先生再次被打為“反革命”,關入牛棚,批斗近10年。1976年再次平反,時年已經54歲。

當年西南聯大畢業的高材生,當了一輩子普通的教師,妻子因受牽連,終生沒有工作。梁家佑的妻子盧旭出身名門,她的爸爸和伯父是云南講武堂畢業生,參加過護國戰爭。盧旭兄妹四人,全都參加抗日。她大哥清華大學畢業,1937年參軍,是當時國民政府空軍中號稱國寶的4個試飛員之一。盧旭本人更是早年在重慶南開中學讀初中時就參加了“抗日殺奸團”。
荒誕的歷史曾讓當年的抗日英雄變作“國民黨的殘渣余孽”,在被批斗、被歧視的年代惶惶不可終日。梁家佑講到這段辛酸往事時,原本興奮的心情變得十分沉重,讓我們也感慨萬分,唏噓不已。改革開放后,梁家佑總算獲得了正常人的身份,更讓他高興的是參加了九三學社,獲得了讓他引以為自豪的政治身份。1983年12月,梁家佑光榮地當選為九三學社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并獲得了鄧小平的接見。已經退休的梁先生利用九三學社的平臺,積極參政議政,呼吁社會重新認識中國遠征軍的歷史功績,并積極地為許多中國遠征軍和其他抗日老兵爭取恢復榮譽。梁先生告訴我們,像他本人在中國遠征軍幸存的老兵中已經算是幸運的,由于種種歷史原因,許多遠征軍老兵曾經受到不公正的打擊和歧視。即使到現在,還有許多當年參加遠征軍的老兵尚未獲得政府的撫恤金、傷殘金、醫療補助等,其中不少已是耄耋老人,生活非常困苦。
2005年是抗戰勝利60周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發表講話,向全體參加抗戰的老戰士致敬。同時,全球的華文媒體都制作相應的專題,回顧戰爭歲月,緬懷英雄足跡。近年來,國內志愿者建立了“關愛抗戰老兵網”,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關于中國遠征軍的影視也開始有多部播出,有紀實性的《中國遠征軍》、故事類的《風云密支那》,以及廣為人知的《我的團長我的團》,這些都讓當年的抗日老兵感到精神上的溫暖。
如果說,許多像梁家佑一樣的中國遠征軍老兵曾經是被時代遺忘的英雄,社會曾經不公平地對待過他們,那么今天我們應該對這些老人倍加關愛。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生活上的幫助,更是精神上的理解。我們相信,歷史不會忘記他們,真相像陽光一樣終究會穿過云霧照耀人間!
[1]我采訪遠征軍老兵梁家佑先生www.blog.sina.com.cn/s/blog_5ec5b67a0101...2012-10-6
[2]冰峰試劍.被遺忘的英雄——訪二戰滇緬戰區國軍老兵www/bbs.tiexue.net/post2_2387818_1.html
[3]中 國 遠 征 軍 www.yiyongjun.cn/News_View.asp?NewsID=916
[4]梁家佑西南聯大(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89727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