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妍
摘 要:針對教育部頒發(fā)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yè)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高師聲樂教學從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探索其本身應具備的教育特點,為培養(yǎng)基礎教育和國民音樂教育需要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而服務。
關鍵詞: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教學計劃 課程設置 教學內容
為全面貫策教育方針,大力推動素質教育,加強普通高等學校藝術課程設置,促進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健康開展,教育部頒發(fā)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yè)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聲樂教學作為高師音樂教育的組成部分,在高師音樂教育的新形勢下,聲樂教學內容便是一個全新課題。
面對新的教育形勢,教學改革的前提是思想觀念的更新,探索其本身應具備的教育特點,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必須為培養(yǎng)基礎教育和國民音樂教育需要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而服務。縱觀“課程綱要”的宗旨,高師聲樂教學應呈現出以下新的特點:
一、根據“課程指導綱要”中課程目標的要求,教學計劃要有新的突破
1.不以演唱知識的“專”為目標,而是求其“全”,需要全面發(fā)展
改變過去只注重演唱能力的訓練,取而代之為演唱能力與教學實踐能力共同提高。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演唱方法要正確,不僅為自身的深造打下扎實的基礎,而且將來能夠用正確的演唱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不以技術的量為目標,而是求其根本的質量。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教唱和輔導課外聲樂活動的能力。對于音樂教師來說,必須要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按照教學計劃的要求傳授給學生,尤其在通過聲樂來培養(yǎng)某種能力的教學活動中,更應當掌握啟發(fā)想象力、增強創(chuàng)造力的教學方式、方法,具備設定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內容、形式、情景和全過程的能力。
2.聲樂教學與鋼琴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彈唱能力
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特有的復合人才類型定位要求我們在教學時要注重鋼琴伴奏能力和自彈自唱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聲樂課堂上要增加彈唱能力的訓練,要讓學生了解鋼琴伴奏的意義—它不僅是伴奏更是對聲樂的一種烘托,特別是在藝術歌曲演唱中,鋼琴與聲樂在表現歌曲意境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聲樂演唱融為一體,共同演繹聲樂作品,達到最高藝術境界。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演奏能力,而且要具備即興伴奏的能力。它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自彈自唱、互相彈唱等。自彈自唱可以提高自身彈唱配合的能力,學生之間互相彈唱可以增強學生的聽辨能力,博采眾長。在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學生鋼琴伴奏的速度、力度等方面的指導,讓學生盡快適應各種聲樂伴奏特點,了解并掌握大量聲樂作品及其伴奏風格,提高彈唱能力。
(1)速度處理
速度是音樂的表現手法之一,它源于生活。比如:由于生活中人處于的環(huán)境不同、心理不同,說話的速度也不相同。心境平和時說話速度較慢;處于緊張狀態(tài)時說話速度較快。作曲家用音樂表現手法表現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描繪不同意境、表達人物情感。對歌曲演唱速度的處理,要做到有對比、有變化,不能使用單一的速度去完成一首作品,否則就會難以表達作品的內涵。
(2)力度處理
力度指聲音的大小、強弱。歌曲的旋律要靠力度來表現。缺乏力度的歌曲就會沒有生氣、沒有活力。在指導學生彈伴奏時,要強調力度記號的變換,作曲家在譜面上已經標記的力度記號,要嚴格遵守。同時還應掌握自然的藝術規(guī)律,恰如其分地運用聲音的力度來表現,根據音樂的意境來決定聲音的力度。
二、根據“課程指導綱要”中課程教學的要求,課程設置要有新的內容
課程教學內容的實施,實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聲樂理論修養(yǎng)、聲樂技能訓練、聲樂審美鑒賞、聲樂演唱實踐等四個方面有機組合。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課程設置,分別采用個別課、小組課、集體課等多種授課形式。
1.聲樂個別課
聲樂是傳統(tǒng)高師教育的主干課程,是音樂教育專業(yè)學生必須學好的基本功。這些技能的訓練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要加以整合,朝實用、綜合功能方向發(fā)展。聲樂個別課的模式在中國音樂教育專業(yè)領域沿襲了幾十年,它有一定的科學性,通過個別課可以鞏固演唱方法、強化演唱技巧,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這為學生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奠定了夯石的示范演唱基礎。針對高師學生擇業(yè)的特殊性,聲樂個別課應繼續(xù)保留、加強,使之在原有的教學體系上更加完善,從聲音、氣息、共鳴、風格、技巧等多方面去培養(yǎng)學生,使學生在學習期間能自如地掌握演唱方法、拓寬演唱風格、突出演唱個性,為以后的工作做好質的準備。
2.聲樂小組課
聲樂小組課就是一個聲樂教師對幾個學生的教學。聲樂教學的內容是通過訓練,教師逐個糾正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研究探討學習的興趣,既要找到學生的個性,又要看到學生的共性。師生互相合作,既有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訓練,又有學生的概括講述、評價,教師以啟發(fā)為主,通過對課堂上某一個學生的訓練,其他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各抒己見、評述優(yōu)劣、加深印象,使學生舉一反三,在小組課的學習中,逐步感受、理解聲樂的真諦,增強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3.合唱、重唱等集體排練課
增加合唱、重唱等集體排練課。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方法后聲樂可以結合合唱、重唱來訓練,學生可以通過合唱、重唱的排練懂得各聲部之間的關系,懂得如何去演唱合唱、重唱,更為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排練課掌握如何去排練合唱、重唱,如何讓眾多的聲音和協(xié)、統(tǒng)一,具有表演力,培養(yǎng)學生組織排練聲樂節(jié)目和課外活動輔導訓練的能力,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好基礎。
三、根據“課程指導綱要”中課程內容要求,教學內容要有新的知識點
1.將聲樂藝術審美與表現納入課程內容中
聲樂“課程綱要”明確將聲樂藝術審美與表現納入了課程基本內容中,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endprint
聲樂藝術的審美就是演唱者對聲樂作品美的感受。以“課程綱要”為依據,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從以下三方面制定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聲樂藝術審美的教學方案。
(1)聲音的審美
初學聲樂的學生要盡快建立并形成聲音的審美感受,聲音的美感是建立在心理上而不是生理上的。聲音的美感主要體現在聲音的情感內涵,也就是學生要把歌曲的思想、情感投入到演唱中去,表現得越是淋漓盡致,歌聲的美感就越強。培養(yǎng)學生對歌聲的審美,不僅要尋找聽覺上美的感受,而且要尋找內心視覺美的感受,用感覺心理去深入體驗和領會,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去感受聲音的美。
對聲音音色的審美是培養(yǎng)學生對聲音審美的重要因素。聲音的音色是學生心理上的審美反映,沒有豐富多彩的音色就不能表達歌曲的情感內涵。對于學生來說,首先要在內心建立音色的審美觀念,運用音色的變化恰如其分的去表現歌曲的情感,刻畫歌曲的意境,從而獲得藝術感染力。
(2)樂感的審美
所謂樂感就是演唱者或演奏者表現音樂的美感,樂感是歌唱審美的重要表現。對音樂沒有心理感受是不能感受到歌曲的內容和音樂美的。除了天賦以外,樂感的審美主要是通過后天的訓練和培養(yǎng)逐漸獲得的。“課程綱要”明確規(guī)定“演唱歌曲時,讀譜準確,音準、節(jié)奏無誤”,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樂感審美的訓練。除了進行讀譜、音準、節(jié)奏等基本訓練外,還要注重生活體驗,從生活中體驗不同人的情緒、心理活動、內心情感的變化;從自然風景中體驗大自然的美;通過欣賞音樂資料領略風格、韻味的美感。
(3)情感審美
對審美培養(yǎng)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對情感的審美。歌唱藝術的核心是情感,沒有情感就無法表現藝術的美。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情感表達要力求真實、貼切,要具有真情實感的詮釋,這種真情實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演唱時要不斷挖掘作品的內涵、人物的性格,塑造出典型的藝術形象。教師應努力培養(yǎng)學生具備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使其能較完整地表達歌曲的內容和意境。
2.課程內容的選編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
聲樂“課程綱要”中要求在課程內容的選編上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在選擇相當數量聲樂作品的同時,重視聲樂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內容比例,使學生既掌握歌唱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又掌握基礎理論,了解相關文化,擴大視野、提高修養(yǎng)。
(1)重視聲樂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內容
教育改革,難點在于課程改革,而教材是教學的基礎,在教材的建設上要以“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為中心,相輔相成、協(xié)調統(tǒng)一。學習任何知識都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聲樂也不例外。在聲樂演唱技巧達到一定程度后,理論是指導演唱的必要手段。在教學中應把基本的原理和知識傳授給學生,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踐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
(2)演唱曲目的選擇要合理化
在演唱曲目的選擇上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吸納中外聲樂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選擇思想性強,藝術性高,具有訓練價值的經典性中外作品作為教材;正確處理繼承與發(fā)展、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關注國內外聲樂發(fā)展前沿動向,選用優(yōu)秀聲樂新作品不斷充實教材內容;選擇富有民族特色、地區(qū)特色的教學內容與鄉(xiāng)土教材,不斷拓寬學生的演唱風格,提高演唱技巧,使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具有豐富、寬泛的知識面和駕馭整體專業(yè)知識結構的能力;面向基礎教,聯(lián)系中小學教學實際,精選在音樂教學和社會音樂活動中應用價值較高的聲樂作品作為教學曲目,為適應將來的教育工作打好夯實的基礎。
結合基礎音樂教育的實際,實事求是地滿足基礎音樂教育的需求,是高師聲樂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最高目標。當前,在新聲樂“課程綱要”的指導下,聲樂教育改革應抓住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諸多問題,緊貼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扎扎實實地做好聲樂教學內容和教材建設的改革,緊緊圍繞“課程綱要”的要求積極構建新型教育課堂,以為學生服務為主,以發(fā)展能力、提高素質為本,轉變辦學機制,主動迎接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yè)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2]周青青.音樂學的歷史與現狀[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3]【英】莉迪婭.戈爾.音樂作品的想象博物館[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4]呂景云,朱豐順.藝術心理學新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endprint